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82级精仪系校友李志平
风生水起北部湾
“八十年代是珠三角,九十年代是长三角,2000年是环渤海、京津唐,下一个就是泛北部湾自由贸易区了……”
采访李志平伊始,他就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大而恢宏的思维视角。
早年, 李志平就看到了广西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广西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和广阔的腹地,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是双向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在当今国际大形势下, 构建一个区域合作的新格局,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合作,带来更多的资源、项目和资金,形成一个太平洋西岸新兴的经济增长带,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内涵,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因此也必将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的一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一国一省乃至一个地方,不开放就没有出路,不合作就难以加快发展。融入世界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心怀家国的李志平知道,这是一方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
人生自信二十年
毕业前那年寒假,李志平回到了南宁。与同时期清华学子选择国家分配就业的单纯想法不同,他早已开始了对人生的规划。恰好当时全国试点毕业生自主就业,于是那个寒假李志平走过了南宁二三十家大小企业,最终他选定了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并且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这个岗位。二十年风雨如磐,我们看到了一个敢想敢闯自信而大气的人生。
一路走来,李志平始终明确自己的需求,正如他一直强调的“人贵自知”。而为了自己的追求,他也是如此践行着。他也明白,只有融入一个大的环境,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 才能有所成就。在他身上,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一种尊重,对自己所拥有的尊重,更是对自己所选择的尊重。
存菁去芜开大道
如果说当年就业的选择是“自知”,那么往后二十年的工作、领导生涯就是“知人”。
李志平对于自己作为领导的工作有着明确的定义:一是实现工作的目标,再是满足下属的需求。他在工作中实行的是一条“认识人”的道路,着眼看清他人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作为领导,他没少批评人,但他的批评是争取团结的,批评后也总会去安抚。在他看来,批评人正是对人的重视、有所期望;他不会轻易去批评人,善于批评也是一门艺术。而他更知道如何去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他说,一次会议上,他把所有职员都表扬了一遍。虽然他们的优缺点他全看在眼里,但善于赞扬,是他的艺术。
为什么有些当年冒尖的人物在校外成绩平平?李志平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心态。锋芒太露,难免对心态把握不准。在机会、肯干、能干三者的辩证中,他认为能干居末,而机遇难求,最能把握的就是心态了。所以在这二十年中,心态的修炼一直是李志平的重点。
在清华的时候, 李志平很想聆听名人的讲座。当年他是这样理解“坚强”:面对困难,想想张海迪……而听了张海迪的讲座后,才知道原来张海迪也想过自杀,也曾自卑、自责、自暴自弃。但为了家人,张海迪冲过去了,她想通了,决定为社会、为人生做点有意义的事。也是听了这些,李志平才在心中树立起一种真实的“坚强”——再大的困难能比得上张海迪吗?是该“想想”她了……而李德伦,这位指挥大师,却以柔和的姿态征服了他。原来优秀的人出手不一定都是疾风暴雨,纵使轻柔的动作,也孕育了极大的力量,就犹如领袖们的风度与气魄。这也成了他日后领导的理念。
1987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本科学历。1987年7月至今,在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工作,高级工程师。历任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办公室副主任(主持工作),经济咨询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兼任广西建筑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广西校友会副秘书长,曾兼任广西城乡规划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中南联席会议副秘书长。
学生记者 梁 宁 《清华人》2007年第2期 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