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文才:电气设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2007-09-14 |

张文才,1970清华进入清华建筑学院

参与奥运工程的电气设计是光荣的,但同时责任也比较大,任务也很艰巨,毕竟这是全国瞩目、世界瞩目的工程,不能有一点懈怠。张文才作为北京市政府2008”工程指挥部专家参与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的电气设计,然而面对记者,张文才并没有过多地谈及奥运工程,他更习惯于从宏观上思考建筑电气设计。
  记者: 1980年,您离开清华大学开始从事建筑电气设计工作,在多年的电气设计工作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张文才:电气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太快了。
  我们国家的基本建设发展很快,电气设计的发展速度也很快。记得20年前我刚刚从事电气设计的时候,所有电气设计的计算工作都由人工来做,现在有了电气设计计算软件,短时间内就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建筑电气发展也体现在弱电系统方面。在IT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下,建筑领域出现了建筑自动化系统、智能化建筑等新事物,这大大提升我们传统的产业水平。
  日新月异的产品和技术,对于电气设计人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电气设计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不断地去了解、熟悉、掌握相关知识,跟上发展步伐。
  记者:面对日新月异的建筑电气产品以及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影响下产生的新技术,您认为电气设计人员应该怎样应对呢?
  张文才:这有赖于设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关于设计行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相关部门已经有一些考虑,目前已经在组织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要通过这个资格考试,就要补充很多的知识,这本身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在获得执业资格后,按照要求,注册电气工程师每年都要接受不少于规定学时的培训,以保证他们能够及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发展情况,做好电气设计。
  在注册电气工程师之外,建筑电气设计领域还有许多设计人员,他们的素质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电气设计的发展。以前教育改革时曾经有过一个说法:教育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终身的,这对于建筑电气设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也同样适用。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专业的教育,但是有些知识在学校是学不到的,比如配电、火灾报警,学校就没有这个专业;还有电气设计涉及到很多专业,只有一个专业的知识还是不足以高质量地完成电气设计,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学习。这种学习大概有三种方法:系统地学习、学习原理并在实践运用中摸索积累、边干边学补充自身知识。
  在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人才培养的背景下,电气设计行业也在探索行业内的知识交流、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内的学术团体,像中国建筑学会电气分会、北京电气设计情报网,都曾经成功组织过多次学术交流活动,而且这些学术团体在各省、直辖市都设有分会,可以很好的发挥学术交流的作用。作为建筑设计研究院,我们也举办过几次高级别、小规模的沙龙,就电气设计的技术难点、热点进行探讨,这些都是很成功的模式。
  记者:在您多年的电气设计工作中,您认为在知识储备之外,在电气设计中是否还有一些原则性的应该遵循的东西呢?
  张文才:我认为有几个原则在电气设计中是要把握的。
  电气设计要坚持量体裁衣。材料和技术的发展很快,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工程里都要用最新最好的产品,要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规模等因素选择适合建筑物自身的产品。
  电气设计要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这点集中体现在电气产品的选择上,比如选择一个灯具,使用节能灯具的成本是普通灯具的三倍,但是节能灯具的使用寿命是普通灯具的三倍,而且节约用电。如果仅从初期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势必造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从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电气设计要注重节能。建筑节能是现阶段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要实现建筑节能,电气设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节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各个环节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比如室内的发热量低了,空调就可以小一些,这样就可以实现节能。
  记者:您认为在媒体在电气设计的发展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文才:我们希望媒体能为我们搭建一个平台,大家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
  许多电气设计的规程、规范根据技术的发展修订了,但建筑设计师还是在按照原来的规范来做,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很难开展。我们希望媒体能提供这样一个沟通的平台,让建筑师了解电气设计领域的变化,电气设计师也可以了解建筑设计领域的变化。

(转自《中华建筑报》)

相关新闻

  • 232024.05

    香港岭大校长秦泗钊:教育要跟上时代,掌握AI而非被取代

    我觉得作为校长主要的要求和素质,不应该是受欢迎的“网红”,而应该是一位教育家,这是非常重要的。办大学,是教育家做的事情。每年这么多大学毕业生,如何让这些人成为社会有效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允许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有利于学生以后适应职场的需要,但写论文或者发表更专业的东西,还是要训练职业操守。经典需要传承,技能类的课程则要与时俱进革新。大学不应该教过时的技能,要对学生负责。“终身教职”制度具有两面性,不能只盯着“非升即走”。香港高校应保持特色,区别于内地大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是多样化的。

  • 142016.03

    郝琳:让设计推动文明

    儒雅,温和,文质彬彬,初见郝琳,很难让我们联想到他建筑师的职业。 而深入了解后,便不难发现,郝琳身上文人雅士的气质蕴含着他对于建筑的自我理解。 “....

  • 102022.06

    孙广宇:筑梦计算机新黄金时代的“设计师”

    计算机体系结构,处于软硬这一“接口”位置,对计算机指令、硬件功能分配和对软件、硬件界面确定等,承担着基本的“规划”功能。随着摩尔定律放缓和新兴应用不断涌现,如何改进计算机体系结构来满足应用不断增长的需求,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对此,图灵奖得主约翰·轩尼诗(John Hennessy)和大卫·帕特森(David Patterson)指出了计算机体系结构未来发展趋势——“领域定制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并称“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将迎来下...

  • 292022.09

    设计思维——从造物到谋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21.07

    我的射击与设计人生

    我的射击与设计人生

  • 262022.09

    张文裕:建设中国自己的高能加速器

    张文裕(1910.1.9—1992.11.5),著名高能物理学家,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世界上第一个发现μ介子的科学家。张文裕在奇特物理原子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和我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张文裕(1939—1943任教西南联大物理系)抗战爆发,他向英国剑桥大学申请提前考试,回到战火纷飞的祖...

  • 062010.01
  • 212020.08

    陈兴:用设计装点生活 以服装创新文化

    陈兴接受采访作为一名西安人,陈兴从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无论是学习建筑专业,还是改造传统古建,亦或是创办彼伏时装品牌,他擅长打造空间,也沉醉于传递美的体验。他所关注与诠释的,始终都是文化符号背后...

  • 252024.03

    “马国馨:我的设计生涯——建筑文化图书展”在津开展

    3月20日, “马国馨:我的设计生涯——建筑文化图书展”系列文化活动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图书馆北馆展厅拉开帷幕,展览持续至2024年4月25日。展览在天津大学、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工程院土水建学部指导下,由天津大学宣传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文物学会 20 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天津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大学图书馆主办,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出版社韩振平工作室、磐石慧智(...

  • 112020.08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