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为中国的核事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钱绍钧

2004-10-15 |
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为中国的核事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钱绍钧
作 者:中国核试验基地第六任司令员 钱绍钧(1951级) 发布日期:2004-10-15

(一)催人奋进

我于1951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时,转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毕业于技术物理系, 后留校任教。1962年至1965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研究。1964年10月16日晚上,电台报道了一则消息,说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我们赶紧打电话问大使馆,确认消息后,大家很高兴。平时在那里很少喝酒,但那天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喝酒庆祝。当时正好是苏联政局变化,赫鲁晓夫下台,苏联人还以为我们是庆祝他下台呢。

中国爆炸原子弹,我们在苏联也觉得扬眉吐气,因为当时苏联人仍觉得中国特别落后,以为我们到苏联是来学习他们的技术。其实我们不仅仅是学习,我们也为联合所作出了贡献,如王淦昌先生发现了反西格马超子。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工作起来就更有劲了!

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意义非常重大。后来我回国了,也参与了核武器研究工作,体会也就更深了。首先,有了原子弹,保障了我们国家的安全。那个时候我们基本上是被人家包围起来了,中苏关系到了崩溃的边缘,美国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后来慢慢认识到,核武器的作用还不仅仅是保障国家安全,还保卫了世界和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武器具有这样巨大的威慑力。发展核武器也非常符合我们积极防御的原则。我们不想打仗,为了不打仗,必须有强有力的威慑力量,使得别人不敢打。核武器就是这样一种威慑武器装备,它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40年来,如果没有核武器,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发展。其次,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开始进入了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让世界觉得中国人的能量一旦释放出来是很了不起的。正如毛主席说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二)协同攻关

1966年年初我到核试验基地工作,从组长做起,在基地一呆就是二十四年半。亲身经历,感觉到中国原子弹的研制不是哪一个单位完成的,而是全国大协作的成果。那时确实是把整个国家的力量都动员起来了,协作单位遍布全国。正如小平同志讲过,后来江主席也多次提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1984年我在基地当副司令,要庆祝原子弹爆炸20周年,原计划给参加过第一次核试验的人每人发一枚纪念章,一统计,大概有10万人,光制作纪念章就得花800万,这在那时基地的财力是做不到的,只好作罢。没有大力协同的精神,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完成核武器试验那么高度综合的大工程,是不可想象的。

(三)团队精神

基地创业之初,没有人知道原子弹是怎么爆炸的,测试工作应该怎么做。我去基地之前已经工作近10年,可能比年轻同志多点经验,但有一点大家是平等的,就是许多工作谁也没干过,也不知道怎么干。这样的条件,对人才培养反而有利。我们之间没有权威,许多工作都要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年轻的和老长的之间“没大没小”,这才是真正的学术民主。有时候讨论起来大家会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说话也会说过头。在争论中,每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都被高度激发出来。有些好的想法、技术思路就是在这样的争论中产生的。这样的活跃气氛,十分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在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清华毕业生得益于扎实的基础,因为当时学校并没有设立与核试验、核爆炸十分对口的专业,这时候基础非常重要。扎实的基础加上活跃的气氛,使得一代代清华校友在中国核科技的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长期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国防科技对人才的最大要求就是团队精神。没有团队精神,一个人再有本领,也是很难有作为的。记得彭桓武先生以前写过一副对联:“日新日新日日新,集体集体再集体”,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对团结协作精神的真实体会。

(四)艰苦奋斗

刚到核试验基地时,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差。我们自己的实验室没建起来,就到401所进行协作研究。虽然工作上困难比较多,但生活中大家还是挺乐观的。一是都比较年轻,再加上在部队的氛围中,容易忘记困难。我们做的是核试验,大量的上场搬仪器的工作都得自己干,有人说我们是“核苦力”,我倒不赞成这种说法,这就是工作!不可能像实验室工作那样完全让实验员给你做这些事。而且自己动手,仪器哪里出现故障,很快就能找到原因。年轻同志去基地,一下火车看到那么荒凉,女同志甚至会掉眼泪。但到了部队,就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火热的集体,工作起来很有激情。生活条件比较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菜吃,冬天反倒好过,跟北京一样,有土豆、白菜和萝卜;夏天什么菜都没有,中午是海带煮黄豆,晚上是黄豆煮海带,所以我现在一看见海带就发怵。后来我们自己学着磨豆腐,自己动手改善生活。现在,核试验基地的条件好多了,年轻一代也没必要受我们那时候那样的苦。最近又给他们增发了岗位津贴,我听到后很高兴。现在交通、通信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与内地单位的技术交流也方便多了。但是我认为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因为在他们面前还有许多技术难题等待解决。要赶上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还需要他们做十分艰巨的努力。

(五)寄语学子

我们国家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国防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新的技术,可能首先应用在军事上,投身国防科技可以最快地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这对青年学子是很好的机会。另外,国防科技一般都是比较大的项目,需要调动所有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当国家的事业发展的时候,个人的理想和目标也会得到很好地实现。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参加过核试验的大多数人,包括许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同志,后来都发展得很好,谈起来都说,很得益于参加核试验的工作。尽管我们的工作是默默无闻的,没有发表什么文章,到了地方工作别人听说你没发表什么文章,可能觉得你没什么水平,但过不了几年很快都显示出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少同志还得到了重用。

有人说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但我个人的体会是,也是这个事业造就了我,使我得到了成长。无论是事业上还是思想上,我在基地的二十几年和前面的十年没法比。前面的十年,我给苏联专家当过翻译,教过一年书,在电子感应加速器上做过光核反应的研究,还在联合所做过高能物理研究,也从事过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了很多单位,长了不少知识,也发表过几篇文章,但只是到了核试验基地,才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做了些事,前面十年只能算是学习阶段。

我希望现在在读的清华学子,首先,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打好基础。有一点,你们应该注意的,就是将来工作中用到的知识,绝大多数都不可能在学校学习时得到。因此,在校学习期间主要要培养自学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再加上扎实的基础,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你才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学会自己没有学过的知识。其次要培养与别人合作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重要,有一点心得体会就关起门来不愿告诉别人,其实是有碍于发展。好比过去的土地主守财奴,把金子埋在地下,按现在市场经济的说法,不是把它作为资本来发展,而是把它作为财富藏起来。人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更快提高,假定我和100个人交流,我可以得到100个人的知识,而我自己的知识并不会减少。这和我们的国家一样,过去没有开放,是没有条件开放。后来小平同志为什么要提出开放呢?开放开始时很可能吃点亏,但是最后会发展得更快。在核试验基地进行研究工作是很开放的,大家有什么讨论什么,没什么需要保留的,没有人去想要得什么奖,但最后都会有成就,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才。第三,要注意培养创新精神。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创新的思维方法。还要十分注意本学科的最新动向,包括一些交叉学科生长点的动向。

总之,只要你们把个人的理想、抱负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把个人的努力、奋斗融入到团队的发展之中,你们就一定会成为于国家、于人民有用的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新闻中心记者薛建团根据录音整理)


附 件:


相关新闻

  • 282012.03
  • 022008.12

    我国核事业的创业者——中核兰州504厂访问记

    2006年12月18日至21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钱锡康、黄文辉,清华大学工物系党委副书记于涵,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蔡甄一行访问了中核兰州504厂。 前排右起:于涵、刘增荣、钱锡康、赵尚礼、黄文辉。后排右起:俞兆飞、韩冰、贾兴国、杨永平、蔡甄、李卫东、邱兵。(一)位于兰州市郊,坐落在群山环抱的黄河河谷两岸的504厂是我国第一家从事铀同位素分离的企业,是“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核...

  • 152017.08

    专访旷视科技CEO印奇:总理为原创的中国人脸识别技术点赞

    在听到印奇正面的回答和详细的介绍后,李克强表示赞许。“克强总理很高兴说中国的技术公司有自己原创的东西,而不是把国外的东西拿来改一改。”印奇回忆说。

  • 072016.06

    董扬回归清华园 为中国汽车产业点赞

    从汽车产业增速是否合理、“十三五”期间中国品牌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制造2025”与汽车产业关系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状况。

  • 132020.08

    吕祖珩:为《中国大坝与人文风光图册集锦》点赞

    水二涂传林同学偕夫人勒琴华,退休后历时10年汇编了23集《中国大坝与人文风光图册集锦》,收集了我国所有的国内外(国外指中国援建工程)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图集和文字介绍,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属宏编大作...

  • 112019.06

    郭孔辉:为中国汽车发展做些事

    从战火四起的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由航空到汽车,由企业到院校,郭孔辉握着科研的方向盘一直奔驰在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前线。

  • 282018.09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纪念黄菊同志诞辰80周年

    今年9月28日是黄菊同志诞辰80周年。黄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黄菊同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 212008.05

    陈绍鹏获2007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

    2007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1月30日举行。

  • 282022.05

    为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17年,今天他诞辰115周年

    5月28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诞辰115周年的日子。1907年的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苏常熟枫塘湾的一户普通人家。在他出生的1907年,中国正处于列强环伺,内外交困之中。但就在57年后,王淦昌用毕生所学为中国带来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在从事“两弹一星”事业前,年轻的王淦昌已经崭露出他的才华。18岁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后又成功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去往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研究生...

  • 182008.01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