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素有江南水乡之称,可谁也想不到,在十几年前的一个偏僻的村庄里,一个孩子每天只有半脸盆泥沙水吃用,口干舌燥,嘴唇脱皮,手脚发麻是常有的事。“水”,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铭刻了下来。岁月荏苒,孩子长大了,凭着一股韧劲,他从农村到城市,从大学生到博士生,从普通技术人员到高级工程师,从地方先进到全国劳模。他付出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努力。
他,就是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2005年全国劳模的获得者刘怀汉。
清华学子与航道结缘
1989年,刘怀汉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来到研究院,由于大环境不景气,当时的设计院课题很少,薪水微薄,人心涣散,有点能耐或门路的人都想方设法离开。许多大学生一看条件差也打起了退堂鼓,研究生毕业的刘怀汉却毅然选择了留下。
3个人挤在渔塘边一间七八平米的平房里,冬天,凛冽的寒风往墙缝里钻;夏天,成群的蚊子几乎能把人抬走。他却说:“别人让你来,不是享福的,要把不好的做好,把好的做得更好。”在那段日子里,他没有消沉颓废,而是满怀着希望,坚定信念,不断地充实自己,看着身边的同学升迁,入海经商,他始终坚信:“是金子,总有闪光的一天。”期待着将自己全部的才干奉献给航道事业。
正如他所说:“我的根在湖北,我的心系于母亲河,我的梦系于长江航道。离开航道,就像种子离开沃土,失去这片沃土,我就是无根的浮萍,难以立足。”
“八五”攻关带来曙光
1994年,研究院接下了部分国家“八五”课题。在“八五”课题中,《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备受业内外人士的关注。三峡工程作为世界瞩目的水利工程,万分之一的误差都是不允许的。刘怀汉接到任务时,离最后的时间期限只有一年。
经过多次研究分析、现场勘查,刘怀汉发现,专题研究中最难攻克的是“卵石推移质资料的采集”。由于航道是泥沙和卵石的混合,比在纯泥沙航道中采集的难度更大,而在葛洲坝下游沙卵石浅滩河段上进行这项研究工作,在国内尚属首例。与此同时,国内许多同行并不持乐观态度,纷纷表示在该河段进行这样的观测不仅困难,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危险性。
施工的困难、专家的质疑并没有让刘怀汉退缩。他深入现场调研勘探,打破传统的卵推观测模式,创造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抛锚方法,变单船工作为多船工作,使卵石推移试验观测取得了成功,开创了长江中游“卵推”观测研究的先例,为有关数学模型计算研究卵石运动机理和即将开展的国内首次在大型河流、大型水利枢纽下游卵石河段进行动床冲刷模型试验——芦家河物理模型试验提供了大量准确的原始观测资料。后经国家科委组成的专家评审组鉴定,《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是“八五”攻关的最后一年,作为课题具体负责人,他和组员们常常为科技攻关日以继夜,放弃了节假日,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天道酬勤,刘怀汉很快就走上了领导岗位。领导信任的目光,同事期待的眼神,让他更加坚定,他的选择没有错。
噩梦中重生自我
1996年11月13日下午,汉宜高速路上,倦惫的刘怀汉倚在车窗旁小憩。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一辆满载黄沙的货车撞上了前往设计现场踏勘的满载着交通部专家和院有关人员乘座的“依维柯”,一瞬间,刘怀汉感觉脸部像被千万根钢针刺穿,钻心的痛疼使他昏厥过去。据一位现场目击者介绍,当时,刘怀汉脸部血肉模糊,玻璃碎片和黄沙铺满了整张脸,面目全非。经医生诊断,他的头上、脸上多处破损,嘴唇和舌头撕裂,牙齿基本上脱落,右小腿骨折,鉴定伤残程度属Ⅳ级,劳动能力丧失20%。妻子赶到医院时,已是泣不成声,“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还活着……”苏醒过来的他用手比划着要纸和笔,吃力地写下两行字:“交通部专家怎样?其他同志还好吗?”围在病榻前的同志都不禁潸然泪下,这就是刘怀汉,即使在生死的边缘,仍把他人的安危放在心上。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他的容貌,医院将他的头皮割下再重新拉回位,由于伤口细小、繁多,手术的难度相当大,“虽然有麻药,但每缝一针都会有感觉。”刘怀汉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至少能活下来。手术结束了,缝了近百针,床边的栏杆被他抓得变了形,“可想而知,他是承受了多么大的疼痛,很不简单。”医生感慨地说。
经历了生与死的轮回,刘怀汉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痛苦总是短暂的,黑暗总是会过去的,要学会用微笑迎接未来。”他给自己定下“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的人生信条。“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在医院,他只要能坐起来,就主动要求工作;一个月后,头还包得像“木乃伊”,他就要求出院在家搞科研;两个月后,他又拄着拐杖到单位上班了。
“经历过才懂得珍惜,我很珍惜自己的岗位,很珍惜现在所做的一切,很珍惜生命付予我的机会。”愈合后的嘴唇虽然有些变形,额头上还隐隐可见疤痕,但这似乎已经成为刘怀汉的一种财富,时刻提醒着自己不断前进。
实现人生的飞跃
1997年,刘怀汉担当了第一副院长的重任。他先后主持、参加了三峡工程下游泥沙与航运问题研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研究、长江中下游重点浅滩航道演变分析。2002年,新领导班子走马上任,新机制、新理念为航道研究工作注入了活力,尤如一缕阳光照亮了刘怀汉的世界,长江航道发展战略与规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长江“三沙”航道整治研究、桥梁隧道工程对通航影响论证、长江航道治理前期工作、航标及码头工程设计等数十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他主持的《三峡工程下游沙卵石浅滩动床冲刷模型设计的有关问题探讨》、《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均被评为湖北省水利学会优秀论文,并获得三等奖。
荣誉也纷至沓来,交通青年科技英才、交通部先进生产工作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5年全国劳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
无数的光环笼罩在他的头上,有人说,刘怀汉已经站在了人生的高峰。
刘怀汉坦然表示,科研成果是群体的智慧,不是凭一个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完成的,要学会互相理解,善于协作、沟通的团队意识非常重要。科研需要创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要有作为,还要有新意。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群体,航道建设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记者看到,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大部分的设计人员们仍全神贯注地在工作。“这里的每一位同志都是劳模。”刘怀汉感慨地说。
目前,从国务院领导人到地方政府,对开发长江黄金水道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长江航道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在攻读博士的刘怀汉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他表示,在航道研究的专业领域,目前他只能算一个“小学生”水平,力争10年之内达到“大学生”水平,再用5年时间做行业内的权威专家,努力成为一个复合型、综合素质高的人,实现人生的飞跃。
来源:中国水利网 2005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