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马蕾蕾 张志娇
郭春宁,198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1992年初与校友张武等人一起创建了北京始创国际企划有限公司。现任始创公司艺术总监、总经理。2008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原创设计者。
“看到这幅作品就被震撼了。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图案,那就是当世界另一端的人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这是中国的,能传达出基于悠久历史传统沉淀之上的现代感。”——这是利勒哈默尔1994年冬奥会设计与景观主任彼得·T·莫舒斯对2008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的评价。
在堆满各种资料的办公室,我们见到了2008北京奥运会徽的原创设计者,北京始创国际公司艺术总监、总¾理郭春宁。坐在记者对面,他从容快乐地回顾起自己的艺术设计之路——
中国印传递无限中国元素
“中国印”是参选的上千件奥运会徽设计作品中唯一以印章为载体的设计。它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传递了无限的中国元素。
历届奥运会,主办国都会突出奥林匹克精神与本国文化的完美结合。郭春宁当时真正的创意也正是从寻找中国的视觉开始。什么是中国的视觉?什么视觉能充当起会徽设计的元素?怎样通过简单的图形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全世界?各种设计元素一直在郭春宁脑中过着电影。
“我一开始就想到了书法,用代表中国文化的汉字来做造型元素。”郭春宁说。因为汉字不仅仅是记载文化的符号和工具,还具有非常独特的中国视觉特征。“中国字是以形象来记忆,保留着象形文字的特征。这一点,区别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文字。”而选择印章作为会徽的载体,则是因为印章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标志之一。“古人常以印为信,它寓意着一种承诺。而我选择印章,就是想以此寓意:中国一定能办成历史上最好的一届奥运会!同时,这也自然地解决了会徽图形的色彩问题。中国人对红色有深厚的情结,它象征着节日、喜庆和吉祥。”
顺着这个思路,郭春宁开始了他的创作构思:选择“京”字并将其拟人化设计,变幻成一个似跑动、跳跃、舞动的人形,体现更快、更高、更强,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舞动的人形展现了张开双臂的东道主欢迎各国朋友的热情;以×体艺术风格重新造出的独特的新“京”字,则寓意着“新北京、新奥运”的举办主题。
思路想好了,但要把这些构思集中地体现出来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工作原因,我不可能天天埋头设计,只是忙里偷闲时就想一想并画上几笔。如何将‘京’演变成抽象的运动人形,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前前后后,他一共花了两个月时间设计。当纸上终于出现令他满意的图形时,距离递交竞标方案的截止日期只剩几天时间了。
这个体现“舞动的北京”的方案交上去之后,郭春宁开始有些自信,也有些担心:“不知道是否有跟我的方案相似的?”幸运的是,一个月之后,始创公司接到了奥组委的通知,他们所递交的六个方案中,“舞动的北京”得到了评委的钟爱,成为备选方案之一。又经过几轮反复修改之后,“舞动的北京”最终胜出,正式成为北京奥运会会徽。
“结缘北京奥运,我很幸运”
谈及“中国印”的胜出,郭春宁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幸运!
郭春宁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给中国的设计师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奥运会徽的设计角逐,业内比喻为电影界的奥斯卡,甚至比奥斯卡还难。奥斯卡是每年一届,奥运会却是四年才有一次。奥运会已有百年的历史,到我们中国却还是第一次。”以往的历届奥运会,主办国在奥运设计上都不会邀请中国设计师参与。对中国的设计师而言,想涉足奥运设计,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此次北京奥运会则给了中国设计师很大的一片天空。“因为中国文化很难被外国人了解,甚至中国人自己都很难说清楚。要准确地挖掘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中国设计师才更有机会。”而郭春宁很庆幸,自己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对郭春宁来说,另一件幸运的事情,是采用印章和汉字图形的创意在上千件竞标作品中独一无二。而这,成为“中国印”能够胜出的关键原因。对此,郭春宁谦虚地说,“其实谁都可能会想到,只是谁都没想到要用于会徽设计而已。”
一位在新加坡做设计的海外华人说,北京奥运会徽的设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设计师的风范,给全球华人长了脸。中国本土设计师的胜出让他也感到无限荣光。一位雅典的设计师则把“中国印”比作一个baby,说应该关爱它,让它成长。
“中国印”正式对外发表后,一位身在海外的朋友打电话向郭春宁表示祝贺。郭春宁的第一反应是急切地拜托这位朋友,请他帮忙了解身边外国人对奥运会会徽的直观感受。“因为奥运会徽设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更多的外国人理解。中国只是众多参赛国中的一员,奥运会徽不仅需要中国人喜欢它,更需要外国人也能接纳它、喜欢它。”这位朋友咨询了很多外国人,反馈的意见很集中——这个会徽是快乐的,很阳光,里边有东方或中国文化元素,也有运动元素,而且很现代¡¡听到这个消息,郭春宁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他说,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结果。
“奥运会会徽对我来说就像一把尺”
回顾创作历程,郭春宁不无感慨地说:“‘中国印’超越了我的梦想。当初积极热情地参加竞争的时候,也只是怀着重在参与的心态,根本没敢做能中标的梦。”
在这份成功和荣耀背后,是郭春宁二十多年对设计之梦的执着和积累。为了这个梦想,他舍弃了“铁饭碗”,投身创业大潮,寻觅同道中人,一步一步朝着梦想前进。
1984年,郭春宁从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日报》广告部从事广告设计。郭春宁坦言,尽管福利待遇较优越,但那里的工作内容与他内心所渴望的设计工作差距很大——每天只能与黑白两色打交道,与彩色几乎绝缘。放不下心中对设计工作的执着和梦想,1988年郭春宁毅然辞职,放弃了当时的“铁饭碗”。
辞职后,郭春宁南下到广州从事过一段工业设计工作。期间,他曾设计过一款弧形门冰箱,在当时满市场都是直角或斜角门冰箱的情况下,他的设计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可惜的是,他的设计方案最后以“工艺制作上无法解决”为由被拒绝了。可是过了两三年,满市场新型的冰箱几乎都是弧形门,而郭春宁所在的公司却已错失良机。回首这段往事,郭春宁摇着头苦笑:“有时候领先太多就不是先驱,而是‘先烈’了。”
接下来的几年,郭春宁又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企业做过设计。但他深深感到,当时的设计都是小炉匠作坊式的,单兵散勇,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来提升设计的价值。要想做自己心目中的设计,最好还是能自己做主。就在他创业的念头日益强烈的时候,校友张武找到了他,两人一拍即合。1992年初,北京始创国际企划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郭春宁全面负责主持设计工作。
这些年来,每逢新员工来公司面试,郭春宁总要问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真的喜欢设计?”在他看来,只有打从心底里热爱设计工作,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只有喜欢设计,才能支撑自己不断挑战自我。因为在设计领域,永远没有老本可以吃,永远都要追求创新。这就逼着你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而这,也正是做设计的乐趣所在。”
郭春宁说,北京奥运会徽的成功,是对他事业执着的最好回报。但与此同时,也带给他很多压力:“奥运会会徽对我来说就像一把尺子。我要¾常想,该如何超越它,如何长久地维护这份荣誉?”
郭春宁眼前有两个目标:第一,他希望公司能借奥运设计的成功,走向国际市场,让中国的设计师能走出国门,为国际客户提供服务;第二,希望中国的设计师能在国际设计领域占一席之地,希望国家能成立一个中国设计师自己的组织。郭春宁说,成功其实说难也不难。“认认真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做好,回过头看就是成功。成功永远都是做出来的!”
(《清华人》200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