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执著的学者,有趣的老人——萧涤非

2021-11-02 | 张文艳 | 来源 半岛网2020-11-26 |

生活稳定后,萧涤非先生就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杜甫研究当中,他幼时的艰苦经历,和八年抗战中战火岁月,让他与同样经历了八年动乱(安史之乱)的杜甫更加接近,也产生了共鸣,“父亲对学问研究非常认真,特使是对杜甫研究,认真到不要命的程度,以至于到去世前还有很多文章没有发表”,萧光乾现在正致力于父亲遗作的整理。

“萧涤非先生比我大27岁,是我的父辈;加之他是古典文学教授,我一进校就把他看成‘老夫子’”,萧涤非的学生吕家乡在回忆老师时提到,一年之后,他对老师的印象就转变了,“1950年下半年,接替王统照做系主任的吕荧先生,指导同学们成立了‘新文学研究会’,我被选为召集人,在校刊办了《新文学》副刊。我们三个编辑一块到萧先生家约稿时,只见他穿着一身运动衣,原来刚刚打篮球回来。他笑着说:想不到我还能打篮球吧?哈哈,当年我还是足球队员呢,华北代表队的!说着找出当年华北代表队的合影。从此,我对萧先生刮目相看了”。

萧涤非先生体育的特长遗传到了三个儿子身上,三个儿子曾分别代表三省市参加体育比赛,“大哥在大连上学,代表辽宁省,二哥代表北京市,我代表山东省”,萧光乾先生说,最终以体育为业的是二哥萧光来。“父亲和哥哥都很低调,哥哥考取中央体育学院,学院里的老师都不知道他是萧涤非的儿子,尤其是学院的副院长宋君复,曾在山大任教,和父亲踢了三年足球,但他始终不知道萧光来与萧涤非的关系”。

1958年,山大文学院迁往济南,萧家也跟随一起迁往济南。虽然痴迷于教学工作,但父亲在萧光乾眼中并非刻板、冷漠。“记得有一次下了课,我骑自行车回家,母亲叫我去车站接出远门的父亲,我来到车站,远远看到父亲将拐棍扛在肩上,一头挑着一个手绢,手绢里包着两个地瓜,这就是一位老教授的情趣”。1989年夏,母亲黄兼芬去世,萧光乾一边忙于工作,一边忙于照顾年迈的父亲,还要照看才两三岁的孩子,非常疲惫。“父亲知道我很累,中午午休时间短,来不及给他做饭,80多岁了,拄着拐杖出去买两个面包充饥,让我以照顾孩子为主。所以,爱不在语言里,而还行动里”,说道这里,萧光乾先生有些哽咽了。

萧涤非先生在青岛,前后生活了14年的时间,在这里,他收获了相濡以沫的爱情,拥有了挂念一生的挚友,开创了坚持不懈的杜甫研究,也享受了平静安宁的天伦之乐。


相关新闻

  • 182016.09

    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明毅学长访谈录

    明毅学长说,回到清华这个熟悉的环境,很多随着时间变成潜记忆的东西一下子又涌现了出来。看着新生们入学,想到了当年只身一人从外地来到北京求学,想起在大学五....

  • 032009.03
  • 102017.02

    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学者有德 行者守端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科研诚信是从事科研活动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历来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多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

  • 132014.05
  • 172018.04

    人才环流,海归学者再“归海”

    为什么颜宁等人走出去这一未成规模的现象会引来这么多不满的声音:“里面是不是有很多青年知识分子?为什么他们借颜宁这个事儿来吐槽?”

  • 242022.03

    我们的父亲是老兵 是学者——父亲蒋恺的故事

    中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铸就了父亲70年丰富的人生经历;父亲经历的每一宗大事件,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国家变化、发展、富强的缩影。记录父亲的70年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那一代人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我们的父亲1924 年出生于云南大理鹤庆,那是滇西横断山脉南端的一个小地方。父亲的祖辈明朝时期为官,从南京派遣到了云南,后来也就落籍于此地了,而我们的奶奶则是云南当地的白族人。为了...

  • 152020.06

    胡钰:学者与师长,清华园里的文创人

    胡钰说:“大学对于青年的作用体现在:拓展知识的边界、合作的边界与自由的边界。”从学者到师者,胡钰一路走来,始终都在为拓展自己的理想与青年的世界而前行。

  • 022018.11

    专访首批留美学者总领队柳百成

    在中美正式建交前夕,在邓小平访问美国前夕,在中国科学技术研究几乎停滞了20年的大背景下,新中国首批赴美留学的访问学者在万众瞩目中踏上了行程。作为留美学....

  • 162012.02
  • 282014.07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