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1977自动化系校友罗爱平
她,一个做过肾移植手术,又身患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在生与死的边缘上俳徊的女子,在学习和工作的岗位上,奋力拼搏,与病魔挑战,终于超越了自我,实现了她把爱洒向全社会的心愿。她就是清华大学1977届自动化系校友,现就职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罗爱平。
罗爱平之所以要用生命去铸锭挚爱,是因为她不停地在感悟着对社会感恩之情、对家乡父老养育之情,及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知之情。
30年前,她是带着父老乡亲的重托,怀着满腔热血来到清华园,她认为她是人民的女儿,就得为人民献身,把爱奉献给社会。
她把入学当成人生的新起点,她出生在南方,不习惯北方气候和生活,在三年半的大学生活里,常常干燥上火鼻子出血,嘴唇干裂,这些她都置之度外。她任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处处以身作则,从点点滴滴做起,她热爱母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同学病了,罗爱平帮生病的同学看病打饭,夜里陪伴打针用药,同学病好了,她的眼也熬红了。
学校里的活动她总是积极响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仅有艰苦的学军和学工,还要到生活条件差的边远地区学农,这些活动她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在学军中她不怕苦不怕累,还帮助军人洗衣缝被。她认为军人就是人民的子弟兵,就连战士手上扎的刺她都小心的帮忙拔出来。上学前她虽然在工厂干过6年,但是,她在学工活动中,虚心地向比自己年轻的和比自己年长的师傅学习。在车床操作中,为了产品的合格,她一遍又一遍地苦练,师傅们开玩笑地对她说,你们这些大学生,不用这么认真地学和练,出了校门到社会上也用不上。她却说,我们什么都应该会,会了,就有了为人民做事的本领,毕业到了社会上才能做个有用的人。虽然是普通的话语,却道出了她心声。
1976年9月,学校里组织抗震救灾活动的消息传到班里,身材弱小的女同学罗爱平率先报了名。当时唐山市龙王庙水厂就成了她与同学们会战的一个战场。该厂地处唐山老区,那里多为老式单层民房,震后变成一片瓦砾。她和同学们住在一个很简易的防震棚里,在水厂有裂缝的房子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恢复这些供水点,检修厂内的供水线路,她和同学们每天清晨就与水厂的工人师傅一起外出,有时为了找一眼水源机井,要转上大半天,她脚上磨出血泡。当时正值天气燥热、气温高,最让人难支撑的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嗅到腐烂变质的气味,体弱的罗爱平同学常常恶心呕吐,几天下来,她消瘦了,脸也变黄了。但是,她在分工的岗位上默默地干着,从不说身体不适应。再苦再累也不怕,因为她装着对唐山人民的挚热的爱。
毕业之后,罗爱平听从组织上的分配,来到了湖北省宜昌,回到了她原先工作的国营612厂,她认认真真做事,勤勤勤恳恳做人,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后被调入省社科院,她全身心地继续做着基层工作。
1986年因工作劳累过度,罗爱平不幸患上了肾病。带着肾病她又坚持工作了两年,期间失去了治疗肾病的最佳期,使她的肾病最终发展成“尿毒症”,靠血液透析延续生命。1998年,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她做了肾移植手术,把她从死亡的边缘上救了回来。当时领导和同志们认为,像她这样人,能维持上班,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就实属不易了。但是积聚在她心头的那种对社会感恩之情使她精神振奋。她又选择了参加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队,到农村、到贫困山区扶贫。大家劝阻她,领导出面说服,她没有丝毫动摇。
下到驻点的村庄后,她感受到不仅农业发展需要关注,父老乡亲更需要关爱。她登门到村民家走访,找村干部谈心摸底。她细心地观察着有困难的乡亲们缺什么需要什么,然后从自家里带来,用自己不多的工资去购买。丈夫还主动帮她给驻村里的孩子联系上学事宜。罗爱平为14名特困学生争取了近4千元助学资金,使高家堰镇150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看到七十多岁生病无钱治病的两位孤寡老人,她落了泪,想方设法给他们治病。一位老人走路不小心摔伤瘫痪卧床不起,她就抽时间去看望照顾,并把丈夫刚买的羊毛背心送给他,让他能及时替换下身上的脏衣服。看着这一切,村民说罗爱平对待村里的生病老人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父母。
就在下村驻点工作期间,她又劳累过度了。身体先后又患上了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疾病。由于生活的不规律性和工作量的超常性,时常引发低血糖,她就吃点备用食品应急,期间她走到哪就把药带到哪。有时忙起来或是受到工作环境的限制,没有条件服药,也是常有的事,但从来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她心里非常明白,她的生命的长短取决于移植肾的存活的时间。面对死亡的威胁,她没有产生惧怕情绪。她认为自己虽然不能像健康人那样把握生命的明天,但她比健康人更加渴望追求生命的质量和个人的生存价值。诚然第二次生命来之不易,但生命是要去用才能产生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对社会的奉献,有了这种理念,才使她有了战胜疾病的胆量,才有了挑战自我的勇气。于是她用药物控制病情,维持了身体功能基本正常,她决心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像健康人一样为社会建功立业。
她发扬务实作风,为贫困山区多办实事;她情系山区农民,用实际行动奉献爱心。为贫困山区的农民奔小康争取扶贫资金,是工作队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罗爱平主动承担了为驻点村争取扶贫资金的工作。她动脑筋、想办法,充分挖掘各种关系,主动上门自我介绍建立关系,终于与18个厅局单位取得了联系。她和队友们在与18个厅局单位洽谈扶贫资金的过程中,不怕跑路、不怕扑空、不怕周折、不怕冷遇,只要有一线希望,她就抓住不放。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和队友们终于赢得了10个厅局单位的无私支援,为驻点村争取了40万元的扶贫资金。
在驻点村,抓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项难度大的工作。经实地考察,工作队规划在驻点村修建两座桥和一项引水工程。当任务承包到村干部身上时,村干部摆出了许多困难,并强调要等10月份最后一次汛期过了才能开工。眼看时间过半,8月份还没有开工的迹象。她着急了,见到村镇干部就谈开工问题,终于了解到了迟迟不开工的原因。对此,她提出各种办法解决开工难问题。她不顾炎热的天气,联系村镇干部专门召开有关会议,解决开工问题。先后召开了7次协调会议,解决了影响开工的问题。9月1日,大桥终于开工。3个月后的12月26日,一座长56米、宽6米、人行道宽2米的石拱桥竣工了。从此也结束了两岸群众肩挑背驮走索道过河的历史。
罗爱平的事迹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长阳县高家堰镇委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跑门路、理思路、奔富路》的宣传文章,2002年9月5日宜昌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宣传报道;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百姓·公仆》栏目组,到驻点村采访后,专门拍摄了一集长达30分钟《咱村来了工作队》的专题片,2002年12月7日进行了播出。她被评为“优秀工作队员”,她所在的工作队被评为“优秀工作队”。在2003年2月26日的省直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队总结动员大会上她受到了表彰,并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湖北省政府副省长刘友风同志在表彰会上赞扬“罗爱平同志曾经做过肾移植手术,身患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她心系农村,情系农民,为驻点村建设呕心沥血、辛勤工作,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的生命乐章。”并号召向她学习。会后,省委组织部、省妇联和共青团省委专门邀请她作了典型报告,《党员生活》杂志在2003年第4期刊登了她的典型事迹。
由于她成绩出色,得到了同志们和领导的肯定与赞扬。2004—2005年,他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被省直机关工委授予“十佳女公仆”、“模范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罗爱平30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她以生命为代价,把对社会的奉献和用生命铸成的爱,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落实到为村民办实事中,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
(孙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