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阳光: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推动者

2007-12-01 |
本刊记者李彦
吴振一,1978~198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科长、副处长,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副总裁。从2003年3月起至今任北京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兼总裁。

200791821日,世界太阳能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19日,当国际太阳能学会理事长Torben Esbensen博士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为一款“双核舱”承压式太阳能热水器揭下“红盖头”,宣布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发展正式迈入新的“承压时代”时,这台热水器的开发者,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发展的奠基人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清华阳光再次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据悉,此次清华阳光共推出包括“双核舱”在内的4款新产品,其作为行业技术领导者的实力再次彰显。会后,在位于上地东路盈创动力园的办公室里,清华阳光总裁吴振一先生接受了记者采访。
行业奠基人与产业发展推动者
“追溯到创业初期,清华阳光最早是无线电系办的一个企业。”吴总告诉记者,1979年,当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几乎还一片空白时,电子系殷志强教授就在我国率先开展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新型吸收涂层的课题研究。1984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发明了“磁控溅射渐变铝-氮/铝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该涂层对太阳光的可见光谱能够吸收90%以上,而本身的辐射小于5%,当时美国最好的太阳能集热器效率尚只能达到83%,由此殷教授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为了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促成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发展,学校以殷教授的发明为核心技术,建立了北京清华大学太阳能电子厂。之后工厂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与北京玻璃仪器厂合作,改制成为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首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加盟,公司重新改制,形成了目前的架构:清华大学是控股股东;第二大股东是北京玻璃仪器厂,上级单位是北京一轻集团;第三大股东是首钢股份。
不断发展壮大中的清华阳光,一直掌握着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最尖端的核心技术,始终引领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2002,公司自主设计完成了世界首条太阳能热水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实现热水器规模化、自动化生产。2003,教授团队研发的“晒乐”新一代强热型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紫金管”,太阳吸收比超过国家标准8个百分点,再次确立了真空集热管发展的新标准。此次在世界太阳能大会上同时推出4款产品,除了标志着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进入新的“承压时代”以外,更证明了清华阳光在该行业无可撼动的领先地位。
教授当初的发明虽然掀起了全球范围内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一场革命,奠定了中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发展的基础,但是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被民众所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推广过程。为了培育、开拓市场,让普通百姓了解并乐于接受太阳能热水器这个新鲜事物,清华阳光默默耕耘了很多年,面向社会开办学习班,讲授知识、传授技术、提供图纸等等。当时清华阳光开办的学习班被叫做“太阳能热利用的黄埔军校”,一些目前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非常活跃的企业领导者,当初都曾在班上学习过。后来清华阳光给了这些企业管理者很多支持,包括技术研发、生产实践、市场开拓等各方面的培训与合作。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技术进步、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的成熟,中国的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使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去年,中国在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大概产生了两百多亿的交易量,其保有量已经占到全世界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的67.7%
除了加强技术研发,积极培育市场以外,清华阳光还是行业发展的第一批标准制订者,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了《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家用太阳热水系统技术条件》、《太阳热水系统性能评定规范》等主要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现在,清华阳光又承揽了5项太阳能热利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修订和制订任务。如今,政府已将新能源发展提上日程,着手宏观市场调控,以促进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良性发展。这其中,清华阳光功莫大焉。
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清华阳光以专利技术起家,有清华大学强力的技术支持作为保障,做好技术创新,同时不断解放思想,进行观念上的创新成为我们发展的根本。也因此,清华阳光在业界一直处于领军地位。”在回首清华阳光这20年的发展历程时,吴总这样总结道。创新,是清华阳光企业文化的精髓。
在思想上,吴总认为“一定要有前瞻性的思维”。他举例说,当“晒乐”管在性能上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时,公司已开始了高性能集热管的研发,也就是现在吸收率达到97%的“紫金管”;当“牧童”系列为公司开拓了新的市场,获得广大消费者交口称赞时,公司又预见到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将成为趋势,从而成功研制出高端分离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成为全行业顶级产品,达到建筑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
“创新是一以贯之,永无止境的”,吴总说。最新推出的“双核舱”产品,最初的灵感正是来自吴总这个对技术并不精通的人。“传统的产品属于直插式,出水靠的是自然重力。落差越大,动力越大,水流越冲,但热损耗也越大。热水从顶上流下来,水温不能保障。而落差越小,动力越小,虽然热损耗降低了,但水流变细。特别是顶层用户,用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就像毛毛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琢磨着可以把水箱分开,也就是把蓄热与换热分成两个箱体设计,集热管加热换热箱中的工质,通过热交换器把热量传递给蓄热箱。换热箱不承压,蓄热箱与自来水连通,承压运行。当我把这个想法和技术人员交流的时候,大家很兴奋,仿佛捅开了一层窗户纸,又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大家随即想出相关的4款产品。现在这4款产品都已经申请专利。”
思想上的创新需要技术的支持,清华阳光以清华大学雄厚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为依托,持续进行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新产品的研发。近年来,清华阳光连获“国家发明奖”与“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产品在业内率先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并被建设部推荐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选用产品”;今年年初喜获商务部“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称号,太阳能业界仅此一家;9月份又获“国家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以创新的思维去规划未来的发展,吴总介绍说:“我们确立的发展方向是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除了继续保持在太阳能光热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外,公司还要开发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因为现在传统的太阳能领域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所以清华阳光打算开辟新的市场,首先是公司计划把空调和供暖结合起来,即太阳能做空调,夏天制冷,冬天供暖,平时提供生活热水。“虽然目前太阳能制冷和供暖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但不远的将来肯定会攻克这个难题!”吴总笑着对记者说,信心十足。
其次,吴总说:“我们打算利用太阳能进行热发电。现在美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教授带着团队也在研究。热发电不同于现在的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是半导体效应,而热发电是把太阳能加到管路里面的油加热到400度,把水烧成蒸汽,由蒸汽驱动一个发电机,其实质就是过去的蒸汽发电机。太阳能的发展路径是生活热水——制冷供暖——发电。现在我们做的,仅仅处于太阳能应用的最基础阶段,就是供热水阶段。而且目前这个阶段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及天然气和电。将来我们的目标是把天然气和电热水器变成‘少数民族’”。幽默的比喻背后,依然是吴总以及全体清华阳光人对公司及产业发展十足的信心。
另外,据吴总介绍,清华阳光还将介入光电产品和空气源热泵等节能型产品的研发,加快太阳能向工业、海水淡化等产业进军的步伐。
技术、市场两手抓
作为太阳能行业唯一一家国有控股企业,清华阳光在2003年前后经营团队新老交替时曾出现一些问题,市场份额开始下滑。时任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副总裁的吴总“受命于危难之时”,被派往清华阳光扭转被动局面。
调整整顿是非常复杂的,吴总说:“凭借毛主席的法宝——辩证唯物主义和矛盾论,我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进行调整。那时候公司的市场份额开始下滑,当务之急就是要遏制住这种下滑的态势。”
“过去我们只注重技术研发,不太注重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为此,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公司提出‘高品质,低成本,大众化’的思路,在产品层面改变过去的中高端策略,技术、市场两手抓。”
“我们对产品需求做了大量调查和分析,当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到一定程度时,需要每天洗澡,因而太阳能已经成了生活必需品。不同于可以彰显地位的奢侈品,生活必需品不能走高端路线。过去教授们认为所有的材料都应该用最好的,结果成本居高不下,不容易被市场所接受。后来在了解了市场以后我们就提出‘高品质,低成本,大众化’的思路。通过研发找到新的代替材料,既提高性能又降低成本。”
2003年至今,公司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陆续开发出各种适销对路的产品。针对农村市场和城市低消费群体而推出的“牧童系列”,在符合国家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化配置,把价格降到了普通百姓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其极高的性价比受到了用户好评。考虑到今后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趋势,清华阳光推出“阳光至尊1+1分离式热水器,特别适用于别墅型住宅。
同时,清华阳光更以国际化的商业视角进行企业的全方位发展,由于产品通过严格的欧洲标准测试,清华阳光的产品大量出口到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根据用户需求开发不同的产品是清华阳光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经过这几年的调整,我们已经夯实了基础,我们有信心不仅在技术上一路领先,而且在市场份额上更要一马当先。”
企业要懂得感恩与回报
2006年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倡议发起的“校友励学金”捐赠工程中,清华阳光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每年为学校捐赠10万元人民币,连续捐赠4年。当问及捐赠的起因时,吴总告诉记者:“无论做人还是做企业,首先要懂得感恩与回报;其次,要有一份社会责任感。”
提到感恩,吴总深情地说:“清华阳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包括将来从强到更强,离不开股东们的支持,更离不开清华大学在技术、人才、科研合作等各方面的支持。公司能够发展到今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清华大学的支持。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培养人才,我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在捐赠者名单中,吴总告诉记者,“有4位职员本不是清华毕业的,但是因为他们在清华阳光工作,所以很乐意参与到这项助困励学的工程中来,为此,我特意要求校友总会的老师将我们的捐赠名称由‘清华校友励学金’改为‘清华之友励学金’。”
谈到企业的责任,吴总说:“清华阳光搞新能源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是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也是为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能够为国家培养人才出力,从我们企业的角度讲,也是尽了一份社会责任。”
采访的最后,吴总特别提到他个人对于学校栽培的感激。“我们这些捐款的人都怀着共同的心愿,感谢学校把我们从无知少年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个人在学校经历比较丰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都做过,现在又来做企业,这些经历对我个人能力是个全面的锻炼。经历了从领导5个人到领导1000人,从支配一百万资金到支配几亿资金的大跨度,这5年的企业经营管理历程让我信心倍增。所以,非常感谢学校能在清华阳光的非常时期推荐我担此大任。”

在清华阳光公司的前台走廊处,墙上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大字。吴总说,清华大学的校风“行胜于言”同样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如今,风雨兼程20年的清华阳光,秉承优良的校风正在继续为推动产业发展而奋斗!

(《清华人》2007-56期)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