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政道纵论天外宇内现在将来

2004-06-08 |
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李政道纵论天外宇内现在将来
作 者:张晓华 发布日期:2004-01-08

(李政道: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1945--1946年在西南联大学习。)



采访到李政道博士实属不易,来一趟北京,日程满满当当,记者只能见缝插针;听李政道谈科学问题,他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使对话趣意盎然,引人入胜。


关于发现:现在发现至少有100万个类星体。它们不是星。是什么?不知道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作为一位卓有建树的物理学家,1957年就以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宙不守恒定律的发现成为划时代的贡献。您能否展望一下21世纪物理学方面会有何突破?


李政道(以下简称李):有什么突破很难讲,但有什么问题可以讲。因为未来还没来,还没去思考,主要考虑的是当代有什么问题。


记:您认为当代的问题是什么?


李:简单地讲,我们所认识的物理应该都是对称的,可我们在很多试验中发现不对称。这怎么解释?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宇宙在大爆炸时是对称的,而现在我们所在的宇宙是不对称的,它是由中子、质子、电子等组成的,而不是由反中子、反质子、反正电子等反物质所组成的。研究从对称到不对称,整个宇宙的演变过程是我们当前物理实验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


记:只一个对称问题?


李:我们所了解的物质,是由6种夸克、6种轻子等基本粒子组成,但夸克不能单独存在,是看不见的。第三大问题是暗物质,从万有引力发现了它的存在,暗物质不发可见光、红外线或电磁波、是看不见的,但有万有引力。现在发现至少有100万个类星体。之所以叫类星体,是因为它不是星。是什么?不知道。可它的能量是太阳能量的10的15次方,比普通的太阳能量大1000万亿倍。1961年发现了两个类星体,其中的一个,在1982年2月27日这一天能量增加了一倍。这个能量可不得了,比整个银河系的能量大多了。所以,宇宙中的绝大多数物质不是我们所了解的物质。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关于青年: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有多少愿意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


记:能否谈谈青年一代如何像您那样,在年轻时就能取得重大成就?


李:我们的物理研究是讲究创新的,假如你有很好的底子,抓住了机遇,一个月之内也可能出成果,能够认识重要的问题,能够解决面对的挑战。


记:怎样做到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


李:科学不分东西,没有国界,它是全世界的。


记:您为什么说"中国的未来在科技,科技的未来在青年?"


李:我们即将跨入新的世纪,中国未来的发展只能是依靠科技。只有科技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国家取得不断的进步,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只有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才,依靠这些年轻的人才,科技事业才能后继有人,蒸蒸日上。这个规律不会改变。


记:怎样使青年科学家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不致于年纪轻轻就暮气沉沉?


李:年轻人思想活跃,极少保守观念,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需为此担忧。现在的问题是,有多少人愿去做基础的、看似单调乏味的科学研究工作?这就需要社会公众对基础科学的了解和支持。人们不能只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惠泽,只看到由科技变成琳琅满目的商品,还要看到在这些商品后面的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要培养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人才。当然,科学研究不仅仅意味着奉献,意味着辛劳。真正献身科学的人、具备科学精神的人,会把科学研究当成呼吸一样,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基本生活方式,这样他就有工作和生活的愉悦,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奉献和辛劳都是很有意义的。这里,"愉悦"和"辛劳"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不呼吸,但呼吸不会是"辛劳"的。


记:那么青年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才能取得无愧于时代的成就?


李:我认为,要成为一位有建树的科学家,起码要具备3个条件:一是在青少年时代就要把基础知识打牢、打好;二是对自己的能力要有足够的了解;三是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要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知道这个领域的基础工作和重要进展是什么。这样,才能认清并确定自己的目标,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关于名誉: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为人类作贡献才是目的


记:中国现在的科技水平离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您认为应该怎样赶超世界水平,能像您那样获得诺贝尔奖?

李:目前国内有些人片面强调"向诺贝尔奖进军",我认为这个提法不太恰当。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做好科学研究工作,为人类做出贡献才是目的。这个顺序一定不能颠倒,颠倒了这个顺序不是好现象。这和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争取获奖不大一样。科技创新,就是要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创造前人没有创造过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中国现在的科技水平总体上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有了许多可以称得上世界级的科技成果,也涌现了较多的优秀科技人才,但与中国的人口基数一比,这些成果和人才就显得不够了。因此,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介绍给民众,普及于民众,而不仅仅是追求获奖。如果是以追求获奖为目的,那么,多制作一些奖章奖杯,大家都能分到奖章奖杯不就行了?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获奖,对社会进步、人类文明能有什么贡献呢?同样,与人口基数比起来,中国现在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虽然同过去比有了一定的增加,但还是很不够,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在世界的排名还在较末的位置。这是个亟待解决和要增强的薄弱环节。



关于报效:做到三点,可以使青年更好地为祖国做出贡献


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派遣出国和自费留学的学生不少,当年叫"出国潮",现在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回来报效祖国。您认为应该怎样更好地做好出国留学生工作,使留学生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


李:我认为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三点:一是送到国外学习的学生,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二是国内要和国外有常年不断的科技与学术交流;三是在他们回国后给提供良好的科研与生活环境。现在中国政府已经做了相当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青年科学家奖,等等。我觉得,对那些学业有成,但因为种种原因暂时还回不了国的优秀留学生,要给他们报效国家的机会,可以经常地让他们回国来短期讲学,与国内一起开展某项课题的研究;对那些有条件的优秀人才,则可以吸引他们回国做较长时间的讲学和共同课题研究。

关于对待:基础科学与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是水与鱼和鱼市的关系


记:应该怎样处理基础科学研究和其他方面的关系,比如与技术应用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


李:我想打个比喻,这三者的关系就像水、鱼和鱼市的关系。"鱼市"固然是很重要,但没有"鱼",就没有"鱼市";而如果没有"水",哪里谈得上有"鱼"、更哪里谈得上有"鱼市"呢?所以,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要有适当的比例。要有一支年轻、精干、优秀的队伍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当然,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人可以多一些,从事市场开拓的人则可以更多一些。但基础研究这一块绝对不能忽视,国家要给予足够的扶持。虽然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中国不能与世界发达国家攀比,但也要有一定的强度。本世纪如果没有基础科学研究,就没有激光、超导、计算机等应用技术出现,也就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进步。同样,在下个世纪的基础科学研究,对技术应用和市场开拓的重要关系也不能等闲视之。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年轻一代,既要老一代的科学家给他们当楷模,也要给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和环境。这样,他们在工作中才可以专心致志,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和物质欲望的刺激。对于他们,我还是刚才说的那句话,既然献身科学,就要把科学当成"呼吸",当成一种必需。我们来中国的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感到,青少年时代在科学精神方面受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对一生都很重要。对一般的民众,我们也要倡导科学的精神,用科学的方式、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和生活。



关于媒体:有足够的知识和素养,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普传播


记:您认为新闻媒体应该怎样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李:作为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素养很重要,有了足够的知识和素养,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才能够用更好的手法和载体来展示和表现科学,才能来"真"的、"实"
的,而不是玩"假"的、"虚"的。20世纪的物质文明是哪里来的?许许多多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本世纪初在两个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里取得的重要进展和突破,这就是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当然,在当初研究它们的时候,科学家也不很清楚知道它们后来的具体应用,只知道它们是很基础的、必须要研究的,就认真去做了。宇宙中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循的,我们要研究并掌握那些基本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了解,有所发现,有所前进。21世纪的科学会有更新的理论突破,它的技术应用前景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科技文明,我们现在也预测不到,但我们仍然要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在重大科学研究领域要有所创新,肯定离不开大量的基础工作。当然,科技创新也不一定非得像武侠小说里会飞檐走壁的那些侠客一样,都得练几十年功夫不可。如果基础功夫扎实,瞧准了,抓稳了,就能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关于学科:科学和艺术有共性,都是追求真善美


记:作为科学家,要有大的建树,您觉得是否还应该具备诸如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人文知识和素养?比如您对环境污染问题有感而发,就曾将宋代词人蒋捷的词"流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出神入化地改成"硫雨,硫雨容易使人伤,酸了樱桃,黑了芭蕉"。再比如您对科学与艺术的共性就有很好的见解,经常找机会参观艺术家的画展。


李:是的。科学和艺术有共性,因为科学和艺术都是向往真理、追求"真善美"的。我去中国美术馆看过吴冠中先生的画,并参加了他的作品研讨会。像吴先生那样高水平的画我当然画不出来,但我可以欣赏他的画,可以与他进行对话,领悟画中的美感和蕴藏的真理。我对国画感兴趣,他对科学感兴趣,我们就走到了一起。吴先生的一幅画是从古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翻新而来的,赋予原诗以新的意境。我深为吴先生这幅画所感动,写了诗句与之唱和:"朝阳夕阳共红日,是相一,非对称"。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宇宙中许多东西都"是相一,非对称"的,这里有很深刻的哲学和美学的涵义。


记:您的人文素养与您的科学成就一样使人钦佩。在不久前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您作的《物理学的挑战》演讲就非常生动。您以杜甫的诗句作为开场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李:我崇尚唐代诗人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的诗句。我们的先辈1380年前就有物理一说。物理者,物之理也。西方科学家汤姆森发现电至今才有100年的时间。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什么悠久流长?到故宫就可看到,很大的青铜器都以石头为基座,它的基础是牢固的,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永久的。当然,我们的文化也是连续的。对今天来讲,科技进步,需要英才。


(原载《中华英才》243期)


附 件:


相关新闻

  • 162004.04
  • 262024.08

    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举行

    “2010年,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国的时候告诉我,以后他不会再回来了。他说,以往每次回国,他都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而这次回国却主要是受到了大家的照顾。”8月25日,在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上,李政道先生的“忘年至交”,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如是说。当天,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人们手持白色菊花,排队进入追思堂,缓步至李政道画像前三鞠躬。追思会开始前,屏幕上播...

  • 062024.08

    沉痛悼念李政道先生|讣告全文

    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

  • 062024.08

    缅怀李政道先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世界杰出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7周岁。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都与李政道有直接关系,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诞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诞生、中国高能物理的起步、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李政道先生对中国科教事业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永远在考虑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对国家有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

  • 182024.08

    叶铭汉与李政道:一段历时80年的“神仙友情”

    80年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叶铭汉院士与全球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初识于西南联合大学。那是一段二人都非常珍视的时光。

  • 292016.11

    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大成立

    2016年是李政道先生90华诞、发现宇称不守恒60周年。为展现李政道先生勤勉刻苦、善学多思的科学精神,感念李政道的赤子之心和育人之情,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 152024.04

    李政道致贺叶铭汉百岁华诞: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骄傲

    2024年4月2日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原所长叶铭汉院士的百岁华诞(99周岁,按中国传统为100虚岁),其同窗挚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从美国发来贺信说,叶铭汉是中国核物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骄傲。中国科学院高能所、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当天在北京举行“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百岁高龄的叶铭汉院士亲自参会。中国科学院高能所所长...

  • 112022.05

    李政道的求学历程

    李政道大家都知道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政道在年轻的时候,在逃离日本帝国侵略者统治的路上,长途跋涉,孤独逃难,身无分文,不知前途在何方,走过了艰辛的求学之路。1926 年11 月24 日,政道诞生在上海一家殷实的家庭。父亲名李骏康,1918 年金陵大学农林毕业,后进入一家德国洋行从事化肥进口。李骏康先生原居住苏州,1925 ...

  • 282016.11

    李政道是怎样成为科学大师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不仅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甚至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过,那么他是如何成为科学大师的?

  • 292013.04

    图书馆成功举办“李政道先生影像展”

    为迎接清华大学102周年校庆,图书馆筹办了多个展览与活动,其中“李政道先生影像展”吸引了大量校友和读者,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