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
师从“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
他亲历恢复高考决策过程
组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
创设中国博士后制度
创办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创建烟台大学
……
他是著名物理教育家
北大教授、原副校长沈克琦先生
他出生于1921年
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发展
同向同行
今天,是沈先生的百岁诞辰
一起缅怀这位将一生奉献给
中国物理教育与改革的耕耘者
感悟他对教育的独到见解
点击→走进沈克琦的峥嵘一生
(视频来源:公众号“中国科学家”)
科教救国的种子
在学习与爱国之间,沈克琦找到一个契合点——投身教育事业。
生于书香门第的沈克琦,未满6岁便进入小学念书。日本侵华战争让他的青少年时光失去了本该有的平和安稳,但同时也愈加激发了他立志报国的信念。历史课上,更被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触动,科教救国的种子自那时起就扎根在沈克琦的心中。
小学五年级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在级任导师的带领下,沈克琦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个子矮小的他容易被人群遮挡,可他爬上凳子也要用稚嫩的童音和简单的词句宣讲;他以为多一个人发出凌厉的呼喊,抗敌胜利便多一分希望。而与此同时,沈克琦在数学方面的天分崭露头角,待小学毕业时,他的数学水平已远远超越大多数同龄人;初中时,高密度授课和超前教育对沈克琦而言求之不得,使得之后的高中学习更为轻松,有余力去钻研更深层次的知识。在学习与爱国之间,沈克琦找到一个契合点,投身教育事业,使祖国富强成为他毕生的追求。
1942年12月,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四年级同学在昆明天文台合影(二排左三为沈克琦)
在烽烟遍地的情势下,沈克琦随家人颠沛流离,边逃难边求学,制订了适合自己的复习备考计划,如愿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录取。家庭的经济状况使他几经周折,在二年级时转入物理系。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组成的西南联大,正是沈克琦与物理七十年情缘缔结的开始。沈克琦在这里接受了饶毓泰、叶企孙、周培源等著名教授的教导,并在“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行星的大气及其光谱”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师们学术造诣深厚,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他们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及深厚的家国情怀,而这些也成为沈克琦执守一生的信条和教育理念。
1992年,吴大猷先生(中)重返北京大学,与吴树青校长(左)、沈克琦亲切交谈;桌上摆放的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吴大猷从美国买回并带往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罗兰(Rowland)光栅
春风桃李的一生
他时常在头天晚上才有时间备课,直到次日凌晨二三点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直接去教室。
沈克琦受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从此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物理教育事业。1946年10月,沈克琦走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岗位,承担三年级学生光学实验教学,一执教鞭便是近七十年。
1949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教职工在图书室门前(后排左五为沈克琦)
1953—1980年(1966—1972年除外),沈克琦先后担任普通物理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助理和副系主任。其间,他不仅为数学力学系(后改称力学系)、地质地理系授课,还协助系主任虞福春先生开展两年制普通物理课程建设。此外,还曾受邀到校外讲课,深受欢迎。
1978年7月,沈克琦被任命为北大副校长,在行政工作日益繁忙的情况下,他还主动申请为物理系和地球物理系数百名1977级新生讲授普通物理的“光学”大课——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北大讲课。他时常在头天晚上才有时间备课,直到次日凌晨二三点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直接去教室。他的讲授概念清晰,逻辑缜密,理论与实验结合紧密;他总是面带微笑,说话娓娓道来,温和而富有感染力。至今有学生保留着记有课程要求的笔记:“做好光学实验,注意观察自然现象;注意培养自学能力,读多种参考书籍;每一部分都学懂,能推导,能讲述道理,掌握内在联系;做好笔记。”
无限春风桃与李,嘉树成实向秋荣。作为传道授业者,沈克琦承前辈智识,育有为青年,延续并发展了学术流脉与传统,成一代北大师者之风标。
重大改革的亲历者
作为高校教师代表,沈克琦促成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重大决定。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沈克琦等将教学计划缩短为四年制,讨论确定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师资安排,并在秋季学期推行。第二年,学制再次调整,物理系率先实行五年制教学计划,增设了很多英美学制本科教学中没有的课程。为了给国家急需领域输送有特长的专门人才,物理系先后建立了理论物理、光学、半导体物理、磁学、金属物理、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地球物理等八个专门化专业方向(其中半导体物理、地球物理为全国首创),特别是“五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东北人民大学)联合半导体物理专门化系统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毕业生,在我国半导体科技事业的奠基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使学生能更快捷地接触国际科学前沿,沈克琦建议增设英文为第二外语,最终被教育部采纳。“二外”课程的开设大大提升了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水平,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进修的访问学者大多是这项提议的直接受益者。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了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参会的科学家和高校教师有33人,其中代表北京大学的是周培源校长与沈克琦。作为高校教师代表,沈克琦着重反映了取消招生考试后录取的工农兵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造成很大困难,难以培养出高水平人才的客观现状。与会人员一致呼吁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成做出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重大决定。他通过快速记录法记下全部内容,也成为现存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977年8月,邓小平(一排左八)与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参会人员合影(一排左四为周培源,三排左七为沈克琦)
此后,沈克琦更加深入、活跃地参与到中国教育新时期的改革与建设之中,提出并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举措。
1977年,中国首次派出高等教育代表团赴美国访问,对美国各层次教育情况进行了全方位考察。沈克琦担任代表团秘书长,回国后撰写了详尽的总结报告,并在不同领域推动开展高等教育的改革拓新。
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访美(左一为沈克琦)
1978年7月,沈克琦被任命为北大副校长。他分管北大招生工作时,主张严格按照分数录取学生,将“尊重知识、选拔人才”作为工作宗旨,录取学生,不仅为北大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更是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
1980年8月,教育部争取到我国首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用于加强22所重点高校和44个教学科研重点项目的建设。沈克琦深知这笔款项对北大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他与生物系教授、自然科学处处长陈守良起草申请报告,使北大拥有了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为教学科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沈克琦与李政道教授联袂致力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高水平人才和吸引具有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从同甘共苦的西南联大校友升华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志同道合者。通过设立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推荐915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赴美深造,造就了两国物理教育界合作经典范例;通过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打造了锻炼青年领军人才、推进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2年,沈克琦与李政道交谈(上图),并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和中国的发展”CUSPEA学者研讨会做大会发言(下图)
1992年5月29日,人事部副部长程连昌(中)与李政道(左二)、沈克琦(右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郝柏林(右一)等谈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事宜
1984年,年逾六旬的沈克琦受命支援沿海开放城市烟台创办大学,出任首任校长。他强调要在符合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对烟大寄予服务地方发展、满足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厚望。从1984年7月1日破土动工,到1985年9月16日建成5万多平方米的校园并迎来第一批学生,烟大在当时新建学高校中堪称建设速度最快且质量较高。山东省政府在援建结束后给予沈克琦记大功的奖励。
此外,沈克琦1978年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兼教学研究委员会(今物理教学委员会)主任,积极推动恢复中学生物理竞赛和参加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1980年担任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担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和教材审查等工作。90年代,主持编写《高中物理学》,是摈弃应试教育、摸索因材施教的有益尝试;此外,主持修订自学考试试用教材《自然科学基础》(第二版)和配套的自学指导书。
沈克琦凭扎实的物理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勇于践行的先锋精神,改革高等教育,反哺基础教育,在我国物理教育发展的重大关键节点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诠释了老一辈北大物理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担当。
情系北大的岁月
在修订《北大物理百年》一书时,沈克琦身患绝症,却仍赶在手术前完成了最后的审稿。
1991年11月,步入古稀之年的沈克琦办理了离休手续。但他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投身于科学教育各类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编纂中。
2003年,沈克琦和赵凯华主编了《北大物理九十年》;2013年,经修订并补写后续十年发展沿革,完成了《北大物理百年》。这两部厚重的学科发展史,时间上跨越三个世纪,被认为是北京大学同类作品中篇幅最长、内容最丰富、修订次数最多的之一,不仅是北大物理教育发展的一部信史,更凝聚着作者高尚的科学品格,为中国物理教育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3年,为历史文献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担任史料顾问,多次与主创人员交流,协助校稿,为确定采访名单、联系老校友等作了大量贡献。为了编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他多次到清华、北大档案馆查阅资料,勘正错误直到最终定稿。
2011年10月16日,沈克琦先生在九十寿辰庆祝会上回忆往事
2012年,沈克琦91岁生日时与夫人张星(左二)、长女沈振平(左一)、子沈正康(右二)和次女沈正华在燕园未名湖畔合影
在修订《北大物理百年》一书时,沈克琦身患绝症,却仍赶在手术前完成了最后的审稿。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融入中国物理教育事业。也可以说,这部巨著是他为中国物理教育事业交上的最后一份答卷。
2015年2月17日,沈克琦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情系北大,终其一生。
今年,21位1921年出生的科学家入选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赤子丹心——与党同龄的科学家”主题展览。沈克琦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赤子丹心——与党同龄的科学家”主题展览(经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授权使用)
战火中种下家国梦
青年时缔结燕园情
沈克琦,这位与党同龄的北大人
始终以深情的目光
关切着青年学生的成长
以坚定的信仰、深远的才略
服务于中国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毕生践行了甘为育人铺路石的
中国科学家精神
人物简介:
沈克琦,1921年10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常州)。1938年9月在长沙考入江苏省教育厅办的江苏省立湖南桃源中学高三,1939年7月毕业,考入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后转入物理系。1943年毕业后,赴国立汉民中学任教。自1946年起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被聘为助教、讲员、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并长期担任行政职务,曾任物理系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还曾兼任北京大学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1983—1991)和直属国家教委的高校联合遥感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主任(1985—1991)。1984年参与筹建山东烟台大学,并于1985—1990年期间任创校校长。2015年2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长期从事物理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为办好北京大学物理学科,推进理科高等教育和中小学物理教育改革都作出了贡献。参与组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参与创建和发展了我国博士后制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长期担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教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参与创建并主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堪称中国物理教育发展的见证人与推动者。
发表物理教学方面的文章20余篇,主编《高中物理学》(共5册)、《自然科学基础》(第二版)(共5册)、《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北大物理九十年》《北大物理百年》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等。
(内容来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校报;视频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