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纪念父亲黄枬森百年诞辰

2021-12-01 | 来源 黄丹美篇2021-11-29 |

今天,20211129日是父亲黄枬森的百年诞辰。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怀念父亲。

父亲作为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和人学学科的开创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开拓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又恰逢父亲诞辰百年,早在3月份,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及父亲的学生们就成立了一个筹备组,广泛征集稿件,准备先编辑一本黄枬森哲学思想研究文集,在父亲的百年诞辰前出版;然后再开一个学术研讨会。

记得20年前,2001年六七月份,在父亲80岁生日之前,父亲的学生就张罗着要给父亲庆生,父亲不喜欢别人为他祝寿,对他的学生王东说,“这么多人都凑到一起不容易,是不是重点讨论一个更有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是哲学创新问题,21世纪的哲学创新问题,当然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所以20011129日他的八十华诞纪念会成了首届“21世纪哲学创新论坛”,同时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21世纪哲学创新暨黄枬森教授80华诞纪念文集》。在会上,父亲就哲学创新的问题做了主旨发言。

此后,父亲在八十岁高龄,又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带领着50来人的学术团队潜心研究,终于在2011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父亲黄枬森领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为构建真实完整严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部二百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是由父亲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坚持、发展与创新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这个课题于2002年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立项,后又得到北京市社科联出版基金资助。在该书出版座谈会上,父亲谈道,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不应该完全抛弃原有体系而另立门户,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保留其科学基础,修正其不科学之处,补充其缺失,使之更加真实、更加严密。要从时代的变化发展中,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中,从西方哲学、东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研究和创新中去取得新的借鉴、启迪、观点、方法,借以构建更加科学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创新研究》由四部五册组成。其中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上下册)由父亲主编,第二部《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由王东主编,第三部《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由曾国屏主编,第四部《中西哲学的当代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由赵敦华、孙熙国主编。

父亲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必须落实到一个新的哲学体系的构建上,构建要以明确的对象、适当的组成部分、真实的内容和严密的结构四项要求来分析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是非得失,舍弃其失误或过时之处,保留其科学成分,并结合时代精神的发展,包括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新发展、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和哲学研究的新成就,构建一个符合上述四项要求的新的哲学体系。这部书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一个整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五个部门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人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论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另外,在此期间,父亲还进行了大量的人学方面的研究,主持编辑了《人学理论与历史》三卷本,主编了《人学原理》。同时还发表了大量的哲学论文。

20111129日是父亲的90岁生日,遵循上述先例,北大哲学系召开了《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研讨会》,以及《黄枬森文集》16卷首发仪式(现已出版9卷),以此纪念父亲的寿诞,符合了父亲的初衷。父亲在研讨会上发言说: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哲学社会科学不强,中国难以成为文化强国。高校的哲学教师应将哲学的学科建设作为我国哲学自强的突破口。

那天同时举行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父亲以九十岁高龄出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在父亲生命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为新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操劳。他要用最后的心血,将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建设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哲学奠基。

201211月底,父亲离世前两个月,带病坚持参加北京大学党委组织的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研讨会,他认真做了准备,在会上作了45分钟的长篇发言,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他热情期待习近平这一代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开创改革开放新阶段、新天地。

20121227日,父亲住院的前一天仍在伏案写作,题目为《我与哲学》。他工工整整写下4页手稿,由于感到过度疲劳,而不得不搁笔,其时一量血压,已降至高压70,低压40……这就是父亲的最后拼搏,最后冲刺,可谓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父亲未完成的遗稿《我与哲学》,是从回忆往事开始着笔的,父亲应该是想写一篇学术自传:“我出生于一个秀才家庭,从小父亲便把我送到私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表面上没有哲学这门学问,但实际上其中充满了对普遍的终极知识的追寻和严密的系统的思考,而这就是哲学或哲学的因素。小学毕业后我又在父亲的私塾中学习了一年半,平时阅读儒家典籍和史书,周末写一篇几百字的论说文或史论,题目多选自阅读书籍,如《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刘邦项羽成败论》等等,这无疑培养了我乐于理论思考的兴趣。在大学期间,我醉心于西方哲学,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西方哲学和外语(英、德、法语)。读研究生时,师从郑昕教授研究康德哲学。抗日胜利后,特别是西南联大三校复员后,国内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我在学生运动中阅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包括经典作家的哲学著作,日益信服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真理性和重要指导意义。”

在文中父亲还写道:“我认为我之所以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工作者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我个人志趣互相选择的结果。”

因为新冠疫情的缘故,计划中的“纪念黄枬森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延期,但由王东、韩庆祥、徐春主编的《当代哲学创新——黄枬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为七个篇章:第一篇,当代中国哲学泰斗;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拓;第三篇,哲学理论体系创新论;第四篇,首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观;第五篇,人学的开创;第六篇,“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的师德典范;第七篇,平凡人生,伟大信仰。

另外,近期以来各个相关公众号、官方微信也推出了专栏《黄枬森先生诞辰100周年》及系列文章,仅选其中几篇以供参考:

经典与当代公众号:许全兴:学习黄枬森先生献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梁树发:关于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科学性的思考;

中国人学学会官方微信:徐春:黄枬森先生人学研究的理论贡献;安启念:深切缅怀黄枬森先生;袁吉富:黄枬森与改革开放时代的辩证唯物主义研究;

中华美学学会公众号:王东:《当代哲学创新——黄枬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序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方微信:李少军:永远的丰碑——纪念黄枬森先生诞辰100周年;

北京大学公众号:王东、徐春:献身哲学创新的一代学术大师——纪念黄枬森先生诞辰100周年;

MEGA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公众号:黄枬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

父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情怀永远留存在我们心里。正如王东教授为纪念文集一书所作《序言》中对父亲黄枬森的评价:他是一面镜子,由此映照出改革开放40余年、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10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和哲学足迹;他是一面旗帜,引导着当代中国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方向;他是一个标杆,有助于我们老中青三代人,找到学习的榜样、人格境界的典范、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想目标……


——黄丹、黄萱写于黄枬森诞辰100周年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