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邝宇平、朱邦芬、范守善三位均出自清华大学物理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连同1999年当选的物理系顾秉林院士,人们惊喜地发现,顾秉林、朱邦芬、范守善三位中科院院士均出自七十年代在清华大学建立的固体物理研究班。人们还注意到,这个班仅十几个人,如今已是人才辈出:顾秉林现任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陈皓明现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863新材料领域专家组主要成员,朱邦芬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范守善现任清华大学?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秀芳曾任生物系党委书记,瞿振元曾任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隋森芳曾任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并已进入中科院2003年增选院士初步候选人名单,其他同志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绩。这一鲜明事实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固体物理研究班的办学经验究竟何在,值得总结。为此,我们访问了人事处原处长张宏涛教授。 据张宏涛教授谈: 固体物理研究班诞生在“文革”期间的1973年。其历史背景是:1972年7月,周恩来总理会见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杨先生向总理提出希望“倡导一下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的意见。周恩来总理很重视这一意见,并指示有关领导,要把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搞上去,强调“要认真实施,不要浅尝辄止,如浮云一样,过了就忘了。”这以后总理还多次指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再三指出“这事不能再拖了当时何东昌同志是分管学校教学、科研的校党委副书记,他根据总理的指示精神并结合清华当时的情况,提出了教改工作意见,并和滕藤同志研究决定成立基础科学研究班。 1973年初,滕藤同志请工物系两位教师熊家炯、张宏涛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班,并由张宏涛负责“固体物理”、“激光”、“物质结构”、“催化”四个研究班的招生工作,要求寒假后四个研究班开课,学生由留校“新工人”(64、65年入学学生)中遴选。每班10人,考虑到固体物理研究班毕业后要成立新的固体物理教研组,因此人数可以适当增加几人,最后四个研究班总共录取43人。 当时固体物理研究班招收了13人,他们是张秀芳、隋森芳、陈皓明、顾秉林、范守善、何元金、吴秉芬、瞿振元、马铁良、陈培毅、孙永明、邬鸿彦、郁伟中。这期间学校调入固体物理研究班几名教师,他们是:熊家炯、张宏涛、赵南明、张继盛、蔡纬以及一名新教师王喜坤。1973年3月开课,学习只进行了半年多时间。1973年10月“四人帮”干将在清华发动了“反右倾回潮运动”,研究班不得不停课参加运动。1974年研究班被安排下厂劳动。劳动结束后,四个研究班被迫解散。固体物理研究班的教师、学生除部分分配到无线电系和物理教研组外,其他基本上回原单位。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刘达同志进校,何东昌同志复职,四个研究班中都有学生向校领导写信,要求学校继续贯彻周总理指示,把被“四人帮”中断的四个研究班重新复班学习。 学校批准了这一要求,并为此将张宏涛借调到校科研处,专项负责四个研究班的复班任务。经过几个月与各有关单位协商,把各研究班分散在各单位的学生,再次集中起来于1978年复班。这次复班,固体物理研究班增加了王喜坤,激光研究班增加了朱鹤年,物质结构研究班增加了沈光球(因为他们三人在七三年研究班成立时,就和研究班学生共同听课学习)。 1978年固体物理研究班在14人基础上,又招收了新一届4名研究生,他们是朱邦芬、林梅梅、曹必松、李仲明。 复班后的固体物理研究班教师成员为熊家炯、张宏涛、赵南明、蔡纬、高乃飞、朱嘉麟。 第一批固体物理硕士研究生答辩在1980年进行,第二批在1981年答辩。在进入论文答辩阶段时,何东昌同志非常重视并指示:答辩要严格把住质量关,准备时间来不及可以延后两个月进行。何东昌同志还全程听了一名研究生的答辩过程。他对答辩程序与答辩水平比较满意。1980、1981年共16名研究生(全体为18名,其中两名被派出国学习)都通过答辩被授予了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2003年12月20日在清华举行的固体物理研究班建班30周年座谈会上,先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的该班学友顾秉林(中)、朱邦芬(左)、范守善(右)合影 回顾研究班的办学过程,其成功之处在于: 1、固体物理等4个研究班的创建在学科方向上具有前瞻性。 三十年前何东昌同志、滕藤同志洞察世界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结合清华的优势,考虑到未来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发展,提出建立固体物理等4个研究班是很有远见的。在当时“文化大革命”的环境下,实施这一举措是需要勇气的,应当说,也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的。现在看来,固体物理(后来发展成凝聚态物理)研究班的建立和我校比较全面的材料学科的布局,实行理工结合,是和21世纪重点发展的几个大方向中的“新材料”是完全一致的。固体物理研究班毕业后,11名成员留任物理系固体物理教研组教师,承担起开办固体物理专业,建立和发展固体物理(后来改称凝聚态物理)学科的新使命。我校凝聚态物理学科已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留校的原固体物理研究班成员和原有老师一起,经历了艰苦的奋斗,不仅为建设我校凝聚态物理学科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我校物理系的恢复和发展,以致我校理科的发展作了不少工作。 2、因材施教,选拔优秀人才进行特殊的培养,追踪国际先进水平。 这几个研究班的成员都是经过学校和各系负责人协商精心挑选的,确是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滕藤同志亲自参与了选拔。顾秉林同志1965年入校,在“文革”期间,坚持自学完了大学课程,1970年留校任教。当初张宏涛同志来到顾秉林同志宿舍,从书架上发现,他已自修完了苏联斯米尔诺夫全部理科数学教程,感到十分惊讶,敏锐地觉察到他是一个从事理论研究的优秀人选,于是顾秉林同志入选了。 研究班邀请高水平教师授课。固体物理班请张礼教授讲授理论物理基础课程,还请了北大甘子钊、戴道生等知名学者来校讲授固体理论和固体物理课程。 在研究生听课阶段,全组教师到中科院化学所、物理所及校内相关系所,为研究生寻找论文课题,使硕士论文课题更结合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的实际。 1978年复班后不久,正逢学校派教师首批赴美、欧进修或留学。固体物理研究班教师中赵南明被选派赴美。研究班中顾秉林、陈皓明被选派赴丹麦。丹麦是量子物理学的开山始祖?玻尔的故乡,是国际物理界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所在地,在世界物理学术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顾秉林同志于1982年在丹麦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了国外同行知名学者的赞誉。丹麦外交部特授予荣誉证书。顾秉林同志认为“这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给了我这历史的机遇,是清华精神激励下的几年自学和研究班的培养为我踏上新的征程奠定了基础。” 后来,研究班成员被陆续派出国学习。范守善曾前后四年多时间到MIT、哈佛和斯坦福三个世界最著名的大学学习,在最先进的实验室工作。虽然没有去拼博士学位,但接触了世界一流科技的前沿,学到了真本事,为后来从事纳米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范守善同志近几年来在《Nature》《Science》等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被SCI他引次数达二千多次,单篇引用达400余次。 赵南明、顾秉林、陈皓明、范守善等同志,在学习掌握了国外的先进科技知识后都及时回国,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组织措施落实,人才投入到位。 这四个研究班中固体物理研究班成效最为显著,原因之一就在于有专人负责规划管理,熊家炯、张宏涛两位老师全身心投入,从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从战略考虑到操作层面,每一个环节都作了精心细致的筹划和安排。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谁擅长搞理论研究,谁擅长搞实验研究;谁在什么阶段做什么,在某个阶段采取“保护”措施,让他们集中精力搞研究攻关,显露头角,都做出合理布局。固体物理研究班18人毕业后,有意识的分流到相应重要岗位,为每个人创造发展条件,提供施展才能的宽广舞台,既适应事业的需要,又促进个人的成长。赵南明和隋森芳、张秀芳就到了生物系,为生物系和生命科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朱邦芬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在黄昆院士直接领导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十几年,八十年代他们俩人共同发表了在半导体理论领域很有影响的半导体超晶格中光学声子的“黄朱模型”理论。他在科学院工作多年后又回到了母校担任物理系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