百年清华

王振民:培养中国未来法律精英

2008-08-01 |
2008711,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顾秉林根据20072008学年度第27次校务会议的决定,宣布王振民教授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本刊于第一时间走访了王振民院长,听他畅谈法学教育理念与清华法学院的发展蓝图。

王振民,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为清华大学法学学科的发展和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宪法学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方面有多项成果,为“一国两制”的实施、解决港澳回归后面临的法律难题以及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涉台问题,作出了较大的成绩。2004年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2006年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和社会职务,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青年领袖论坛(The Forum of Young Global Leaders)”成员。
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6年被评为上年度“全国十大英才”之“新锐英才”。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7年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标兵。
记者:您于1996年便在《中国法学》上发表了题为《略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文章。文中提到诸多法学教育改革的问题,时隔12年后,您认为我们今天的法学教育相比当日有哪些发展进步呢?
王振民:进步还是挺快的。当时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法律人才不够。法学院数量少,招生人数也少。而现在全国已有600多所法学院(系),每年招收各种法律专业学生十多万人。
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没有关系,法学教育不够职业化,基本上属于普通的人文社科教育,没有突出自身的专业特点。近年来大家逐渐形成了共识,即法学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对法学教育性质认识的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而且对于司法公正的确立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十分重要。这种共识的形成是巨大的进步。
记者:在进步的同时,有哪些新问题产生呢?
王振民:数量问题解决了,但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法学专业泛滥、失控了。有点名气的大学几乎都办起了法学院,数量太多!其直接后果就是参加司法考试的人数急剧增加。而且我国司法考试对所有专业毕业生都开放,这不利于选拔真正的法律人才加入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队伍。许多大学的法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在急剧增加,有些甚至出现了博士生比本科生多的现象。像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将法学教育从一个极端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现在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清华这样的大学,办法学院一定要强调质量,培养精英。
还有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也是矫枉过正的表现:原来法学教育不够职业化,可是现在又出现了一种倾向,完全把法学教育看作浅层次的技能教育,当作一种技术,忽视了法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忽视了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职业理想,而仅仅强调操作性、技术性的训练。结果很多法学院毕业的学生,专业技术很强,但是没有职业理想和追求,缺乏职业道德,培养了不少有知识、有技巧但是缺乏专业灵魂的法律工作者。这样可能会更糟糕,甚至会导向法治的反面。其实国外发达国家法律教育尽管是职业教育,但是在专业教育中包含着分量很重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的教育。
记者:您很早以前便在清华法学院开设过一门“法律职业与道德教育”课程,这应该是国内开设这类课程的首例?
王振民:是的。法学教育不能失去自己的方向,不能失去自己的价值追求!我认为现在一方面要坚持法律教育的职业性,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法学院应该作法治建设的推动者、维护者,而不能培养法治的破坏者,这一点应是非常明确的。

记者: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期,经济制度的改革、政治体制的调整、文化的反思等等。在这一背景下,您认为清华法学院应有怎样的定位和目标呢?
王振民:不管是从学校的要求,还是从社会和校友的期待来看,清华法学院的定位都是很明确的。清华法学院应该成为国内、国际一流的法学院。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目前,清华法学院在国内位居前列,但是决不能说到此为止,我们应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最前列。这也是社会的要求,清华大学拥有优厚的资源和条件,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把一个专业、一个学院办成国内最好的。如果说法学院自1995年复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实现了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要实现法学院的第二次飞跃。
衡量一个法学院水平的高低,我认为有两个标准。一是看我们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发挥什么作用,对国家的法制建设、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什么贡献,是否在国家的法律领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还有就是看我们清华法学院对法学理论的贡献有多大,对国家法制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有没有我们自己的声音,有没有形成一整套主流的、关于中国法制建设的理论学说。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的。
记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您看来现在法学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振民:最迫切的问题,我认为是在培养学生上要下大功夫、真功夫,用清华大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要在培养学生上“发力”。一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设的课程要真正对学生有启发。对学生来说,虽然不是每一堂课都会终身难忘,但是总能从一些课程中获得这样的体验。还要重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除了法律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基本的道德培养、人文素质培养。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不是仅看他有多少知识、有多大能力,还要看其他相关的基本素质,针对后一方面的培养,我们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把一个人培养成才是很复杂的过程。从法学院来讲,我一直在想,将来对每一个学生我们都要认真去琢磨,针对这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这样去琢磨、去悉心培养。凡是进了清华法学院的学生都要受到这样的对待!包括本科生,应该像培养硕士生、博士生那样,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清华应该培养的是精英,是将来社会各方面的领袖,所以在学校要给他们相应的特殊教育。老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更多地放在培养学生上,要让老师安下心来从事教育、从事培养人的工作。以前老师们只重视“教书”和研究,忽视了“育人”。其实“育人”和“教书”同样重要。以前自己念书的时候,跟法学院的教授谈话,甚至到他们家里去请教,都非常受益。但是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愿意坐下来与本科生谈话、进行长时间的交流?不多。包括培养研究生的时间也很少。今后我们要对老师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当然也相应地会给他们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办学条件上,如办公室、物质待遇等各方面,要让老师们能够安心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记者:您如何看待推行素质教育与目前就业压力之间存在的矛盾?
王振民:我一直有一个理念,我认为清华的毕业生不应该存在就业问题。只要是清华毕业的,从我们这儿走出去的,如果找不到工作,那说明培养失败了。学生自己应该有竞争力,能不能找到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表现。如果他的综合表现非常好,我绝对相信他能找到工作。我不鼓励我们的学生用“关系”去找工作,我鼓励他们,第一份工作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找。不管做什么,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如果一个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是靠“关系”拿到的,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不好的影响。找工作也是一种锻炼和培养,如果自己都找不到工作,那还谈什么将来治国理政、解决他人乃至广大人民的问题呢!我一直主张,法学院的学生出去不能找不到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一定要是自己找到的。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靠关系办事的情况,但是我相信社会一定给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留有空间的。即使是学生个人或者家庭有关系,我建议他们也不要用,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去安身立命,去创业,去服务国家和社会。
我接触过好多国内外的名人,像美国AIG的前主席去年在我们这里就曾讲过:千万不要为钱而工作,而要为一项事业去做事。一个人如果是为追求金钱去工作,可能会很富有,但是一辈子可能会没有什么成就,所以一定要去追求一种理想、一项事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工作问题,因为你在干一项事业。要找事业,而不是找工作。清华的学生应该有这种自信。我相信清华的学生在能力和素质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树立这种意识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记者:法学院在就业倾向上会给学生怎样的引导呢?
王振民:我非常鼓励我们的学生到国家主流机关、重要机构和行业,还有那些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就像我刚才说的,清华的学生要追求事业,要干大事。不管你现在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关键是你的方向在哪里。方向正确了,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终究会有收获。如果计较物质方面的东西太多,往往让人迷失方向。只要坚信自己做的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知道自己在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大方向是正确的,就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
学生可以出国留学,但是一定要记住出国的目的。出国本身不是目的,出国应该是为了以后回来更好地服务中国人民,服务中国社会。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全人类的贡献。现在有很多出国的学生,都是很好的人才,在国外也是对世界做贡献,但是相比之下现在的中国更需要人才。我们国家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法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大家来做贡献。我们将继续引导毕业生包括留学生去国家需要的机构和地方工作。
记者:清华法学院的复建与香港法律界有密切的联系,您认为法学院未来应该如何发展这一联系呢?
王振民:我们还会进一步与海外大学法学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我们有很多学生参与交换项目,我们希望学生在法学院受到的教育是比较全面的,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他们要接触到中国的基层、中国的农村、中国的西部,了解中国的国情。这两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成才都是很必需的。
还有,我们希望借助海外的力量进一步改善法学院的设施,如法学楼、老师的办公室、进一步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到法学院任教等。
应该鼓励学生到中国的基层去实习。我们现在在河北、新疆等许多地方都有实习基地,让学生能有一段时间去锻炼。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既要到中国的最基层了解国情,又要到海外一流学府去学习,这样他才会把法学的基础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记者:您对于今后法学院校友工作的开展有什么规划?
王振民:法学院对于校友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从1995年算起到现在,法学院已经有十三年的历史。这期间毕业的校友只有两千多人。现在就需要对这些毕业生的情况作一个基本的掌握、跟踪。一方面是希望把现在法学院的情况告诉校友,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把工作当中对法学教育的看法反馈回来,让校友积极地参加法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清华法学院的校友,我们更广泛的清华校友资源也是应该发掘的。我知道,很多校友对法律教育非常关心。我曾在整理材料时看到,早在1980年就有在美国的校友提出了清华大学应该恢复法学院的建议。我们从中体会到海内外广大校友十分关心清华法学院的建设,关心国家的法治进展。
记者:如何去接续老清华法学院的传统?
王振民:我们现在也在总结。我自己的印象是,1949年以前清华法学院存在的历史不是太长,但是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非常突出。如强调国际法的教育,培养外向型的法律人才,后来中国处理涉外法律问题的人才,不少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的。这个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应该继承下去。其他学校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可能比较困难,清华有这样的条件,就应该承担这样的任务,培养能处理涉外、跨国法律事务的人才。随着中国由世界大国转变为世界强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涉外法律业务,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坦率地说,国内很多法学院不具备培养这样人才的的条件,如果清华、北大不出来承担这个责任,别的学校就更难做了。
记者: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教育理念对于一所学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能否请您概括一下您的法学教育理念?

王振民:嗯。(沉思片刻)培养中国未来法律精英,为二十一世纪输送治国之才,兴邦之士。

(《清华人》2008-4期)

相关新闻

  • 282024.05

    尤山度: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

    尤山度(Józsa Sándor),匈牙利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匈牙利罗兰大学中国系名誉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的研究和传播,代表著作有《汉语课本》《毛泽东诗词二十一首》《中国与奥匈帝国》等,2023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尤山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匈文化交流、增进中匈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作出了贡献。

  • 102024.01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办公室本就不大,四处堆满的书籍更是占据了房间的大半空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办公室时,竟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正在“书堆”中伏案工作的朱邦芬。“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做学问。”他说。清华大学给了朱邦芬一个适于做学问的“小环境”。作为物理学家的他,这些年主持清华物理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理念,同样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来物理学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小环境”。2023年4月,...

  • 182024.06

    实现民族飞天梦,培养航天接班人——深切缅怀王永志院长

    2024年6月11日,敬爱的王永志院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清华航院全体师生万分悲痛,深切缅怀。20年的时光荏苒,王院长领导清华航院学科建设、为国家培养大批航天航空人才的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永存。谨以此文,致敬我们的院长,激励师生继往开来。以航天精神办教育2004年5月18日,为适应国家需要,清华大学成立航天航空学院,聘请1952级校友王永志院士担任首任院长,在清华大学复建了自1952年院系调整、航空学院整体迁出组建北...

  • 072024.05

    共谋发展,展望未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落幕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泥沙数字厅召开。会议汇聚了众多水利行业的杰出校友和专家学者,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水利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会议由清华大学水利系安雪晖教授主持。

  • 042024.06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有利学者培养科研品味的环境尚待形成

    时下,随着2024年春季学期进入尾声,一批年轻学子即将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进入科研岗位。同时,有更多年轻学子会在不久后开启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些科研领域、选择何种科研课题,最终能否形成、又会形成怎样的科研风格?“这些都与学者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学术品味有直接关系。”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表示。年来,朱邦芬一直在提...

  • 262024.04

    电子工程系举办因材施教特色培养项目捐赠仪式

    4月23日下午,电子工程系因材施教特色培养项目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馆举行。捐赠企业代表暨清华大学电子系2004级校友、北京鉴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单羿,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集团CHO王海军,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副系主任李懋坤,电子院副院长金娜,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苏郁松等出席了捐赠仪式。李懋坤主持捐赠仪式。捐赠仪式现场单羿在致辞中回顾了自身在清华求学期间在企业实践的经历与感悟,产学...

  • 282024.03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月26日,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建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丘成桐致辞丘成桐...

  • 282024.06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贯通式培养的前提是个性化培养”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心中,这届学生有点特殊,他们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四年前的2020年1月,教育部宣布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时,李俊峰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此后,他深度参与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整体设计。与多数试点高校不同,清华在一开始就没有限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而是设计了理工衔接类专业,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五大书院,将强基生的培养统一纳入...

  • 042024.01

    李俊峰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0讲:“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

    2023年12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教授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50场活动,以“‘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讲座,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秘书长唐杰出席本次活动。16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李俊峰主讲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推出“强基计划”改革基础学科招生,选拔有志...

  • 252008.11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