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维院士:让灾难深重的祖国富强起来

2022-03-29 | 张蕾 | 来源 光明网2022-03-22 |

“救国已成为那个时代青少年的共同愿望,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在我心中逐渐形成,希望到国外深造,求得更高深的学问,日后报效祖国的愿望日益加深。”

——摘自张维《留德八年的酸甜苦辣(1938.71945.9)》

1999326日,摄于北京清华大学 摄影师:侯艺兵

从少年时代起,张维就耳闻目睹了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对中国的侵略,然而,腐败的国民政府对外不能抵御外侮,对内不能强国富民。面对“国破民穷”的悲惨局面,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从小便立志“科学救国”,想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为灾难深重的祖国富强起来出一份力。

生产实践是工程科学之母

发生在初中阶段的一件事,对张维初步形成爱国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三·一八惨案”前,帝国主义列强的欺侮激起了师生们的极大愤慨。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张维和同学们向天安门进发,参加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一路上,他们挥舞着小旗,高喊“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口号。“亲自参加到这样雄壮庄严、富有战斗气氛的群众队伍中,听到愤怒斥责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的正义声音,我们受到了极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印记。”几十年后,张维如此回忆。

194410月,张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 工学博士学位。为了掌握祖国工程建设所需的先进技术,他想办法与为我国小丰满水电站建造大型水轮机的瑞士埃舍尔-维斯机械厂联系,获准在该厂担任研究工程师。19465月,得知可以回国后,张维取得厂方同意,中止了合同,不等银行存款解冻,就带着仅有的一点儿积蓄,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帮助下,携家人从法国马赛港搭船,踏上了归国之路。

回国一年后,张维受聘于清华大学。194812月,清华大学先于北平解放,张维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解解放后的新思想、新事物。在清华大礼堂听报告的人群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在认真地记笔记,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开创新中国工程教育的事业中。1951年到1991年,张维先后承担了繁重的行政、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还有多项社会兼职,经常超负荷忙碌,但他总是愉快地服从国家的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张维与好友钱学森在中国科协会议期间合影

1949年春夏之交,张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同班同学刘仁多次来访畅谈。谈到知识分子的最后归宿,刘仁认为应该参加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后,在建设时期也还要经受住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日子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平静,所以,解放后知识分子参加共产党、增强党的力量,是完全应该的。”于是,学习共产党员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工作,成为张维那之后工作的重要动力。

1949101日,张维作为校工会代表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国庆游行。当队伍经过天安门时,他跟着大家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看到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光明的前途,他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共产党。

1955年,张维在北洋大学读预科时的老校长刘仙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65岁——这给张维的思想带来不小震动。回国以来,他亲身感受到新旧中国在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上的鲜明对比,而周围的共产党员为新中国努力工作的形象、诚恳待人的作风,更使他感佩不已。经过认真考虑,张维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虽然在中国学术界和清华大学拥有很高的地位,但张维却从不以权威自居,而是将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始终遵循入党时的誓言。在他仙逝后,家人遵照遗言,没有立墓碑,而是将他的骨灰撒在圆明园的湖底——显然,他的思想和风范将永远在人们心中竖起一座丰碑。


院士小传

张维(19132001),固体力学家、教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校长。在壳体理论和应用领域取得首创性、系统性成果,全身心致力于发展我国工程教育和科技事业,为提高清华大学办学水平和声誉、创建深圳大学、筹建和发展我国的工程力学专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制定历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做出巨大贡献。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等。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关新闻

  • 162021.06

    陈厚群:祖国富强是我追梦人生的夙愿

    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原主任陈厚群(1950年进入清华土木系学习,1952年赴苏联留学)已退休多年,仍担任着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和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三峡枢纽工程的质检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咨询工作。

  • 292020.12

    陈厚群:祖国富强是我追梦人生的夙愿

    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陈厚群已退休多年,仍担任着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和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三峡枢纽工程的质检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咨询工作。青山在,人未老,不曾停歇的陈厚群当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岁月增,志愈坚,“只要祖国需要,甘愿到任何地方”——这是陈厚群发出的铮铮誓言。陈厚群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一切献给...

  • 062008.03
  • 192017.10

    胡鞍钢:从“富起来”到“强起来”

    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五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展望新的五年,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还将继续....

  • 182009.06
  • 112017.07

    陆建勋院士:弄潮逐浪七十载 唯愿祖国海疆平

    陆建勋(1929年9月11日— ),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无线通信工程专家,中国舰船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

  • 152009.06
  • 062021.04

    唯愿科学在祖国开花、结果——清明追思科技先贤沈善炯院士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被问及为何冲破重重阻挠也要回到祖国时,白发苍苍的沈善炯院士吟唱起了这首家喻户晓的抗日歌曲。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相关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沈善炯生前留下的这段珍贵影像。3月26日,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沈善炯院士在上海逝世,...

  • 042024.01

    唐军旺:海归院士奔赴祖国双碳大考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302023.01

    陈清泉院士:香港的科技工作者要身在香港、心怀祖国、放眼世界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是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耄耋之年仍奋斗科研和育人一线。大湾区之声在新年伊始特别策划《湾区·腾飞之光》,邀请陈清泉畅谈国家科技强国建设和香港创科发展。“虽然我86岁了,但是很有奔头”2017年6月,陈清泉牵头,与香港其他2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