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慧才 汕头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曾在美国CIarkson大学任访问教授一年。兼任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委员会委员。曾主持国家、省部级等课题20多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100多篇。讲授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谈起结构工程学,谢慧才教授感触颇深。毕业于清华土木,却因遭遇文革做了电子企业的工人;文革后得以重返清华学习,而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系继续从事断裂力学研究。在汕头大学土木工程系,谢慧才教授终于又找回到了他最钟情也是最心仪的专业。
在清华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系,谢慧才一直从事断裂力学研究,他始终希望既能用到力学的长处,又能和电相结合。经过摸索,他终于发现了一个令自己心动的领域——电磁固体力学,主要研究电磁场和弹性体的相互作用,应用背景是大功率电机、电器。特别是超导结构,在柔软的线圈上要承受巨大的电磁力。1985年,国内在此领域尚鲜有人研究,谢慧才算是较早的。他也因此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电工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支持,进行了863计划研制的磁流体发电用超导磁体的磁场和应力分析等项目的研究。
调入汕头大学土木系后,谢慧才面临新方向的选择,同时他很快就担任了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职务,这就要求他还要承担和策划全系学科建设的任务。在这里,谢教授秉承的原则是:1)在科研方向上强调特色,要认清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规律,面向未来,面向新的领域,保持学科的先进性。同时要在国内有优势和竞争力,要选择有希望在国内领先的方向。2)忌贪大求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小而精。3)要考虑汕头地区的特点。
经过大量调研及广泛征询专家意见,谢慧才和他的科研团队终于选择并逐渐形成了如下四个主要研究方向:1)结构健康检测与监测系统;2)结构现代维修与加固方法;3)结构风工程;4)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减灾研究。这四个方向均是土木工程领域的新兴学科,极富活力和生命力,又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并且,还在城市减灾防灾方面连成一线。
“结构健康检测和监测系统”也是谢慧才教授心仪的方向 ,向这个方向的转化他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开展了结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并承担了一批工程检测鉴定任务。其次,是开展了机敏混凝土的研究,这是在当前热门的智能材料和智能结构中选题。完成了基于机敏混凝土的交通测速和称量系统2项发明专利,并提出了机敏混凝土结构的本征自监测系统。当前谢教授将重点放在了大型结构的健康监测系统上。
在科研方向形成的过程中,学科带头人必须思维敏锐,善于捕捉新信息,还要善于组织和团结其他教师共同参加研究,以形成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在承担的一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城市综合防灾示范研究”中,谢慧才发现GIS(地理信息系统防灾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和平台,于是成立了GIS减灾防灾研究室,该研究室后来又合作承担了一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另有一项国家攀登计划子项目——“新老混凝土粘结机理和测试方法研究”,该课题组后来撑起了结构维修加固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这些都是鲜活的实例。
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历,谢慧才教授一直坚持做学问要讲求实际,他教育学生和他的科研团队不能只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要学会迎接各种工作挑战,多方面打磨自己和锻炼自己。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不是人能控制和预测的,所以必须有心理准备随时迎接新的挑战,更要有创新精神,要善于接受新信息并勤于思考和联想,对于未来,谢慧才教授一直这样认为。
从清华学子到工厂第一线,从教师到学术带头人,无论是时代弄人还是各种角色得旋换,谢慧才教授始终坚持自己理想的方向,因为它坚信这份执着一定能将梦想照进现实。
(来源:《科学中国人》2007年第一期 作者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