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鲁,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次年进入日本国东京大学信息工学学科学习;1989年3月,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并进入博士课程;1990年8月,转入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惠普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操作系统、网络系统和存储系统。2001年7月许鲁回到祖国,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大型网络存储系统。
结婚生子乃人生大事。而许鲁的同事在喜得贵子之时,只请假一天又投入工作。怀着歉疚之情,许鲁拎着东西登门庆贺,同事的岳母不解地问:“你们为什么总是这么忙?”这位老人也许不清楚儿子在做着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业,他所在的团队研制出我国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大型网络存储系统,填补了国家高技术产品的空白。
其实,团队的带头人许鲁去年几乎没有休息。许鲁常对同事常说的一句话是“结硬寨,打呆仗”。这是曾国藩的作战法宝,说的是带兵打仗要扎稳营寨,打好基础。如今这句话常被许鲁常挂在嘴边,已经成团队的座右铭。他的同事说,许鲁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仗。
许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惠普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2000年在美国的DigitalArchway公司,负责存储系统和文件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正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许鲁却毅然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面对网络计算的飞速发展,回国后主攻方向是什么?许鲁意识到,数据提供能力远低于CPU计算能力的发展速度,大量高性能计算机也因等待数据而难以真正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其他领域国内已有很多人在做,而网络存储领域基本没有人做,缺乏自主创新的存储系统技术和品牌。”
许鲁的目标就是改变这种状况。回国后,他加入中科院计算所,担任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负责基于网络存储的大型存储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工程中心从最初开发的蓝鲸集群文件系统开始,一口气结了5年的“硬寨”,打了5年的“呆仗”,使得系统的市场定位逐步清晰,性能和稳定性逐年提高,最终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其他系统也是在原有系统的坚实基础上相继开发出来的,现已形成了适应于不同领域的蓝鲸网络存储系列产品,并成功应用在很多领域。
然而,计算技术研究毕竟不同于作战,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还要拼速度。在战略上许鲁崇尚“守拙”,但在战术上他讲求灵活。他说,不要幻想大踏步前进,而是要小步快跑。
所谓“小步快跑”,就是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把大目标按阶段分解成若干个更容易把握的小目标,逐步逼近并最终达到目标。第一个试行项目管理的蓝鲸虚拟存储系统研发周期长达一年,许鲁在项目管理当中的原则是每个子项目周期不超过2个月,每个子项目中的任务周期不超过2周。其中有一个子项目制定了60多个任务,在几乎平均每天一个任务的工作下,系统的开发有了飞速的发展。
“红铁不烫人,黑铁烫人”———项目管理是许鲁在挫折中总结出来的。他认为,在科研中,一眼就能看到的技术问题往往不会成为最大的阻碍,而项目管理工作这块“黑铁”,看着不起眼却可能将人绊倒。项目管理逐步推行后,开发效率大大提高,为产品赢得了时间和市场。
“具有坚忍不拔的恒心与耐心是科研人员的必备素质,见异思迁、浅尝辄止的人绝对做不出有分量的成果。”许鲁说,蓝鲸存储的研发熬掉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有人挺不住就“撤”了。但工程中心在许鲁的带领下,已由当时的5名技术研发人员发展到今天的150人,成为国内目前最大的专业存储研发团队。
这些研发人员每天都在用着自己开发出来的产品。工程中心的全部数据都存在蓝鲸存储系统上,所有的研究开发系统的优点和缺点都能够及时地反馈给科技人员。“我不再关注做出了什么,而是关注用户用了什么。”许鲁说。
同事眼中的许鲁
在工程中心,他是出了名的来得早,走得晚,5年中黄金周从没有休息过。
虽然是领导者,但他在技术上绝对让人信服,所以有人称他既能指挥千军万马,又能挺枪杀敌,被其学生称作是“少见的能写代码的博士生导师”。 (科技日报记者 刘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