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杰出的教育家蒋南翔

2008-02-01 |
本刊记者刘旭红整
蒋南翔(1913~1988),杰出的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江苏宜兴人。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担任清华大学共青团书记,后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6~1940年,先后在山西、上海、武汉、重庆等地领导青年运动。1941年到延安,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青年委员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宣传部长。抗战胜利后,受命到东北地区开辟青年工作。1949年当选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副书记。1952~1966年出任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1956~1966年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期间还任中共北京市高校党委第一书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1977年后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等职。

忧患爱国,献身教育
19329月,蒋南翔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在清华期间,蒋南翔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初步的马列主义教育,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主编《清华周刊》和《北方青年》等进步刊物,传播进步思想。
1935年,在著名的“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中,作为领导者之一的 蒋南翔受上级党组织委派,起草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同胞书》,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成为唤起民众争取民族独立的号角。此后,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南翔一直从事青年工作,站在我国青年运动的前列。
195211月,时年39岁的蒋南翔出任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从此他在清华一待就是13年半。期间,他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办学指导方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19565月,蒋南翔兼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59年底后还担任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在教育部、高等教育部,他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高校科研工作和理工农医学科教材建设。20世纪60年代初,蒋南翔还主持起草了“高教六十条”等学校规章,得到党中央的肯定,也受到各地高校的欢迎,起到了当时高等教育基本法规的作用。
1979年重任教育部长后,蒋南翔领导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努力恢复和发展遭到“文革”极度破坏的教育事业。他提出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教育;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为整顿恢复教育秩序、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28月,蒋南翔被调至中央党校,在中央党校,蒋南翔系统地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意见,对党校学生加强文化课,进行正规训练。
蒋南翔对于探索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方向,丰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积累结合中国实际办好大学的经验,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和青年工作。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195211月,蒋南翔被任命为解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清华如何前进和发展,是蒋南翔首先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他受命后没有立即走马上任,而是先到东北进行考察。通过这次考察,他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清华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方向有了目标。
蒋南翔来到清华后,首先抓教育改革,对旧有的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内容等进行改革,为培养工程科技人才设置专业,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确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提纲,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蒋南翔非常重视新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1955年他向周恩来总理、陈毅同志和教育部提出要在清华、北大举办原子能科学技术等一批高技术专业,并率团到苏联考察。此后,从1956年到1958年,清华大学陆续创办了一批高技术系科,如原子能、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结合这些系科,一些应用理科专业也重新创办起来。这些专业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1958年党中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清华水利系结合建设密云水库进行毕业设计,蒋南翔及时肯定和总结这个先进典型,并提出了“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思想。
蒋南翔一直强调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红色工程师、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求又红又专,这一点是绝不能动摇的。”蒋南翔在1962年迎新大会上说的这番话,至今仍深深地留在清华人的记忆深处。
政治辅导员制度,则是蒋南翔又红又专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实践。1953年,蒋南翔倡导建立的“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在清华园里诞生了。所谓双肩挑,就是一肩挑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一肩挑业务学习。如今,这种“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已顺利地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项制度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及其给清华学生、清华大学以及整个国家带来的益处。
建国初期,清华的教师主要由新、老两部分组成。老教师大多在业务上有较高的成就,新教师大多为新留校的党团员。针对新、老教师的不同特点,蒋南翔提出“争取团结百分之百的教师”、“各按步伐,共同前进”和“两种人会师”的主张。
吸收老教师入党,也是蒋南翔最先开创的。1955年他亲自介绍刘仙洲教授入党,并为此发表《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一文,在知识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张光斗、张子高、张维、梁思成等30多位知名教师陆续入党,成为“又红又专”的典范。经过几年的努力,清华大学形成了一支新老结合、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和“双肩挑”的干部队伍。
1966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参观高校科研成果展览时听取我校介绍。左为我校蒋南翔校长。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蒋南翔所倡导的又一人才培养理念。他形象地比喻学校要建立“三支代表队”,即由政治辅导员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代表队;由学习优秀的业务拔尖学生组成的攀登科学高峰的代表队;由有文艺、体育特长的学生建立的文艺社团和体育代表队。但不论哪支代表队,他都要求要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
抓好“三支代表队”,不仅要培养各方面有特长的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代表队”的榜样和影响,对学生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带动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做到“殊途同归、全面发展”。
1957年,蒋南翔在全校体育积极分子会上向学生提出:“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能为祖国工作50年”。从此,这句口号从清华园传遍全国各个高校。他不仅倡导坚持体育锻炼,而且身体力行,每天下午四五点都跑步,对许多清华人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蒋南翔不仅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他还特别重视对有才能的学生“因材施教”。每年新生入学,他都要和学习有特长、业务上拔尖的学生座谈。为了加快培养部分能在业务上攻关的骨干,1963 年清华大学从全校学生中选拔部分学习优秀学生,单独制订教学计划,配备导师进行学习指导,实行因材施教,鼓励他们成为攀登科学高峰的登山队。
蒋南翔还十分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统一。他关于“面包与猎枪”的著名论述,着重于对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一代代清华学子终生受益。
唯实求是,刚正不阿
蒋南翔一生坚持不唯书、不唯上,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延安整风期间搞“抢救运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怀疑一切,搞得人人自危,许多同志有意见却不敢反映。1945 年春,蒋南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写出了《关于抢救运动的意见书》,大胆地向中央提出批评意见。当时此意见书却未被接受,且被指责为犯了严重错误。直到1985 年中央组织部为蒋南翔彻底平反时,才予以撤销。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是20 世纪50 年代一段时期内全国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蒋南翔看到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发生了相当普遍的教条主义倾向,他及时地发表文章,指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必须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也要向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用的东西。”“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科学技术,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建国后,如何科学地对待清华的历史是当时的一个难题。20 世纪60 年代初期,蒋南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提出对清华的过去和现在要用“三阶段、两点论”的态度,用前瞻性的眼光,历史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对待解放前后清华发展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处和不足,继承和发扬清华大学各时期的优良传统和学风。这个观点已成为清华大学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文革”期间,蒋南翔受到长期的残酷迫害,但他始终不屈服,不动摇,公开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他说,“健康的人不怕检验体格”,“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他认为“只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可轻易放弃”。他对“四人帮”炮制的《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文章中的错误观点逐条批注,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蒋南翔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刚直不阿、坚持原则的大无畏气概,实为清华人的楷模。陈云同志赞道:“蒋南翔同志一生唯实求是,献身党的事业。”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他的品格和风范。
今天的清华园里,随处可见蒋南翔思想的印迹,他的人格魅力感召着一代代的清华人。
蒋南翔在1935 年12 月代清华大学救国会草拟的《告全国民众书》,在“一二· 九”游行中被学生们广为散发。其中“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被认为是时代的呼声。
(《清华人》2008-1期)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