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第一东方投资集团副总裁王淳奇(91级MBA)
周建平 罗世锋
在中国MBA教育快速发展15年后的今天,能够采访到中国MBA教育的第一位毕业生,对于关注MBA教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好奇而值得期待的事。
当我们谈中国MBA教育的历史,或为书写往事而沉思。王淳奇先生,第一东方投资集团副总裁,中国MBA第一人,无疑是大家关注的对象。
作为中国MBA教育的先行者之一,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将伴随中国的MBA教育永载史册。而王淳奇先生——历史的开拓者——用自己的优秀,证明了MBA群体存在的巨大社会价值,将激励着我们更加坚定地迈向光明的未来。
一. 厚重的清华情结
认识王淳奇学长,实际上是从他发给我们的一份《自我简介》开始的。收到我们对他的采访邀请,学长为我们准备了一份丰富的自我简介先发给我们。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校的深情和自豪,也载着清华MBA群体特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始终牢记着他当时的经管学院副院长,前总理朱镕基先生的教诲:只要你们每人管好一个企业,中国的企业改革就有希望了。
学长是山东人,魁梧的身材,典型山东人的爽朗,谈到母校,总是洋溢着热情。这位毕业已经十多年的MBA代表,对于母校的活动都是积极参与,经常百忙之中从国外赶回来参加经管学院的各种活动,把这种参与当作自己的义务,尽可能地给予学院支持和帮助。他作为MBA教育的第一位毕业生,心中充满了自豪,同时也一直记着自己毕业时对记者所言:“作为第一批MBA的第一个固然很荣幸,但一定是小小的铺路石,是万丈高楼的第一块砖。”谦逊中透着儒雅的诗意。
王淳奇学长是学自动控制专业,77级本科生,正好是我国当时人才资源最稀缺的年代。毕业后分配到仪征化纤工作,主要从事自动化集散控制系统建设和维护工作。作为国家当时的重点工程项目,仪征化纤工程配套的是全进口的国外先进设备,他凭着自己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努力,掌握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技术,成为单位500多同龄本科生中优秀的工程师。在这十来年的工作过程中,深得企业管理层的青睐,逐渐走向管理岗位,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担任多个技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这些为他后来读MBA成就了水到渠成的铺垫。
MBA教育在中国是1991年开始的。清华作为全国5所试办MBA教育的大学之一,清华大学所有70多名经济类研究生中,只有15名具资格转修MBA专业,学制三年。当时全国MBA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清华制定了不少于72个学分及论文时间不少于一年的专业标准,所以到93年只有10名同学得以完成学业按时毕业。王淳奇是这10名同学中的一名,比其他9名同学提前6个月通过毕业论文答辩顺利完成学业,被确认为是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的MBA专业的第一个毕业生。
二.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到清华读MBA是一种机缘。学长坦承,当初他选择MBA也是偶然的,作为新生事物,当年的他对MBA并不很了解。作为一个在大型国企年轻而成功的技术型管理者,希望在已有的成绩基础上,能更进一步提升自己,寻找自己更大的人生发展舞台。考虑到原单位的期望和要求,放弃直接出国发展的选择,决定报考研究生。
“在国内考,我就要考最好的(学校)”。这是他当年的选择的标准。自信而坚定,有如清华自强不息的历史。
对于现在全国的MBA教育,学长认为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不要盲从。“每个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MBA是第一位的。培养什么类型的MBA?是培养万能型的,还是培养技术型的,是培养大企业适用的MBA,还是专注金融方面的MBA,还是类似经济学家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一定的定位。现在的MBA也多了,应该有一定的适用方向性。
“带感情色彩地说,企业是愿意用清华的MBA,因为对每个中国人,有一个清华情结;人们觉得你敢考(清华),并且能够进来,你从心底就会觉得他是一个不错的学生。”但是,“如果不带个人的感情色彩”,王淳奇先生根据他近年来作为主考官参与学院MBA入学面试的经验,他认为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并不一定适合读MBA,或者读其它学校的可能更合适。 “有些人考了几年,一定要挤进来,可能并不合适,在其它行业可能做得更好。要充分认清自己的情况。”
三. 对MBA的认识
十五年的岁月流逝,回头看过去的选择,学长对自己在清华的MBA教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MBA对他今天的事业发展有着切实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MBA教育使得他跳出了原来狭窄的技术圈子,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和做技术完全不一样,从工作的对象到交际的层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见识不同,知识面不同,看问题的高度以及认识问题的深度都有非常大的提升。
对于MBA教育带给学员的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学长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管理确实是一门学问”,不一定是要去探究多么高深的管理理论,尽管高深的理论大家也能认识清楚。“但在管理的过程中真的能创造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绝对是一种本领,绝对是一种驾驭,绝对是一种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MBA学员在我国越来越年轻化。学长认为,选择攻读MBA的学生最好有几年的管理工作经验、社会的经验和社会化的视角,这样对于深刻理解授课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他也坦言,“从另一个角度,目前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很多大型企业的高级管理者甚至董事长,都有一种年轻化的趋势。所以,工作了很多年再去读MBA,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未必有利。” 为了既符合现在管理队伍年轻化的时代特征,又真正学有所成,学长认为3~5年的工作经验后再读MBA在今天可能更合适。
对于MBA教育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学长给予积极评价。他说“MBA教育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我认为,在任何一个国内的企业,只要是真的MBA毕业的,比没有经过这方面培训的人在企业贡献要大,如果中国企业的中上层以上(管理人员)受过MBA教育的人增加的话,容易用我们专业的理念来理解和沟通的话,对企业发展很有帮助,这是毫无疑问的。直到现在有些民营企业,对于会计制度、管理激励体制、企业文化的认知,还未达到专业化的程度,这是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产物。”
四. 清华MBA群体特点
清华的MBA和清华大学的文化积淀是融合在一起的。学长认为,清华的MBA学生身上带有清华大学学生共有的许多鲜明特征。在他看来,象其它专业的清华学生一样,清华的MBA学生很聪明,能奋斗吃苦。但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比较,也有自身突出的不足,主要表现是,有点过于自信;有些高傲,不入群,团队合作的精神相对来说会差一些。
清华传统的严谨学风成就了优秀,也产生了高傲的群体氛围,有些同学自恃过高,不愿意深入基层,从基层做起,这往往丧失了很多机会。
学长认为,MBA学员毕业后,他们从事的管理工作会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更长于怎样去设计解决问题的路线图,有的善于组织力量实施,有的长于大局观的视野和布局能力。“真正领导好一个企业,不光是做好事情,更多的是方向的问题,思维方式的问题。”清华的MBA学生培养目标是造就商界领袖,怎样结合学校文化特色,创造有利实现这种培养目标的人文环境和教育条件,言谈之间,学长也流露出对母校的无限期望。
五. 金融投资服务业大发展
王淳奇学长与金融投资业的渊源,与他当年的MBA学位论文有很直接的关联。93年MBA刚刚毕业,他担任仪征化纤股权办副主任,有机会用所学的知识全过程地参与了仪征化纤41亿元的海内外股票融资工作,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当时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刚刚起步,仪征化纤是我国第三家到海外上市的企业。企业的改组及上市遇到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他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解决了一些问题;在协调律师、券商、会计师等中介机构及撰写招股章程的全过程中,亦充分发挥了我技术和经济管理两方面的特长,学以致用,恰逢其时。随后,又以仪化集团资产管理部副经理身份参与了当时国内最大的一次企业并购活动---仪征化纤15亿元并购佛山化纤的案例。长达数年的资本运作,开了先河,也打开了他的眼界,积累了经验,为后来在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97年学长加盟香港第一东方投资集团。第一东方投资集团是香港地区最大和最早的从事中国大陆直接投资的集团之一,在北京、上海和中东巴林设有分公司和投资银行。第一东方的业务领域涉及企业财务、合并收购、证券买卖、上市承销、基金管理及金融咨询。目前该集团共管理着英国广华基金、招商局中国基金、广东发展基金、越秀中国基金、第一东方精选基金、第一东方海湾基金等多个基金。十年来,第一东方投资集团通过这些基金已在大陆投资超过6亿美元,涉及基础设施、造纸、机械、化工、纺织、电子和金融等行业约80多个项目,其中包括晨鸣纸业、栖霞建设、招商银行等上市公司。
金融投资行业在中国是个刚刚开始发展的行业,学长非常看好行业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时代发展,中国的金融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大的发展。
在学长看来,自己所从事的产业基金行业,在中国正蓬勃发展,很有前途。产业基金,以前称外商直接投资(FDI),现在包括Private Equity等。在十几年前,几百万美金这种资金到中国投资,会得到相当的重视。而如今,即便是几亿美金投入的项目都已经司空见怪。中国的财富多了,百姓在满足了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后,更多的钱需要找投资途径。“所以,在基金管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潜力。”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学长从他行业的角度认为非常乐观。中国高速发展的势头,客观上会极大地推动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学长建议,有志于在金融投资行业发展的同学,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了解现在的动态,接触这方面的人,多学习这方面的基础知识,这样对将来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将会有很大帮助。
“进入金融行业的人,应该是比较聪明,交际能力较强的人,并不需要特别专业化知识。”由于金融服务行业接触面非常广,对个人的交际和沟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清华的MBA学生热衷于加入金融投资行业,学长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关注。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现行企业的用人观念和社会对MBA的认知差异,也包括MBA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问题。但他强调,清华毕业的MBA大都跻进于投资银行和金融行业,但这不应该是也不仅仅是MBA的唯一取向。
“国外的MBA教育分综合型和专业型两种,从事单一金融或单一技术方面的MBA,属于专业型的MBA,而综合型的MBA,更适合到大型的企业中去。在我国更是如此,我国的经济体制、企业制度都面临着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加之我国加入WTO的临近,所以对既熟悉国情又通晓国际经营管理知识和规则并具有较强国际沟通能力的MBA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我国自己培养的MBA正是这样的“双料人才”。他们本身来自于中国的企业,懂得中国的市场和文化,具备了相当的实际工作经验。经过MBA教育后,又掌握了国际化的商业运作规则。现又逢国内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对外扩大开放之良机。我认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国内的企业重组和并购,西部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都充满了广阔的空间,这给MBA 提供了更大的事业空间和宽阔的舞。MBA任重而道远。”
结束语:
与学长的交谈,对我们来说,与其说是一次访谈活动,不如说是我们体验了一次内容丰富的学习过程。学长作为一个金融投资行业的专家,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对许多问题有非常深刻的认识。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至始至终感觉到学长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我们这些学弟学妹深切的期望和关爱。
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作为中国第一批MBA成员,学长身上体现的乐观、自信和职业经理人特有的敏锐和优秀职业素养,将伴随中国MBA的发展历史。而我们,紧随其脚步的追随者,也定将秉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共同为MBA,为我们美好的未来和理想,在这伟大的时代,留下我们中国MBA激昂的风景。
历史将从他们成功的事业上找到自豪。
(清华大学MBA同学会品牌发展部“访MBA足迹、展经理人风采”活动供稿 2007-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