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194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获工学学士,留校任助教,1950年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1953年研究生毕业?现为南昌大学名誉校长,湘潭大学名誉校长。
潘际銮先生出身于一个铁路职员家庭,父亲潘凤林14岁中秀才,科举废止后,进了铁路学堂,毕业后在南浔铁路做职员,因工作勤恳被提升为九江站站长、段长。1937年12月,为了不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过亡国奴的屈辱生活,潘凤林带着一家老小,几经碾转来到昆明。
由于战乱和家境困难,潘先生少年时期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1944年,以云南省中学毕业统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组成的大学,学校除了图书馆和两个大食堂是瓦房外,所有的教室都是土坯墙铁皮顶,学生宿舍和各类办公室全是土墙茅草屋。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习,潘际銮先生却感到很幸福,因为联大有一大批优秀的教授:人文社科方面有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冯友兰等,自然科学方面有华罗庚、陈省身、吴有训、周培源等;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教学、读书、实验,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梅贻琦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大师们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学风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植根于潘先生的心中,为他今后献身科教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初,教育部确定学习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重点,从全国各高校抽调150名青年讲师、助教前往进修。1950年秋,潘先生离开清华园,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主修焊接专业。师从前苏联著名教授普洛霍罗夫博士,普洛霍罗夫博士是莫斯科包曼工业大学教授,在焊接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的造诣,是当时苏联专家中唯一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潘际銮先生在汲取焊接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汲取了前苏联教育制度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优点,这一优点在他50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他的办学思想。
1993年,江西省为了建设一所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大学,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将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1993年4月,在吴官正省长的盛情邀请下,潘际銮先生带着对故乡人民的深深眷恋,离开美丽的清华园,出任南昌大学校长。
上任伊始,潘际銮先生抓学校办学定位,他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围绕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办学指导思想:面向21世纪,以改革总揽全局,定位于江西,服务于江西,紧密围绕江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南昌大学。同时他又提出了办好南昌大学的十大措施:一是根据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江西省、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学科、系和专业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二是要在本科教学中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三是加强人才的引进和人才的培养工作;四是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建设南昌大学当中的主导作用;五是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六是抓好五年发展规划;七是制定南昌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条例;八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九是抓好校园建设;十是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潘际銮先生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具体,得到了学校党政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支持和拥护。
潘际銮先生长期从事高教工作,他认为本科以上的复合型人才最适合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要求打破原有的文理工相互脱节的状况。为此,他在国内省属高校中率先对系、所和学科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和改造。将原来两校的29个系(院),76个专业优化组合为24个系,3个学院。调整后出现了一批理工结合的系(院),如将原江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与原江西工业大学的计算机工程系合并成为计算机科学工程系,在管理、财经等方面设置了文理兼容的系科和专业。所有系(院)都按照文理工渗透的思路,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作了重新修订和改革。1994年4月,潘际銮先生对照国家“211工程”遴选条件,清楚地认识南昌大学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水平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与“211工程”遴选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缩短差距,达到“211工程”遴选条件,他提出在现有的27个系(院)的基础上组建学科群的设想,他认为组建学科群:“第一,可以集中人力,形成比较强大的学术梯队;第二,可以集中实验研究设备,形成有实力的研究基地;第三,可能集中各系的成果,突出学校已有的科研水平;第四,可以更好地进行学科交叉,形成学术上的优势;第五,可以扩大学术领域,更好地规划学科发展方向,更好地规划硕士点、博士点,也可以规划承担重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课题。”他的设想很快在班子中形成了统一意见。组建学科群这项工作从1994年7月开始到1995年初基本结束。在这项堪称"大动作"中,仅原两校南北区间调整搬迁工作就涉及到80%的系和近3000名学生。仅搬迁实验室等内部装修费用就投入了300多万元。这样做是值得的,它不仅使学校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也使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达到了实质性的合并。因此,南昌大学的党政领导称这项改革举措是进入“211工程”的新的里程碑,是“第二次并校”。
育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潘先生在抓学科调整的同时,着力抓教学改革,并以学风建设为切入口积极推行以学分制、制淘汰制、滚动竞争制为核心的学生“三制”改革。学无压力难以成才,潘先生说,要办好大学没有投入不行,但光有投入也不行。所以,他认为抓学风比抓投入更重要,因为那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素质和教育质量的大事。在省属高校中,南昌大学率先推行学生“三制”。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但南昌大学的“三制”改革始终没有动摇,由于学生“三制”的全面实施,南昌大学的学风很快有了好转,教育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转自:焊接界 2008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