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1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顾秉林根据2007~2008学年度第27次校务会议的决定,宣布王振民教授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本刊于第一时间走访了王振民院长,听他畅谈法学教育理念与清华法学院的发展蓝图。
王振民,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为清华大学法学学科的发展和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宪法学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方面有多项成果,为“一国两制”的实施、解决港澳回归后面临的法律难题以及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涉台问题,作出了较大的成绩。2004年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2006年被任命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和社会职务,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青年领袖论坛(The Forum of Young Global Leaders)”成员。
1999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6年被评为上年度“全国十大英才”之“新锐英才”。2006年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7年获得北京市“五四奖章”标兵。
记者:您于1996年便在《中国法学》上发表了题为《略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文章。文中提到诸多法学教育改革的问题,时隔12年后,您认为我们今天的法学教育相比当日有哪些发展进步呢?
王振民:进步还是挺快的。当时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法律人才不够。法学院数量少,招生人数也少。而现在全国已有600多所法学院(系),每年招收各种法律专业学生十多万人。
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没有关系,法学教育不够职业化,基本上属于普通的人文社科教育,没有突出自身的专业特点。近年来大家逐渐形成了共识,即法学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对法学教育性质认识的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提高法学教育的质量,而且对于司法公正的确立和法治国家的建设十分重要。这种共识的形成是巨大的进步。
记者:在进步的同时,有哪些新问题产生呢?
王振民:数量问题解决了,但导致了另一个问题:法学专业泛滥、失控了。有点名气的大学几乎都办起了法学院,数量太多!其直接后果就是参加司法考试的人数急剧增加。而且我国司法考试对所有专业毕业生都开放,这不利于选拔真正的法律人才加入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队伍。许多大学的法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在急剧增加,有些甚至出现了博士生比本科生多的现象。像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将法学教育从一个极端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现在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清华这样的大学,办法学院一定要强调质量,培养精英。
还有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也是矫枉过正的表现:原来法学教育不够职业化,可是现在又出现了一种倾向,完全把法学教育看作浅层次的技能教育,当作一种技术,忽视了法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忽视了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职业理想,而仅仅强调操作性、技术性的训练。结果很多法学院毕业的学生,专业技术很强,但是没有职业理想和追求,缺乏职业道德,培养了不少有知识、有技巧但是缺乏专业灵魂的法律工作者。这样可能会更糟糕,甚至会导向法治的反面。其实国外发达国家法律教育尽管是职业教育,但是在专业教育中包含着分量很重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的教育。
记者:您很早以前便在清华法学院开设过一门“法律职业与道德教育”课程,这应该是国内开设这类课程的首例?
王振民:是的。法学教育不能失去自己的方向,不能失去自己的价值追求!我认为现在一方面要坚持法律教育的职业性,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法学院应该作法治建设的推动者、维护者,而不能培养法治的破坏者,这一点应是非常明确的。
记者: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期,经济制度的改革、政治体制的调整、文化的反思等等。在这一背景下,您认为清华法学院应有怎样的定位和目标呢?
王振民:不管是从学校的要求,还是从社会和校友的期待来看,清华法学院的定位都是很明确的。清华法学院应该成为国内、国际一流的法学院。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目前,清华法学院在国内位居前列,但是决不能说到此为止,我们应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达到最前列。这也是社会的要求,清华大学拥有优厚的资源和条件,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把一个专业、一个学院办成国内最好的。如果说法学院自1995年复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实现了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要实现法学院的第二次飞跃。
衡量一个法学院水平的高低,我认为有两个标准。一是看我们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发挥什么作用,对国家的法制建设、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什么贡献,是否在国家的法律领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还有就是看我们清华法学院对法学理论的贡献有多大,对国家法制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有没有我们自己的声音,有没有形成一整套主流的、关于中国法制建设的理论学说。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我们去努力的。
记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您看来现在法学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王振民:最迫切的问题,我认为是在培养学生上要下大功夫、真功夫,用清华大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要在培养学生上“发力”。一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设的课程要真正对学生有启发。对学生来说,虽然不是每一堂课都会终身难忘,但是总能从一些课程中获得这样的体验。还要重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除了法律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基本的道德培养、人文素质培养。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不是仅看他有多少知识、有多大能力,还要看其他相关的基本素质,针对后一方面的培养,我们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把一个人培养成才是很复杂的过程。从法学院来讲,我一直在想,将来对每一个学生我们都要认真去琢磨,针对这个学生的特点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这样去琢磨、去悉心培养。凡是进了清华法学院的学生都要受到这样的对待!包括本科生,应该像培养硕士生、博士生那样,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清华应该培养的是精英,是将来社会各方面的领袖,所以在学校要给他们相应的特殊教育。老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更多地放在培养学生上,要让老师安下心来从事教育、从事培养人的工作。以前老师们只重视“教书”和研究,忽视了“育人”。其实“育人”和“教书”同样重要。以前自己念书的时候,跟法学院的教授谈话,甚至到他们家里去请教,都非常受益。但是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愿意坐下来与本科生谈话、进行长时间的交流?不多。包括培养研究生的时间也很少。今后我们要对老师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当然也相应地会给他们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在办学条件上,如办公室、物质待遇等各方面,要让老师们能够安心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记者:您如何看待推行素质教育与目前就业压力之间存在的矛盾?
王振民:我一直有一个理念,我认为清华的毕业生不应该存在就业问题。只要是清华毕业的,从我们这儿走出去的,如果找不到工作,那说明培养失败了。学生自己应该有竞争力,能不能找到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表现。如果他的综合表现非常好,我绝对相信他能找到工作。我不鼓励我们的学生用“关系”去找工作,我鼓励他们,第一份工作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找。不管做什么,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如果一个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是靠“关系”拿到的,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不好的影响。找工作也是一种锻炼和培养,如果自己都找不到工作,那还谈什么将来治国理政、解决他人乃至广大人民的问题呢!我一直主张,法学院的学生出去不能找不到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一定要是自己找到的。社会上还存在着很多靠关系办事的情况,但是我相信社会一定给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留有空间的。即使是学生个人或者家庭有关系,我建议他们也不要用,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去安身立命,去创业,去服务国家和社会。
我接触过好多国内外的名人,像美国AIG的前主席去年在我们这里就曾讲过:千万不要为钱而工作,而要为一项事业去做事。一个人如果是为追求金钱去工作,可能会很富有,但是一辈子可能会没有什么成就,所以一定要去追求一种理想、一项事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存在工作问题,因为你在干一项事业。要找事业,而不是找工作。清华的学生应该有这种自信。我相信清华的学生在能力和素质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树立这种意识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记者:法学院在就业倾向上会给学生怎样的引导呢?
王振民:我非常鼓励我们的学生到国家主流机关、重要机构和行业,还有那些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就像我刚才说的,清华的学生要追求事业,要干大事。不管你现在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关键是你的方向在哪里。方向正确了,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终究会有收获。如果计较物质方面的东西太多,往往让人迷失方向。只要坚信自己做的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知道自己在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大方向是正确的,就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
学生可以出国留学,但是一定要记住出国的目的。出国本身不是目的,出国应该是为了以后回来更好地服务中国人民,服务中国社会。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本身就是对全人类的贡献。现在有很多出国的学生,都是很好的人才,在国外也是对世界做贡献,但是相比之下现在的中国更需要人才。我们国家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法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大家来做贡献。我们将继续引导毕业生包括留学生去国家需要的机构和地方工作。
记者:清华法学院的复建与香港法律界有密切的联系,您认为法学院未来应该如何发展这一联系呢?
王振民:我们还会进一步与海外大学法学院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我们有很多学生参与交换项目,我们希望学生在法学院受到的教育是比较全面的,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他们要接触到中国的基层、中国的农村、中国的西部,了解中国的国情。这两方面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成才都是很必需的。
还有,我们希望借助海外的力量进一步改善法学院的设施,如法学楼、老师的办公室、进一步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到法学院任教等。
应该鼓励学生到中国的基层去实习。我们现在在河北、新疆等许多地方都有实习基地,让学生能有一段时间去锻炼。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既要到中国的最基层了解国情,又要到海外一流学府去学习,这样他才会把法学的基础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记者:您对于今后法学院校友工作的开展有什么规划?
王振民:法学院对于校友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从1995年算起到现在,法学院已经有十三年的历史。这期间毕业的校友只有两千多人。现在就需要对这些毕业生的情况作一个基本的掌握、跟踪。一方面是希望把现在法学院的情况告诉校友,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把工作当中对法学教育的看法反馈回来,让校友积极地参加法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清华法学院的校友,我们更广泛的清华校友资源也是应该发掘的。我知道,很多校友对法律教育非常关心。我曾在整理材料时看到,早在1980年就有在美国的校友提出了清华大学应该恢复法学院的建议。我们从中体会到海内外广大校友十分关心清华法学院的建设,关心国家的法治进展。
记者:如何去接续老清华法学院的传统?
王振民:我们现在也在总结。我自己的印象是,1949年以前清华法学院存在的历史不是太长,但是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非常突出。如强调国际法的教育,培养外向型的法律人才,后来中国处理涉外法律问题的人才,不少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的。这个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应该继承下去。其他学校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可能比较困难,清华有这样的条件,就应该承担这样的任务,培养能处理涉外、跨国法律事务的人才。随着中国由世界大国转变为世界强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涉外法律业务,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坦率地说,国内很多法学院不具备培养这样人才的的条件,如果清华、北大不出来承担这个责任,别的学校就更难做了。
记者: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教育理念对于一所学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能否请您概括一下您的法学教育理念?
王振民:嗯。(沉思片刻)培养中国未来法律精英,为二十一世纪输送治国之才,兴邦之士。
(《清华人》200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