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香港回归那一年,他当选为香港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07-04 |

陈清泉(1937.1-),电机电力驱动和电动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71日,香港主权回归祖国。恰好这一年,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成为香港第一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者。作为一名归国的华侨,他的求学、研学和治学之路,一直与祖国割舍不开。

陈清泉在香港大学办公室

归国:海外游子重回祖国怀抱

1937114日,陈清泉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马吉朗市的一个华侨家庭,祖籍福建省漳州市。

1939年,幼时的陈清泉

陈清泉的父亲陈盛昌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6岁时便将陈清泉送入马吉朗市荷华小学读书。除了学校使用的主要语言荷兰语外,课余时间父亲还为他请来了英语教师,再加上家中日常使用的闽南语和印尼话,陈清泉的童年便是在这样一种多国文化的交织中茁壮成长的。

当时,印度尼西亚爆发了为反抗日本和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时局动荡,许多华侨人心惶惶。年幼的陈清泉目睹了这一状况,他深刻体会到强大祖国的重要性。自此,他萌生了要回国求学的想法。

1953年,年仅16岁的陈清泉带着对祖国的向往,回到了祖国怀抱。他考入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机电系,师从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著名矿山机电专家汤德全教授。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助教,主讲电机学,期间还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在职读研究生。

在清华校园留影(右二为陈清泉)

他在被借调至煤炭工业部期间,参与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煤矿电工手册》,为煤炭部动力处组织自动化工作组设计、试制低频发电机,并担任教调干班的老师。

1971年,陈清泉调到上海先锋电机厂。6年时间,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做到设计组的组长,除完成煤炭工业部的项目,把低频发电机组系列产品研制成功之外,他还研制了中国早期的直线电机。

他与上海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合作,先后成功研制中国首批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直线电机,包括用于发射鱼雷的直线电机加速器、自动绘图仪用的步进直线电机等。

陈清泉在上海先锋电机厂测试直线电机(左二为陈清泉)

港漂:找到爱国和亲情折中点

正在陈清泉一心投入祖国建设中时,远在千里的父母思子心切,年事已高的他们多次催促陈清泉回到印度尼西亚继承父业。一面是如火如荼的科研事业,一面是割舍不了的亲情,有着自己理想追求的陈清泉反复斟酌后,选择了一个爱国和亲情折中的位置——香港。

1976年,陈清泉移居香港。当时内地学历并不被港英政府认可,在同学的推荐下,陈清泉才得以进入香港电灯公司工作。虽然,学识过人的他很快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公司的工程师,但他还是意识到,想要更好地在香港学术界立足,必须要拿到当地认可的学历证书。

之后,陈清泉一边考试应聘理工学院当讲师,一边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1982年,陈清泉博士毕业,开始在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教书。

陈清泉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前排居中)

在香港大学任教后不久,陈清泉就将电动汽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早在孩童时期,由于父亲从事汽车生意的缘故,陈清泉很早就接触到各种汽车。他看到排气管排出的烟气时,就曾经萌生过“如果汽车不用汽油做燃料也能在大街上行驶该有多好啊”的想法。

1958年他在北京矿业学院教书时,也曾经做过电动机车的研究,不过那时研究的机车是在矿上轨道上行走的,而现在要研究的电动汽车是在公路上开的。

确定了研究方向后,陈清泉通过大量调研,大胆提出用感应电机和永磁电机替换之前电动汽车广泛使用的直流电机做为动力驱动。

他带领团队先后研制了9辆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和电动单车,同时为推动电动车发展进行了多项国际交流。1990年在香港大学建校八十周年时,陈清泉设计的最新电动车汽车HKU2001,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全球的瞩目。

这辆HKU2001电动车,有可靠的电力电子控制系统,采用高能量电池和智能化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爬坡能力十八度,最高一次充电可以行驶一百六十公里(在当时是先进的指标)。

陈清泉研制的电动汽车U2001

陈清泉提出的电动汽车研究核心和总体指导思想,将汽车技术、电机技术、电力驱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并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杰出成就奖。作为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和轮值主席,他被誉为“电动车三贤士”之一。

1998年陈清泉荣获世界电动汽车协会最高奖(右二为陈清泉)

他还为中国电动汽车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他说“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要紧密结合智能电网建设,结合远程智能信息控制,智慧型城市建设,按照大城市、城市间、小城镇“点-线-有序推进

他最近的研究是四网(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人文网)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资流、价值流)融合,他发现了能源、信息和人的行为的互动规律。他提出了将人文世界、信息世界、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产生智能。他于202012月牵头发布四网四流融合产业发展白皮书,将能源革命、汽车革命、信息革命联动,以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搭桥:推动内地学术靠拢国外

陈清泉还积极打破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区域壁垒。他认为,在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方面,香港和内地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为促进电动汽车的研究,他多次派学生去清华大学学习,并邀请国家级电机专家、原上海大学自动化系主任、全国人大代表江建中教授来香港大学共同研究开发了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新型永磁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为了进一步推动内地与香港的联系,陈清泉一直在不断奔走,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即使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这几年,他还是坚持通过线上视频等方式,推动国内科技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鼓励国内青年学者为我国科技发展而勤奋钻研,陈清泉在合肥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设立了陈清泉教授奖学金。

在与这些高校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陈清泉及时将国际前沿的科技信息带到内地,推动这些高校的学术水平向国际最高水平迈进。香港回归后,陈清泉还积极与一汽集团、长安汽车(集团)等很多企业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20176月,由陈清泉牵头,与香港其他2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问题。

“我没有想到,习近平主席这么快就作出了重要批示,勉励香港科技工作者融入国家建设,并责成中央有关部门予以落实国家科研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等问题。”陈清泉十分感慨,掣肘两地科研交流的壁垒终被破除,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陈清泉认为:“香港回归已经使得‘一国两制’这棵大树深深扎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大树还会进一步长大,结出更加甜美的果实。”如今,年过八旬的他,仍然分秒必争,活跃在工程科技一线,不断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出谋划策。



相关新闻

  • 032009.12

    7位校友荣膺2009年新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48人当选为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 082023.01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4日20时4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葛修润1934年7月12 日出生于上海南汇。1952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进入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并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1959年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为我国...

  • 232023.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松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共5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防科工局探月...

  • 252023.10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韩大匡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韩大匡,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韩大匡,1932年11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油藏工程的综合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及油藏数值模...

  • 262019.11

    他的名字与光源大科学装置紧密相连|专访中国工程院新院士赵振堂

    21年后的今天,这位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依然在为上海光源的运行开放、性能不断改进以及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奔忙着

  • 182021.11

    清华大学5位教师2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姜培学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此外,还有2位校友获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国庆(1988届本...

  • 222016.09

    发明中国自己的电机冷却技术——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

    “我要做成一两件外国没有的,或者外国人做不到的事。”这是电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从清华大学毕业一年后,郑重立下的志愿。

  • 182008.07
  • 062021.07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初心不改,志在江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诗用来形容中国工程院院士、澜沧江公司原总工程师马洪琪再贴切不过。马老不服老,退而不休,壮志依旧。“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用5到10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再攻克几个技术难题,再建两座世界级大坝。”马老心不老,初心如磐,乐于传承。身为“40后”的他,最喜欢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在一起,将毕生所学和盘托出,勉励大家“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就是马洪琪的个人名片,正如他...

  • 292018.10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科艺皆投入,常怀赤子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在《科学与艺术——2018年韩中青年书法大赏与知名院士学者书艺展(首尔)》上的发言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