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祝大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007-02-01 |
□《北京参考》记者田莉莉
吴冠中来了,丁绍光来了,常沙娜、陈若菊、乔十光、张守智、杜大恺、刘巨德也来了……有人年近九十,有人不顾腿脚不便,心存感激,满怀激动,天南海北,不远千里聚到一起,为了一个人——祝大年。

祝大年先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是我国陶瓷艺术、现代壁画、现代工笔重彩的开拓者,是“建国瓷”的设计者,也是首都机场陶瓷壁画《森林之歌》、北京饭店壁画《玉兰花开》、日本横滨饭店壁画《漓江春色》的创作者……

2006年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50周年,也是祝大年先生诞辰90周年,尽管他离开人世已有十余年,但是在众人眼中,他并没有走……
设计的两套建国瓷方案都中选
关于祝大年先生人们谈得太少,他的寂寞是一个时代的误会……
这是写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刚刚结束不久的祝大年先生作品展序言里的第一句话。
一位清华美院陶瓷系的老师在祝大年先生的展览期间,每天上班前,必然走到这篇序言前,反复地读上几遍。他说,祝大年先生走了,可是他的精神还没走,他的精神将永远驻留在学院每一个后来者的心中。
祝大年先生的名字离不开中国瓷器。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振兴新中国的陶瓷业,祝大年怀着满腔热忱来到了景德镇。他把流散在民间的陶瓷老艺人招募起来,一起筹办“建国瓷厂”,恢复了古窑。在景德镇,他与景德镇陶瓷艺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设计瓷上的装饰纹样,一起试制失传的颜色釉瓷,一起烧造器型新颖的日用瓷,在技术资料极为短缺的年代,经过摸索和实践,终于烧出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批精品瓷器,对恢复景德镇传统瓷器工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为了抢救、挖掘和恢复全国各地的名窑名瓷,周总理采纳并支持组织建国瓷生产的建议,“建国瓷设计委员会”随之成立起来。祝大年先生根据当时陶瓷业发展的现状和大众日用陶瓷的特点设计了两套餐具的图稿,一套是青花瓷,一套是斗彩瓷,周总理从200多件不署名的设计稿中,一下就选中了祝大年的这两套设计稿,并确定为国宴用瓷。如今建国瓷已成为各国博物馆的藏品。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建国瓷无论是从艺术设计上,还是从工艺制作上,仍是一个未能被逾越的高峰。
1991年“首届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及展览”上,来自美国、加拿大、挪威、意大利和我国台湾等地的7位著名陶艺家和美术馆负责人与中国的56位陶艺工作者聚集一堂,交流陶艺文化和做陶经验。会上,祝大年先生的发言和作品幻灯片演示,赢得了全场长达数十分钟持续不断的掌声。
艺术苦行僧中的苦行僧
在祝大年作品展上,在那幅著名的重彩画《玉兰花开》前,吴冠中先生驻足许久,若有所思。在祝大年艺术与教育研讨会上,吴冠中先生感慨地说,如果说他是艺术的苦行僧,祝大年先生更是苦行僧中的苦行僧。了解祝大年先生的人大概都会明白其中的深意。
“文革”中,中央工艺美院受到严重冲击。师生员工从1970年起被下放到石家庄农村劳动。据下放时和祝大年先生住一个房间的刘巨德先生回忆,那时候祝先生画了很多农村的钢笔素描,画得非常严谨,他可以坐在板凳上从早上一动不动一直画到晚上,祝先生也因此得了一个“板凳画家”的雅号。刘巨德回忆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祝先生为了画一棵枣树,围着树慢慢观察了五六遍,树的枝干、枝枝丫丫的画得特别仔细。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人,用这样的状态来画画,从来不知道原来画是这么画出来的。

1972年,在农场劳动时,祝大年先生画了一批农村田园风景图,庞薰琹赞美说:“祝大年的钢笔画把霜的感觉都画出来了。”1973年冬,祝大年与吴冠中、黄永玉、袁运甫为北京饭店创作《万里长江图》壁画,为此同赴三峡写生。每天清早乘航道段管理航道灯的工作船进入瞿塘峡写生,天黑后方乘船返回县城。时值寒冬,峡风很大,写生画板随时有被风刮走的危险,不得不用石块将画架固定。祝大年白天在刺骨的峡风中写生,晚上挑灯整理画稿,创作态度严肃认真。

著名画家乔十光回忆说,他和祝先生在云南西双版纳写生时,他们住在热带植物园里,隔着梭罗江画对岸的山,山上有竹丛、木瓜林、还有芒果树,祝先生不惜借用望远镜来观察这个丰富多变、神秘朦胧的大千世界。对于常人来说精力高度集中也就能保持2030分钟,可是他却可以保持23个小时。在烈日中他全神贯注地画,虫子爬上了腿,身边的望远镜、钢笔也被别人偷走,而他仍全然不知。他喜欢云南的热带植物,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他乐不思蜀。他废寝忘食地画,别人劝他要注意休息,他却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不同你们还来日方长啊!”
在一次病危中,家人都焦急地守候在祝大年先生的床前,待他清醒后却兴奋地告诉家人,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和茂盛的热带植物像一幕幕电影在他头脑中呈现,仿佛来到了极乐世界。
1979年,祝大年参加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群的创作,他的《森林之歌》陶瓷壁画轰动了海内外,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赞叹不已。在云南省思茅市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祝大年途经思茅时发现了一株非常美丽的古榕树,激动不已,一坐十几天,后来,祝大年以这株榕树为蓝本,创作了《森林之歌》。
此后他还为燕京饭店创作了《岁寒三友》,为北京饭店贵宾楼创作了《玉兰花开》,为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创作了《黄山松石》,为日本横滨饭店创作了《桂林山水》,为山东潍坊创作了《风筝节》等一系列壁画……它们都是中国壁画史上的杰作。
清华美院教授杜大恺说,祝先生的画有一种庄严感,即使是一草一木,也不失伟岸挺秀、堂堂正正的气概,有一股人格的力量蕴含其中。很久以来,人们为中国的艺术精神性的失落惋叹,而祝先生的艺术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而跃上一个时代的高峰。
德艺双馨,为人谦和
祝大年先生值得称道的不仅是他的艺术,更是他的为人。心胸宽广、厚道、平易近人是祝先生的朋友、学生对他为人评价最多的几个词。
1916年祝大年生于浙江诸暨枫桥。从小喜欢艺术的他于1931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画,从师于林风眠、吴大羽。1934年祝大年来到了北平,在北平国立艺专学习雕塑。后经蔡元培先生推荐到日本东京帝国美专学习陶艺,从师于日本的富本显吉、北大路鲁山人。抗日战争爆发后,祝大年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回国抗日,在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画抗日宣传画、壁画。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成立。祝大年先生任陶瓷系主任、教授,为陶瓷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祝大年先生调入装潢系任教,开办了壁画专业,教授工笔重彩画和壁画。他带学生外出写生,体验生活,教学生写生、创作,建立起一整套工笔重彩画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先生曾说,同是鞋子,摆在商场货架上的新鞋子与已经穿过的旧鞋不同,旧鞋里裹着许多故事,记录着一段生命的历程。倘若是你孩子的一双小鞋,则浸透了你的亲子情,望着那被撑圆了的鞋面,你会想起孩子那双胖得可爱的小脚,鞋子虽旧,却有生命的印记。由此,大家便能相信,祝先生画中的景物都是有选择的。祝大年先生曾说,他要把世界上最美的颜色、最美的造型、最美的画面都浓缩在他的画中。
1957年祝大年先生被错划为右派,蒙冤受屈20年,可是生活的坎坷并没有动摇祝先生对艺术的追求。他的画不仅没有被阴霾遮住,相反,观众都会被画面的那种宁静、祥和、甜美而深深地感染。有人说,看祝先生的画,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鼻子闻。
“在那政治上令人窒息的年代,面对各种歧视和政治上的压力,年幼的我们几乎失去了对前途的信心。但当时戴着政治帽子的父亲却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他深信黑暗终将过去。他经常教育我们不要荒废学业,要用一技之长来报效国家和人民。”先生的女儿祝重华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写道。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祝重华选择了漆艺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后来又去了日本学习漆艺。祝大年先生常在信中教导女儿不要为文凭而学,要为工作而学,要用最短的时间把在国内学不到的东西学到手,回来振兴祖国的漆艺事业。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十年了,但每当人们提到他的人品、才华、艺术成就时,那种敬重和称赞都不会有丝毫的减退。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生追求真、善、美矢志不移,愈挫弥坚。对事业他兢兢业业,锲而不舍;对艺术他精益求精,锐意创新;对生活他严以律己,与世无争。他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印在我们的记忆中,在人生的道路上给我们温暖、勇气和力量。”祝重华这样评价父亲。
(图文由祝重华女士提供)
(《清华人》2007-1期)

相关新闻

  • 242012.11

    到圭山去 ——吴大年

    在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云南师范大学委员会编的《一二·一运动》一书中,有郑伯克写的《回顾一二·一运动》一文。文中讲到上世纪40年代中共云....

  • 182013.06

    想起龚祥瑞老师——1945届 吴大年

    作为西南联大毕业生,同时也是北大校友,我每年都有幸收到北大校友会主办的《北大人》。在今年刚出版的春季刊上,一篇名为《同学眼里的李克强》的文章引起了我的....

  • 242018.02

    叶卡捷琳娜•安东诺娃:我在北京过大年

    我来自俄罗斯,但我有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名字——马兰,我觉得它有很浓郁的中国味道,所以特别喜欢这个名字,当中国朋友叫我马兰时,我没有丝毫的文化距离感。这....

  • 312010.03
  • 192016.03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 ——清华大学[1996级] 侯贵松 访谈纪实

    2000年8月28日,本科毕业的侯贵松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作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古浪队队长的他,与来自清华的另5名同学、西南师大的4名同....

  • 302021.03

    联大长征路:以天地做教室,以人民做老师!

    2020年10月16日,周其仁老师给我发来微信:“宇伟,西南联大步行到昆明的事情有吗?你研究西南联大,有没有这一段? 这篇文章作为周老师给我布置的作业,写给让我尊敬,指导我到真实世界、实事求是观察世界的周其仁老师!1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左)与作者(右),2017年11月1日在北京大学2017年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那一天,我作为西南联大北京校友...

  • 162009.12
  • 282019.05

    张世英:心游天地外 意在有无间

    他这样回忆当年的学术道路选择:“大学之初没有找到精神依托,最后发现哲学讲理论,我就安心了,转到哲学系,跟着贺麟老师读黑格尔。”正是受到贺麟先生的指导和....

  • 232020.10

    心游天地外 意在有无间——悼念张世英先生

    张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汉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经济系、社会学系、哲学系学习。1946至1952年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

  • 282011.09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