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纪念黄枬森教授诞辰100周年|许全兴:学习黄枬森先生献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

2021-11-16 | 许全兴 | 来源 公号“经典与当代”2021-11-14 |

黄枬森(1921.11.292013.01.24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百家争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果丰硕,令人欣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打破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类哲学、人学等不同的观点。有一些哲学家在批评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体系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有的学者主张实践本体论,否认物质本体论。有的学者更彻底,否定一切本体论,要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有的学者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只有主客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没有一般的客观辩证法。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和体系上的不同观点,本人撰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之我见》,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是研究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从而不断地获得自由、扩大自由[1]。在进入21世纪之际,在活跃于哲学界的学者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已很难说是多数。相当多的研究者主张实践本体论,鼓吹实践思维,认为物质本体论是一种保守的、过时的、本体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处于自我革命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危机。

如何迎接挑战,化危为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自我革命,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所关切的重大问题。针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物质本体论面临严重的挑战,趁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第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之机,本人撰写了《坚持辩证物质本体论的当代意义》的论文[2],主要讲了“辩证物质本体论受到严重的挑战”、“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不能回避恩格斯及列宁”和“坚持辩证物质本体论的当代意义”四个部分。论文认为,虽然本体论已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但倘若否认了辩证物质本体论,那就没有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可言,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大泛滥。倘若否认了辩证物质本体论,那就没有科学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可言。一些人相信甚至痴迷“法轮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之后,本人又撰写了《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3],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历史局限性做了实事求是的勾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自我革命。再经过数年努力,本人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命》(评定为优级),并于200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相应的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争论中,黄枬森先生始终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领军人物,处于争论的中心。在同黄先生交往中,本人深感先生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为此,先生在古稀之年,依然活跃在理论前沿,同这股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潮进行论争,笔耕不辍,成果迭出,为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奋力不止。近日,为了写作本文,在学习黄先生《文集》时进一步深深感受到先生对这场争论的形势严峻及其争论意义的认识远比本人及一般同仁更为深切。他指出,中国哲学界在世纪之交出现了“一股强劲否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几乎成了许多观点围攻的中心”[4]。哲学界的有些人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传统的即非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坛哲学、教条主义哲学、僵化哲学体系。他本人因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大旗而遭到一些人的围攻,被视之为僵化、保守的代表人物。十年之后,形势依然严峻。他说,尽管科学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岿然不动,但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思潮“至今仍然波涛汹涌。”[5]

如何面对这股“波涛汹涌”的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思潮?如何对待这场世纪之交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命运的争论?黄先生没有采取有的批评者用简单粗暴的态度来回答对黄先生的批评,而是持冷静的科学的说理的态度回应对先生粗暴的批评。他认为,在贯彻“双百方针”和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这种激烈争论现象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另一面,他认为决不能对这种现象采取放任自流、不予理睬的态度,而应该明辨是非,澄清混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健康地发展。他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今天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一是建构与当代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也就是振兴、弘扬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6]这两方面的任务是密切相联的、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只有在坚持中的发展、创新,才是真正的发展、创新,而不是借发展、创新之名背离、阉割其精神实质,最终导致破产。另一方面,只有在发展、创新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坚持,否则墨守成规,搞教条主义,势必脱离时代、脱离实践、脱离人民,最终为人民抛弃。在这两方面的任务中,坚持虽然是前提,但发展、创新更为重要。先生的研究重点、指向和主要的任务则旨在发展与创新。

进入新世纪,黄先生虽已耄耋之年,但依然壮心不已,怀着捍卫、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毅然决然领衔主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坚持、发展与创新》国家重点课题。2011年,先生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带病主持完成了这一国家重点课题,出版了由国内学术界48位著名教授(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科学哲学等诸学科)共同完成的四部五卷共计247万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出版和发行的座谈上,本人发言时曾说:当我收到黄先生送我的皇皇巨著后深深地为先生献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所感动。对一位年近九旬的哲学家来讲,要主持和完成上述国家重点课题,需要有一种献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崇高精神,有一种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没有崇高精神和顽强意志的人,没有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感的人,是不会在耄耋之年去申报和主持这样重大的研究课题的。哲学是哲学家的学识、品格、意志、精神的对象性存在和显现。黄先生主持的四部五卷的《创新研究》成果是先生一生的哲学总结,不仅表达了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总看法,而且也充分体现了黄先生献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黄先生献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崇高精神是《创新研究》成果的首要价值所在,值得每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学习。本人又说:在我的老师辈的哲学家中一生献身于哲学的大家甚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有的还建立了融合中西哲学、富有个性的自家哲学体系,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学术成就和献身哲学的精神,为我所钦佩和学习。黄先生的显著特点则是:一生执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生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黄先生最可贵的精神。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我坦率地承认,我对先生献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更有一种格外的钦佩之情。2006年,在北大哲学系为庆贺先生八十五华诞而召开的小型学术讨论会上,时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教授说了一句至今犹在耳边的话:“黄枬森先生是中国哲学界的一面旗帜。”杨会长的这一评价得到与会者的赞同,实至名归。

黄先生一生执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生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决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盲目迷信,而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的科学认识,基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黄先生在回顾自己一生学术经历时曾多次说到,还在高中时就阅读过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大学时期,醉心于西方哲学,师从郑昕教授当研究生,研究康德哲学。新中国成立后才转向致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到:“西方哲学家为哲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但人类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科学形态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我愿意为宣传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我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我和哲学》手稿,20121227日,未完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黄先生的终身事业,即使在受到错误打击、身处逆境时也矢志不渝。改革开放后,在哲学体系改革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观点遭到质疑、否定。先生则始终坚持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哲学史上终于出现的唯一的科学的哲学,但是它有缺点有问题,应该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哲学。”他一直致力于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成为“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的哲学体系”。他认为这不是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集体的、几代人的事业,他坚信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一定能实现这任务。他继续为完成这任务而奔走呼号[7]!这就有了后来由他领衔主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坚持、发展与创新》国家重点课题。

如何坚持、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黄先生提出了经长期思考的“一总五分”体系:“一总”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五分”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人学、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黄先生对这一体系的称谓、内容和结构均做了全面的、系统的阐述,对学界不同的意见有所回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家之言,自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坚持、发展与创新的途径上,黄先生提出了三个方面:“从时代的研究中去寻找”、“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去寻找”和“从外国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去寻找”,整个课题也是依此安排展开的。尽管笔者及学界同仁对“一总五分”体系的持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课题的撰稿者均为某一方面有成就的研究者,因而课题成果所容纳的不同学术观点和丰富的思想资料对推进哲学的发展、创新均有启发和裨益。该成果的出版和隆重的发布是近30年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一次响亮的集体发声,意义重大。

黄先生说:“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但我始终反对为求新而求新的本末倒置的做法。无论是在我年轻的时候,还是到了老年,我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辩证唯物主义。”他决不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不在乎别人对他是“左”或是右的评论。“我所坚持的,不过是学术的良心,我所追求的,不过是科学的精神。”[8]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随着政治气候的变化,有的共产党员学者(其中有的已是数十年的老党员了),虽然还挂着共产党员之名,但在学术思想上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手了。黄先生在《文集》自序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体性和个体性等三个问题的关系做了精辟的分析,其中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他最后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给了我科学的思想、智慧,而且给了我科学的理想,使我活得更加清楚、明白。我庆幸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一生的事业。”[9]

我很赞同黄先生的、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主流观点: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哲学由此具有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是人类认识史、科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人类认识社会、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使社会科学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获得解放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同一切科学一样,从对象到体系、从内容到方法均会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发展,而完善,而变革,且永无止境。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具有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否认或轻视哲学的社会性、民族性是完全错误的。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到了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不仅要与中国现实的实际相结合,而且还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包括哲学)实际相结合,吸取中国的历史文化(包括哲学)的优成果,吸取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使自己具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一句话,使自己中国化。但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发展规律具有同一性;人类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又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的改造客观世界规律具有同一性;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又在改造主观世界中改造客观世界的改造主观规律具有同一性。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使之真正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的活的灵魂、时代精神的精华。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的科学性与社会性、民族性是统一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作为科学来建设,在强调其科学精神时丝毫不会影响其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唯物论是高度的和严密的科学性、同彻底的和不妥协的革命性密切地结合着的、一种最正确的和最革命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是一种科学(一种哲理的科学)。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精髓。理论建设是党的基础建设、根本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重视哲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赢得胜利的思想法宝。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反对主观主义思想斗争中,善于从哲学上、从主客观关系上思考和总结实践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转化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并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发扬我党学哲学、用哲学的优良传统,中央政治局两次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在两次学习会上,()同志结合我国的实际,十分简明扼要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同志的这两次讲话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曾一度“波涛汹涌”否认辩证唯物主义思潮的一种回应,“目的是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只有五十多名党员,经过百年的艰苦奋斗,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今天已发展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领导着14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一没有钱,二没有权,三没有枪,靠什么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内外敌人,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历多灾多难,付出了巨大牺牲,前仆后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如邓小平所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语言概括”[10]

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在中国的伟大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生活、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的过程中,同具有五千余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无论从内容到方法上,还是从体系到精神实质上,都随之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处于自我革命之中。但无论怎样发展、创新、革命,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它贯彻于整个体系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只会随时代、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发展。

黄枬森先生是党的同龄人,在庆祝党诞辰一百周年时纪念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是很有意义的。黄先生一生致力于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成为“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的哲学体系”的精神,就是一生献身于真理的精神,献身于科学的精神。这种科学精神是每一个哲学工作应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1]拙文是为199510月在南京大学召开的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50周年而召开的学术讨会撰写的,曾刊于《理论前沿》1996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6年第10期;收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编《当代哲学前沿问题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出版;收入胡福明任编委会主任委员编的学术讨论论文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刊《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8期,收入论文集《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反思与创新》,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3]刊《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9期,收入论文集《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反思与创新》,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

[4]黄枬森:《钱学森与辩证唯物主义》,为祝贺钱学森90华诞而作,《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一。《黄枬森文集》第9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

[5]黄枬森:《哲学不能脱离科学——纪念钱学森院士诞辰100周年》(2011731日),《黄枬森文集》第9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4页。

[6]黄枬森:《怎样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的新形态》,《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黄枬森文集》第4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7页。

[7]黄枬森:《哲学的科学化》(论文集)的《学术自序》(2008年),《黄枬森文集》第9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0页。

[8]黄枬森:《我的哲学思想及其由来》(2001年),《黄枬森文集》第9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5226页。

[9]黄枬森:《〈黄枬森文集〉自序》(2011年),《黄枬森文集》第1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Ⅰ-Ⅲ页。

[10]邓小平:《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1980229日),《邓小平文选》第2笔,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8页。邓小平所言,不仅准确领会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而且在文本上也有根据。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最初文本的第三部分有将“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列主义的态度,即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对立的两个小标题。“马列主义的态度”,亦即文中反复论说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见解放社编的《整风文献》(订正本),中原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5759页)

【原载于王东、韩庆祥、徐春主编:《当代中国哲学创新——黄枬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附】黄枬森教授生平

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黄枬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124日晚2035分在北京西苑医院逝世,享年92岁。

黄枬森先生于19211129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3年转入哲学系学习。期间一度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复校后,1947年重回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48年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从1950年起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1981-198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2011年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

黄枬森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年在蜀光中学读书时,他就通过阅读艾思奇《大众哲学》等途径,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了北大地下党组织的爱国民主运动,组织进步学生,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划时代革命意义,并由此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4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北京大学地下党组织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较早地接触了苏联哲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自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他的信仰,也成为他终生研究和教学的内容。尽管在“反右”斗争和“文革”中,曾经受到过不公正对待,但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思考从未中断过。改革开放后,黄枬森先生迎来了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取得累累硕果。他常常满怀深情地说:“我的学术研究、学术生命,是从改革开放真正开始的!”从西南联大起,黄枬森先生从事哲学学习和研究工作达70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60多年。他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是当代学术思想界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面旗帜。

黄枬森先生继承了北京大学李大钊、冯定等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学研究等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黄枬森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早年所受的德国古典哲学等方面的学术训练为他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与同仁一起创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并长期担任会长。他先后主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八卷本、一卷本,特别是八卷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重要奖项。

黄枬森先生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以及与此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取得丰硕的思想理论成果。上世纪6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唯物辩证法体系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又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等论著,发表了大量文章,有力地推进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创新和发展。2001年起,他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来进行探索。2011年,黄枬森先生主编的四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丛书出版,是这一领域探索的最新成就。

黄枬森先生还与同仁一起在中国创立了人学研究这门新的哲学分支学科,创建了中国人学学会。他先后主编了《人学词典》、《人学原理》。由他任编委会主任出版的《人学理论与历史》,包括《人学原理卷》、《西方人学观念史卷》、《中国人学思想史卷》三卷,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就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等问题,发表了大量具有独到见解的研究论文。

作为哲学教育家,黄枬森先生60年如一日,献身于哲学教育事业,把全部爱心献给学生。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十分注重探索教育规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200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与教学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01年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模范,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荣誉“蔡元培奖”。

黄枬森先生1981-1996年连任第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曾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等职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领导同志高度评价其道德文章和学术成就。1999年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受中央接见,并代表获奖者发言。2001年,作为哲学界的代表,在北戴河受到接见。2004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资深专家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大会,受领导接见。2011623日,中央领导在北大亲切接见黄枬森先生,高度评价其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起的带头作用。

黄枬森先生爱国爱民,宽厚仁慈,治学严谨,取精用弘,赢得广大师生和同仁的衷心爱戴,在学术界有崇高威望。黄枬森先生信仰笃定,历久弥坚,一生执着于学术事业,直到晚年仍笔耕不辍,90高龄时,还主动请缨创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力争在有生之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做出更多贡献。病重期间,他仍在撰写文章,修订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的《黄枬森文集》(八卷本)。黄枬森先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逝世是北京大学的巨大损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重大损失。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黄枬森先生之气象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黄枬森先生永垂不朽!


附:黄枬森教授生平和著述一览表

《〈哲学笔记〉注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哲学笔记〉与辩证法》,著作,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群众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问题中的哲学》,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哲学的足迹》,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主编,北京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列宁传》,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人学词典》,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哲学概念辨析辞典》,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人学的足迹》,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黄枬森自选集》,著作,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人学原理》,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黄枬森自选集》,著作,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

《哲学的科学之路》,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人学理论与历史》(3卷本),编委会主任,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哲学的科学化》,著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4卷本),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黄枬森文集》(10卷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起陆续出版



相关新闻

  • 212020.05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黄枬森哲学思想研究

    黄枬森自谦地认为,他并没有构建自己的什么哲学思想体系,也根本不想提出他自己的什么哲学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科学,它和任何其他科学一样,是集体的....

  • 292011.11
  • 022015.11

    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纪念哲学家冯契诞辰100周年

    冯契(1915—1995)是我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通中西、兼收百家,建构了“智慧”说,为学术理论界增....

  • 132023.09

    “守正创新——当代哲学家黄枬森先生生平纪念展”开展

    9月10日上午,“守正创新——当代哲学家黄枬森先生生平纪念展”开展仪式在北大校史馆举行。出席开展仪式的领导嘉宾有黄枬森先生的亲属黄丹女士、张恒有先生、黄萱女士,北大党委书记郝平,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韩庆祥,北大副校长、教务长王博等。仪式由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主持。仪式现场北大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黄枬森先生是当代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和人学学科的开创者,为马克思主义...

  • 132023.04

    “当代哲学创新暨纪念黄枬森先生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今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黄枬森先生(1921—2013)逝世十周年。为深切缅怀黄枬森先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理论创新方面的重要业绩与思想风范,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人学学会、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等单位,于2023年4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办...

  • 012021.12

    纪念父亲黄枬森百年诞辰

    2021年11月29日是父亲黄枬森的百年诞辰。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怀念父亲。父亲作为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和人学学科的开创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开拓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又恰逢父亲诞辰百年,早在3月份,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及父亲的学生们就成立了一个筹备组,广泛征集稿件,准备...

  • 072013.02

    学界追思黄枬森先生:一份未竟的手稿 一个大写的人

    2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百年讲堂。 黄枬森先生生前同事、亲友、学生,聚集一堂,追忆这位刚刚去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的学问人生,缅怀他的业绩风范。 为哲学而生 1月24日晚上,黄枬森92年的生命历程画上句号。黄枬森的小女儿黄萱介绍,黄先生是去年12月28日住进医院的,这次住院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赶写一篇总结自己学术生涯的文章《我和哲学》。因劳累发病,没想到,4页手稿成了他的绝笔。 他是...

  • 072013.02

    校友黄枬森教授因病逝世

    1月24日晚,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哲学系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黄枬森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 242009.06
  • 172022.01

    三篇关于建立青年团的“学习笔记” ——纪念刘冰诞辰 100 周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件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