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何雪冰
含蓄低调,平易近人,外表温和,但说话句句一语中的,这是杨焱学长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杨焱学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自1987年走出校园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老本行,是典型的清华水利人。
1970年,杨焱学长跟随着支边的父母从北京来到广西南宁。1979年高考,他的数理化成绩在广西名列三甲,他选择了清华,走进了水利系。1984年,本科毕业时,他考取了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杨焱说:二十多年的学习和工作证明,水利专业是适合他的,而且广西是个水资源丰富的省,水资源在全国名列第五,水能资源名列第六,水利专业在广西大有可为。据他介绍,在广西水利系统,清华校友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群体。
1987年,杨焱硕士毕业选择了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一干就是11年。他是该院第一个水利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是设计院的第一个清华毕业生。杨焱工作后的第一个设计就是和同事们在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偏僻的山区里设计全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他们住的是用深山老林里的树皮拼起来的房子,住处距工地大概有两三公里远。广西是个多雨的地区,这种临时用树皮搭的房子也容易漏雨。每当天阴要下雨了,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从工地跑回去,把被子和褥子收起来,以防被雨水淋湿。深山老林昼夜温差大,尽管白天艳阳高照,但夜里都要盖棉被。一面要迎接这项重要工程的挑战,一面还要顶住艰苦的工作环境,杨焱没有丝毫怨言,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完成了这项任务。
清华的教育告诉杨焱,对于水利人来说,五年、八年的课本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基层进行实践。这座与其他同事共同完成的杨焱的“处女作”——荣地水电站大坝,采用的3项创新技术当时在全国是首创,国外也未见报道。这项工程在开工的十年后仍然获得了1996年度广西水利水电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年仅30岁的杨焱因为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升任设计研究院院长。在任院长期间,他又为设计研究院招来了不少清华水利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1998年,杨焱从设计研究院调入水利厅,任水利厅副厅长,八年以来,水利厅各方面的工作杨焱都分管过,并且都抓出了成效。杨焱学长坦言,他不是一个好谈思路的人,而是更喜欢把眼前的工作和未来的规划落实。他对自己工作比较满意的是,在广西水利工作中把一些新生事物抓出了成效。如近年来国家提出了水权的概念,即水作为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商品,它是有价值的,也有相应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以及如何来配置等问题。在如何把这种在国内还是很新的理论转变为实践的问题上,在杨焱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当其他地区还停留于理论阶段时,广西已经在全国率先取得了突破:水权在自治区的层面上,已经作为一种资本并可以运用水权的理论来操作,在自治区工商部门中开始运用。水利部门以水权折股权的模式,组建了广西水利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基础上,广西水利供水有限责任公司与北海、防城港市分别组建了供水股份公司。在这方面,广西走在了全国水利系统的前面。杨焱解释说,简单地讲,诸如自来水公司等旧式的公司只是把水当作商品,但是引入水权的概念后,水资源变成了一种资本,水利部门拥有对水的所有权,也在自来水公司中占有股份。这种概念的引入和操作有利于水资源更好地分配和使用,也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提高节水意识,节约用水。“这项工作也应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吧。”杨焱学长笑着说。
谈到清华给予他的收获,杨焱感触很深。他说,清华的学风很严谨,在清华不仅学习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掌握更新知识的手段。大学时代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接触比较亲密的师长们的高尚人品和师德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为他们整个班级树立了榜样,对他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科班主任陈乃祥老师对学生的宽容,硕士研究生导师林汝长先生在学术上的高要求,都使他受益终生。杨焱反复强调,他低调的作风和踏实的处世态度正是在大学中形成的。杨焱大学时学习十分努力,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属于晚饭后就去教室“霸座位”的人;当他硕士毕业时,治学严谨的导师对他说:“你能这么顺利地从我这毕业,真的很不容易。”参加工作后,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院里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和清华毕业生而骄傲,而是十分谦虚地向单位里的老同志学习。他认为人一生最大的任务之一是认识自己,客观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尤其不要狂妄自大,过高地估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