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邓亚萍:高手间的较量是自信心的对决

2007-09-26 |

天赋之外还需努力
  从运动员到清华学子,再到剑桥博士的成功转型,我靠的就是树立自信心和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回忆1997年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指导老师让我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时,我还只能说试试。因为从5岁开始进行乒乓球训练,十多岁入选到国家队,直到24岁退役,我几乎没有什么学习基础。在清华大学这样集中了众多 精英的著名学府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树立自信心是关键。我最喜欢的格言是: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不仅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更是我生活经历的真实写照。我给自己制定了苛刻的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即从书的第一页开始学起,从第一个单词第一个字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我每天5点钟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习听力,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那段时间,我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交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时间也大大减少。
  也许与同学们相比,我的学习基础是差很多,但这十几年转战世界各地参加一个个重大体育赛事的经历,锻炼了我的意志并培养了我坚忍不拔的气质。 我身上的这些特质又都是一般同学所没有的。这样一比较,我想大家是在一个起点上了,以后能否成就事业,关键要看各自的努力程度。学习其实也和参加奥运会和世锦赛一样,高手之间的较量也是自信心的对决,因为技术层面上大家相差无几,关键时刻要看谁能有更多的忍耐力和更坚定的必胜决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天赋之外还要看努力与否。基础差,就玩命补,所谓笨鸟先飞嘛。在清华的求学时光为我的人生奠定了相当重要的基础。
满怀感恩之情回国效力
  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了三十几年,我从自己的经历中渐渐懂得了祖国的含义:代表祖国到世界各地赛场上去拼杀,每当登上冠军领奖台,听国歌奏响, 看国旗升起,眼里总是含着激动的泪花,因为没有祖国和人民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一切。
  小时候,父亲邓大松和郑州乒乓球队教练李凤朝带我练基本功,打下了正手快、反手怪的基础;河南队主教练关毅给了我参加全国乒协杯赛的机遇,使我13岁时就能与世界冠军交手并取胜;中国青年队教练姚国治与科研人员按张燮林的思路研制出新型长胶,使我的反手球打法在怪异上又添了速度,增加了新的威力。
  国家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慧眼识人,吸收我进入国家队,不仅教我技术,更教我做人。1988年亚洲杯女单决赛最后关头,对手打了一个擦边球,裁判判为出界,我默认了误判并随之获胜。事后,我向教练认错,向对手也是队友的李惠芬赔礼道歉,从此之后我记住并做到了张教练的教诲:“赢就赢得光彩,输也输得大度。”
  在队里,我多病的身体得到关俨、崔树清、毛雨生等医生的细心呵护。特别是关大夫,不仅给我治病疗伤,还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一些男选手则牺牲自己的时间,一心一意地给我当陪练……  每当想起上述这些,我心里就涌起一股暖流。国家在并不宽裕的条件下, 给我配备了无数好教练和好的训练设施,我们吃的、穿的、用的也几乎都是国家提供的。正因为我的成功离不开祖国的培养,所以我在海外学成后,便回国效力了,这是由于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我的成功也离不开这片土壤。
人怎能随随便便成
  退出乒坛我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以我现有的技术,再打下去肯定是可以的,但关键是我身体有伤。数年前,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参加政协大会,那次会上我有了一次不寻常的遭遇。因为3个小时的长会久坐不起,我的腰不能动了,这时一位喜爱乒乓球并且年纪不轻的老人走进了我的视线,他就是中国最出色的运动医学教授曲绵域。曲老不相信我这个在球场 上欢蹦乱跳的小姑娘开会会把腰开得动弹不了,事后,他专门为我做了检查,而且一边查一边流泪。曲老的眼泪也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我对自己的伤病有多么漠视。一直以来,我总认为在球场上我就是腰断了也不会流露出一星半点的迹象,天生能忍能扛是我的性格。不过,反过来想想,人要想成功, 不吃点苦头,不付出一点代价,是绝不可能的,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但多少成功人士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就像周华健在《真心英雄》那首歌里唱的:“人怎能随随便便成功。”现在的青年人似乎什么都不缺,要是再多点吃苦精神, 或许成功的希望更大一些。

(转自 人民网)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