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晓东:理解建筑,道阻且长

2020-09-30 |

四十余年间,他对建筑知识系统进行构建,也对自我的认知逐渐清晰。他用实际经历向我们阐释了认知自我的重要,向我们展示了清华人的专业追求和责任心。

他,就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1979级建筑系校友李晓东。

李晓东,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91993年在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建筑系及安德豪芬大学建筑学系做建筑理论研究工作,获建筑学博士学位。曾任教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19972004),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20208月,李晓东与建筑学院校友访谈实践支队进行了深入交流。

认知自己,夯实根基

对于李晓东来说,上清华建筑系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在学习建筑学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认知自己”的重要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对建筑的兴趣。李晓东说,最开始学习做设计时,往往是先有一个框架,把它套到一个建筑问题上,然后去做设计,这是刚接触建筑时一个非常单薄的思考。时间长了,他希望构筑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而这一定需要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之上。

学业上,李晓东深谙夯实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把基础知识打牢的话,创造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在生活当中、在未来很长的学建筑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去升华,不断的去开发而出来的,而大学不会见证这种创造能力。”在大学本科阶段,特别是低年级,认清自己的能力所在,夯实基础知识,“综合能力早晚有一天会体现出来。但是当基础不够雄厚的时候,这种综合能力即使有了也不够深刻。”

课外,在大学时,他经常会背着画箱跑到圆明园写生,还加入了社团吹了三年的单簧管,并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过。李晓东认为,学建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能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这些学业之外的丰富经历,潜移默化地让他从不同的感知层面去了解自己,在自我认知层面逐渐构建出清晰的轮廓。

独立思考,构建系统

李晓东坦言,自己在荷兰读完博士后,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脑海里只是存储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如果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综合到一个完整的系统里去,那基于这些信息而产生的对建筑的理解就是非常片面的。在音乐上,李晓东一直更喜欢听古典音乐,因为古典音乐是一个复杂、缜密、完整的系统,而一些流行音乐只是某一点或某一种情绪的表达。类比到建筑上,很多建筑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没有灵魂,只是一些片面的集合,因而也很难打动人。

二十一岁那年,李晓东从清华大学毕业,当时学校正好在黄山有一个项目,他决定去黄山待两年。黄山的环境给人安静的氛围,坐在书桌前,“云会从开着的窗户中飘进房间”。每天晚上十二点不到的时候,李晓东会绑着一个沙袋去爬山,爬到山顶上,手电筒都不拿,只拿一根棍子,在山顶上坐一会儿再跑下来。两年以后,他把沙袋解下,跑到了黄山顶,如履平地。半夜十二点左右,李晓东一个人拿着棍子爬黄山的路上,经常会有野狗跑来跑去。到山顶上,万物寂静,一个人打坐的时候,“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意识,思考的逻辑完全是和平时不一样的状态”。谈到这里,李晓东联想到疫情给他带来的一些对建筑的思考。李晓东认为,疫情让我们被迫封闭在家里,但也让我们拥有了独立思考、反思自己的空间,“这(独立思考的空间)其实非常重要,不是坏事”。“对于封闭空间、集合空间、社交空间的理解,都会成为我们未来做建筑的考量因素。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段去理解疫情以后的建筑空间,虽然现在没有答案,但都是在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当中。”

在职业的选择上,李晓东也在不断进行尝试,从中获得对自己更清晰的认知。大学四年级,在北建院实习一个月后,他感觉那里不适合自己,自己也不适合那里。在黄山近乎与世隔绝的两年后,他认为自己不能以基本上完全封闭的设计状态去做建筑。在事务所工作的时候,他“将近有一两年的时间很恍惚,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建筑是什么”。后来,李晓东选择了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书。教书需要再思考、需要反刍,把过去所学所见整理出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的系统,“有故事,能兜圈”的教学才具有人文意义。学校对于李晓东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场所,它可以给人独立思考的空间,包容思想的天马行空,个性的放浪形骸。在最初教学的七、八年时间里,无论是写文章、做教师还是研究学问,李晓东都在极力地寻找、建立自身对建筑认知的系统构架。这种构架的建设直到零二、零三年终于变得清晰起来,这时,李晓东对建筑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

感悟世界,责任为先

“我们的同学们通常会受制于单一的文化体系所产生的相对单一的思维模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思维模式,更多地去交流,更多地在生活当中去体验,去培养一种感悟情感、感悟世界的能力。这个能力一旦打开了以后,对建筑的理解,就会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几乎90%以上的同学选择建筑学科作为职业,都是比较偶然的。一个人选择学了建筑,不代表他就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有天赋的建筑师。但是,作为从清华建筑系毕业的同学,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从你的良心出发,做到少犯错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把能做到八十分的事情尽量做到八十分,再让自己的天赋为作品锦上添花。”

祝福母校,祝福祖国

在访谈的最后,李晓东分享了他对清华这些年变化的感悟以及对母校和祖国的美好祝福,他感慨地说到:“我们从一个预备学校到现在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变化真的是从零到一,然后从一到二,二到三,三到万物的状态”,“我相信我们会变得很强大,很多学校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学府。希望清华能更上一层楼,国运昌盛,国家越来越富强!祝母校110周年生日快乐!祝我们的校友们、同学们、老师们快乐!”


相关新闻

  • 262013.07
  • 012007.11
  • 072010.12
  • 072020.05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追思“建筑仁者”李道增

    感动于先生的追求,钦佩于先生的坚持,希望能在一代建筑大师的剧场空间和设计维度中,见天地,见人生。

  • 042011.01

    郭樑秘书长看望李道铿老学长

    2010年12月30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秘书长郭樑、《清华校友通讯》主编孙哲率清华大学公益事业电视专题宣传片《大同爰跻祖国以光》摄制组一行6人赴沈阳进行采访,期间看望了李道铿老学长,郭樑秘书长代表校友总会给老人带去...

  • 062024.08

    缅怀李政道先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世界杰出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7周岁。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都与李政道有直接关系,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诞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诞生、中国高能物理的起步、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李政道先生对中国科教事业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永远在考虑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对国家有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

  • 242017.05

    江欢成:我所理解的建筑的本义是“生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中国著名工程结构专家、勘察设计大师。上海的城市标志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总负责人,印尼雅加达塔(558米高)设计总负责人,上海金茂大厦....

  • 152024.04

    李政道致贺叶铭汉百岁华诞: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骄傲

    2024年4月2日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原所长叶铭汉院士的百岁华诞(99周岁,按中国传统为100虚岁),其同窗挚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从美国发来贺信说,叶铭汉是中国核物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骄傲。中国科学院高能所、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当天在北京举行“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百岁高龄的叶铭汉院士亲自参会。中国科学院高能所所长...

  • 162017.02

    李道增:徜徉在剧场时空的行者

    在60余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除20世纪50年代末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和解放军大剧院外,李道增还曾设计过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新天桥剧场、新清华学堂等诸多项目。....

  • 312020.08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