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志新:关键是遵守科学共同体的规则

2007-03-29 |
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王志新:关键是遵守科学共同体的规则
作 者: 发布日期:2007-03-29


  编者按:近日,《民主与科学》记者孟玮就科学文化界关于科学、非科学、伪科学争论的一些问题采访了九三学社中央院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志新(1973级清华化工系校友),王志新谈了他对科学共同体需要遵守的规则的认识等有关情况。

  记者(以下简称记):最近,关于民间科学讨论得很热烈,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发表意见的似乎还不多,您如何看待民间科学?

  王志新(以下简称王):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说什么是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包括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包括职业科学家,还包括业余科学家;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共同体是有一定规则的,只有遵循这些规则的人才能为共同体所接纳。科学共同体大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都是职业科学家,即以此为生的人,但也不尽然。有一些民间科学家和业余科学家,他们并不以此为生,而是完全凭兴趣自发地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人确实是存在的。只要他们愿意遵守科学共同体内自己形成的一套规则,那么,自然就被包括在其中,所以科学共同体并不排斥业余科学家。然而,我们很难定义什么叫业余、什么叫专业。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蒋春暄、徐业林和张颖清,他们都是高级工程师或者教授,你说他们是不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员呢?因此,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是不能以职业来区分的。

  记:什么是科学共同体的规则?

  王:最关键的一条是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有影响力的、有严格审稿的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论文。发表论文是唯一宣传自己、树立自己学术威信的途径。所谓科学共同体认可的好杂志,第一,这个杂志经常发表一些重要的学术论文;第二,这个杂志要有合格的审稿人,即有一定的质量保证。在评价这些杂志时,我们经常提到SCI(科学引文索引),我的导师邹承鲁先生,生前也一直强调SCI收录杂志的影响因子。这是因为,首先SCI收录杂志时有一套严格的选择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看这个杂志的影响力、国际化程度以及是否有严格的审稿程序。

  通常,一个杂志审稿越严,所发表文章的质量就越好,杂志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一个刊物的SCI影响因子基本上可以反映该杂志的影响力。实际上,搞科学研究的人都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研究成果能在好的杂志上发表,马上就会有人阅读,进行相关或后续研究,并引用其论文,从而造成影响,在客观上推动科学的发展。

  再者,一本严肃的科学刊物,通常都有两个以上的审稿人,而且审稿都是匿名的,即使是某一领域的权威发表论文也要经过匿名评审程序。匿名评审和严格的保密制度使审稿人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对权威的观点提出否定性的意见。如果论文作者不同意审稿人的意见,可以提出申诉,只要理由充分,还可以要求杂志编辑部重新找审稿人再审。完善的审稿制度和合格的审稿人对一个学术刊物的质量和声誉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对科学家本人来说,向高水平杂志投稿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譬如,即使是重要的科研成果,如果文章写得不好,重要性没能写出来,或是语言晦涩难懂,这些都会影响审稿人对论文内容、意义的判断。当作者根据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后,常常会使论文的质量有所提高。当然,也有许多杂志,由于商业目的或其他原因,经常发表一些未经严格评审的论文,这样就很难保证所发表论文的质量。久而久之,就会大大影响科学家对这些杂志的看法,在这些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很难引起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们的关注,这样的杂志通常不被SCI所收录。总之,科学共同体并不排斥业余科学家,要想成为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就必须遵守科学共同体的规则,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有影响力的、有严格审稿的杂志上发表自己的论文。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看过爱因斯坦传记的人都知道,大学毕业后,他在瑞士专利局当一名小职员,但他却是科学共同体的人。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相对论,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有影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重要的论文,从而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又比如华罗庚,他也完全是自学成才。他又是如何得到科学共同体的重视的呢?他提出了苏家驹的代数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并且发表在当时的《科学》杂志上。这篇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当时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的注意,后经熊庆来教授的推荐,华罗庚进入了清华大学。在清华,他接受了严格的科学训练,同时也在科学共同体认可的杂志上不断地发表论文,从而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从最初的清华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最后晋升为教授。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陆家羲。他是包头九中的物理教师,和陈景润是一个时代的人,他被科学共同体认可是因为他在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了几篇重要的学术论文。陆家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去世后,还获得了我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我的个人经历,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作为一个例子。由于历史原因,我的课堂教育只到小学毕业,之后自学了初中、高中和大学课程,考上了邹承鲁先生的研究生。在研究生院念书时,我一边上课,一边自选研究课题,写了几篇论文。后来邹先生知道了,不仅让我在研究组内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还鼓励我将论文投到国际期刊上发表。经过研究生期间严格的科学训练和自己的努力,最终,我也成为了科学共同体的一员。

  这几个例子都表明,只要你遵守科学共同体的规则,在正式的、有影响力的、有严格审稿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科学共同体就会接受你。无论是职业科学家,还是业余科学家,通过正式渠道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是确立自己学术声誉的最好方式。如果不是采取这种方式,而是通过媒体来宣传炒作的话,科学共同体是难以认同的。我国有些媒体,不知道科学共同体的这个规则,只是道听途说或听信某些人的自我吹嘘,就认为是什么重大的科技成果,为了哗众取宠,在没有深入了解科学共同体的看法的情况下,就把这些事件报道出去,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媒体可以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报道一些重要的科学进展,但是要注意实事求是,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关于科技界对民间科学的看法问题,实际上,科技界对业余科学家是非常宽容的,只要他们不违反科学共同体的原则,科学共同体的科学家一般不会站出来说话。第一,时间、精力不允许;第二,如果他们自娱自乐,科学界也没有权力去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这几次科技界站出来说话,都是因为他们利用了舆论、利用了媒体,不恰当地宣传自己,有时甚至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科学家站出来说话,是科学家的权利,也是科学家的义务。科学家有义务告诉公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希望我们的新闻媒体,在报道科技成果时,要广泛、认真地听取科学家的意见,这些意见往往能起到一个提前预警的作用。

  记:您刚才提到了个别人利用媒体炒作获得个人的利益,但是也有人认为,即使是获得个人利益,也并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这和科技界内部的造假、伪造数据给国家带来的损失相比,要小得多。有人指出,科技界内部的造假是科技界内部的伪科学,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我们把明明在原理上不是科学的东西说成是科学,称为伪科学,因此伪科学不包括实验作假,伪造数据和结论错误。伪造数据是科学不端行为。实际上,实验作假、伪造数据恰恰在基本原理上与现行的科学理论并没有明显的矛盾。造假是怎么出现的?首先是造假者从现有的科学原理出发,觉得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数据,如果得不到,就伪造一个实验结果来支持他的假说。造假有时能欺骗小同行,其原因就是其结果并不明显违背现有的理论框架。比如汉芯事件,正是因为摩托罗拉根据科学原理,制造出了芯片,陈进才可能骗人说他也造出了芯片。造假绝大多数是不违背科学原理的,如果违背科学原理的话,人家首先要质疑,那早就被识破了。对于造假等科学不端行为,科学界从来都是反对的。哪个科学不端行为是科学界外部所揭露出来的?所有科学不端行为,如黄禹锡事件,汉芯事件不都是科技界自己揭露出来的吗?这些事件的揭露恰恰是科技界内部自律的结果。因此,伪科学和科学不端行为不是一回事,科学共同体对两者都是坚决反对的。

  另外,有些社会科学家也反对伪科学的提法。他们主要认为科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而广义的科学还包括了社会科学。我想指出的是,关于伪科学的争论,正反双方列举的事件实际上都只限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因此,科学共同体所说的伪科学也是指把本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东西说成是自然科学。当然,如果社会科学家们硬要较真的话,也可以把“反对伪科学”的提法改成“反对伪自然科学”。

  节选自《民主与科学》 2007年第1期


附 件: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