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国际法庭的中国大法官王铁崖

2004-04-17 |
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际法庭的中国大法官王铁崖
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7

  (王铁崖是我校法学院教授,在北大首创全国国际法本科专业,并主编了新中国第一本国际法教科书。他70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3岁还站在讲台上,84岁高龄时当选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王铁崖于今年1月12日在北京辞世,享年90岁。他在生前就被誉为中国国际法学界的一代宗师。)
  提起王铁崖,中国国际法领域的学者几乎无人不知晓,许多学界“名人”都直接受过他的教诲。人们异口同声:王铁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的大法官

  1997年11月17日,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第二届大法官就职仪式上,84岁高龄的王铁崖鹤发童颜、神采奕奕,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当年5月,在有16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联合国选举大会上当选的。在新上任的第二届法官中,他以123票名列第一。有人说,这是对王老在国际法领域辛勤耕耘60载所付出的心血的回报。王铁崖却动情地说,“这是因为在当今国际事务中,中国的影响和作用不可替代。”
早在70年代末,王铁崖就活跃在中外国际法学术交流的舞台上。1990年,他以中国国际法学家的身份登上了海牙国际法学院夏季讲习班的讲坛,该学院是国际上公认的国际法最高学府,每年聘请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法学者讲课。那一年,他以《国际法与中国》为题,纵横捭阖,全面讲述了中国国际法的方方面面,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讲稿被收入《海牙国际法演讲集》,成为国际法学界权威的参考文献。
1993年,为祝贺王铁崖80寿辰,加拿大著名国际法教授麦克唐纳主编出版了一本装帧精美的“礼品”书,名为《王铁崖纪念论文集》,收录了24个国家和地区的59位国际法学界的一流学者的纪念论文。这是国际法学界第一次给一位中国学者的特殊礼遇,王铁崖格外珍惜,他说:“这是我最宝贵、最崇高的荣誉,”“它不仅是我的光荣,更是北大、中国的光荣”。
王铁崖就任大法官期间,每天都要分析、翻阅厚厚的卷宗,丝毫不敢懈怠,“我虽然不是代表政府来出任前南法庭法官,但别人可以从我身上看到中国学者的风貌,我要为国家争口气。”王铁崖很自信,他说:“我的任务就是充分准备,认真研究,发表公正的法律意见”。前南法庭的院长、检察长和书记长官都很敬佩、尊重这位最年长的中国法官,1998年王铁崖发起、组织中国第一次“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研讨会”时,他们都愉快地应邀参加,要知道,这是他们第一次同时参加学术研讨会,也是第一次来中国。

  中国国际法的领军人

在中国国际法学科近2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许多个“第一”与王铁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978年他第一次在北大招收中国国际法硕士生,中国国际法硕士专业由此诞生;1979年他在北大首创全国国际法本科专业;1980年他协助宦乡先生创立了中国国际法学会;1981年他主编了新中国第一本国际法教科书,确立了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的雏型;1982年他同陈体强教授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法学术刊物《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年在北大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同年开始第一次招收国际法博士生。1981年,王铁崖被选进国际权威学术机构??国际法研究院,成为该院建院一百多年以来的第一位中国院士;1987年他成为世界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第一位中国大陆学者;他还是国际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中的第一批中国学者之一……
王铁崖从27岁开始国际法的教学与研究,一辈子都在孜孜追求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学科体系。即使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教学科研岗位近20年,他也未放弃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编辑海洋法资料,翻译国外著作。正是有了充分的学术准备,1979年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出席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时,他在谈判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捍卫了国家利益。他的传世名作《中外旧约章汇编》被国内外学术界视为瑰宝,是自1689年尼布楚条约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完备的中外条约汇编。

  学生的平等朋友

王铁崖和学生打了62年的交道,在北大呆了56年。他以北大为家,以学生为友。给学生签名、写信都只署“铁崖”两字,慈爱平易之心跃然纸上。学生点滴的困难王铁崖都会记挂在心,他早年的学生薛谋洪没有实习路费,当时生活并不富裕的他就送了两袋面粉给薛谋洪换取路费。
83岁高龄的王铁崖仍上讲台,开大课,主持国际法专题讲座。在他主编的《中国国际法年刊》上,常有名不见经传的在校学生的作品。王铁崖有个心愿,就是培养出更多的国际法一流人才。1982年春节前后,爱才的王铁崖冒着风雪骑车到校党委书记家中,要求留下两名心爱的学生,以充实北大国际法的研究力量。在海牙当大法官期间,他每年都要回国几次当面指导研究生。
北大教授饶戈平是王铁崖1978年招收的硕士生,在学习“国际法与中国近代外交”时,王铁崖要求他阅读最原始的外交史料和外交档案,每看完一个奏折、一个条约谈判过程,都要写阅读笔记。饶戈平硬是用了一个学期时间翻阅了大量的线装书,查找清末年间外交史料,枯燥的阅读夯实了学术功底,使他受益终身。王铁崖常说,学术结论和观点都应建立在史料和国际法的根据上,而不是个人感受。
王铁崖生命的最后20个月一直卧病在床,他的喉管被切开,不能讲话,眼睛也看不清东西。但只要有人来探视,他就用笔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划着,他要布置学术课题,要交待研究所的工作。他忧虑国际法的后继无人,他惦记着需要建设的国际法资料库……
“热爱祖国,热爱国际法专业,热爱北大,热爱学生”,45年前的弟子马骏教授对恩师精辟的概括,是王铁崖沧桑一生的真实写照。


附 件: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