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追忆吾师曾攀教授

2022-10-07 | 赵瑞海(1999级本、2003级硕,机械) | 来源 公号“海眼观世界”2022-09-09 |

很早就想认真写篇文章,表达对恩师曾攀教授的怀念。中国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说这辈子也遇到过很多好老师,但真正能让我视之“如师如父”的,唯有曾攀老师。

引子 我和老师二三事

曾老师是清华机械系的知名教授,我在2003年跟随曾老师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才四十岁,却早已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时还担任了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和机械系系主任职务。

非常惭愧的是,2005年我本计划继续追随老师读博,流程都走的差不多时我却又反悔了。当我惴惴不安地跟老师讲我想直接工作的时候,老师并未因为浪费一个当年的博士生指标而不悦,只是询问了一下原因,便鼓励我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一晃两年过去了,08年初有一次去看望老师,我不经意间提到有离开北京回重庆工作的想法(因夫人是重庆人),但一时还没想到合适的去处。本是一句闲谈,没想到老师却放在了心上。他向我推荐了和课题组有合作关系的一家央企,这家公司不仅非常重视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人才,同时董事长又是本系系友,我听后也觉得非常符合我当时的职业规划。

老师看我有意尝试,便说:等有合适的机会,我带你去重庆拜访一下公司的董事长,你再决定。我本也没放在心上,老师是大牌教授,他何时才会有“合适”的机会,没有人知道。没想到不几日老师便跟我讲,下周你随我去一趟重庆吧。

那是我第一次到重庆,老师帮我做了大力的推荐,我也得以有机会跟(主要是听)董事长聊了个把小时。这是改变了我人生轨迹的一次出行,因不久我即离京赴渝工作了。

可能对于老师来说,这是一件小事,但对于一个已经毕业两年的硕士生,特别是一个当年放了老师“鸽子”的学生,仍能得到如此厚爱,此中感激终生不忘。

一 没有老板,只有老师

在大学,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是非常普遍的,以至于大家都不觉得这一称号本身带有什么不好的寓意了。但在我们课题组从来没有老板,只有老师。因为同学们实在无法将曾老师和“老板”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曾老师是潜心学术的。在机械系都知道,即便是做系主任那几年,每天也只有固定的时间能联系的到老师,大部分时间他的手机都是关机状态,因为他要潜心研究理论问题。即便如此,老师仍会觉得无法专注,故他从年轻时就养成习惯,每天九点回家后仍要工作至少三四个小时。作为天分一般、又早早脱离了专业的学生,我无法评价导师的学术水平,但他对学术的专注、勤奋,绝对可堪为所有学生的榜样。

曾老师是悉心育人的。老师会认真地为每位研究生挑选课题、制定计划,并在主要节点单独检查和指导我们的研究,绝不会让一个学生掉队。课题组每周的学术会议基本上是由大家轮流讲课题的最新进展,常常一开就是三四个小时。我常常诧异,老师有这么多研究生,他是如何做到对每个课题都了如执掌的。不管这周是谁讲,也不论问题是不是刚刚才发现提出的,他总会花很长时间进行点评分析乃至于现场解决疑难。

曾老师是勤于教学的。曾老师不仅是我们的学术导师,也可堪课程教学的大师。老师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多门课程,其《有限元原理》课不仅享誉清华,很多北航、北科大等周边高校的研究生都要溜进来旁听,将教室挤爆。你听了他的课,就会觉得原来高等数学、理论力学啥的也挺简单的!能把一门晦涩难懂的理论课上到这个程度,除了曾老师,怕也没有别人了。后来曾老师更把这门课搬到了线上,据说更是从中国一直火到了美国。

正是因为此,曾老师作为一名老师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尊重。清华每年要由全校学生投票评选“良师益友”,曾老师每年都是毫无悬念高票当选;后来,他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和首届“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对这些荣誉,老师从不看重,他经常说,他只是热爱研究,热爱讲台。

二 如师如父,大爱无疆

老师是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但对于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来说,他的意义早已不是授业之师可以涵盖的。有些话不知该如何描述,就说几个我亲历的故事吧。

故事1:老师的一位博士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时有一份对创新点有质疑,当时他几乎要崩溃了。但老师却坚定的说,我认为你的研究没有问题,我们一起来争取!那段时间,老师放下了所有科研和行政工作,每天泡在实验室和学生一起查资料、做剖析、写申诉,最终复评顺利过关。那一天,是我少有的看到儒雅的导师激动,他激动不是为自己,却是为他的学生。

故事2:老师另一位博士选择了一个课题组当时新探索的方向,这多少有点冒险,尤其对于一个女生来说更为不易。大概进行到第三年的时候她实在没有信心再继续了,一度提出放弃博士学位。但是老师却坚定的说,我认为这个课题没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亲自参与下,师妹的课题不仅顺利完成还提前毕业了。

故事3:不仅是对课题组的研究生,对于其他求助于他的同学,老师也从来都一视同仁。就在我读书的那两年,就有其他课题组两位同学,由于研究方向跟我们有交叉,在课题关键阶段经常跑来缠着曾老师给指教,以至于后面进组的同学很久都以为他们也是本组的。后来他们都顺利毕业事业有成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忘记曾老师当年的指导。

除了这些关键时刻,在平时老师的涵养也是让人敬服的。课题组的研究生很多,每个人情况都不同。有天资过人一点就通的,有执着学术刻苦勤奋的,也有确实不擅于理论研究的。但不论对哪个学生,也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老师从来都能推己及人,予以信任和鼓励。或许,像我这般不精于学术的学生,会更加感念老师毫无偏私的教导。

老师负大才而不骄、盛大名而不躁,我们从未见过他对学生发火,甚至连比较严肃的批评都极其罕见。我在课题组的几年里,大家都很愿意待在实验室,因为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老师和同学之间真心的关怀。也可见老师对我职业生涯的帮助并非心血来潮,他是真正把每一位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

必须要说的是,为了尽到他认为该尽的责任,老师不得不牺牲掉很多本可用于做科研的时间,这对于一位正处于上升期的教授真的并不容易。

三 追求卓越,清华风骨

除了老师对我们无私的爱护,他的治学之风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

曾老师准确诠释了什么是严谨求实。最好的例证就是著书,国内不少大学教材被戏谑为只需要会复制黏贴就可以编撰,但老师著书却是字字皆心血。编著教材,手写的书稿就有厚厚一大摞,拉提纲、整素材、理文字均是亲力亲为,我们这些研究生最多就是帮着敲些公式、写几个算例。翻译教材,虽然有大家协助做初译,但老师仍是逐章逐句审定、修改,最后拿到的文稿很多地方都已经看不到初稿的痕迹。因此,曾老师的教材获奖甚多,并被业内公认质量上乘,这并不是偶然的。

曾老师准确诠释了什么是锐意创新。我不懂学术,但单就老师上课就能看出一个追求卓越者的风骨。早年老师的有限元课程坚持不用PPT,都是边讲述边写板书,非常有利于我们理解。但我们多少也会以为,这个时代的老师就是这种教学习惯吧。但曾老师却是最早在清华学堂在线及edX上开设有限元分析及应用慕课课程的教授之一,他的课程在网上也评价甚高。可见,他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掌握能力甚至远超我们这些年青一代。曾老师说,看到有手段能让更多同学听到我的课,多花些时间去准备也值得了。

曾老师准确诠释了什么是严己宽人。老师是清华的大牌教授,但他从不“耍大牌”,他对他人宽容、爱护,对自己却自律甚严,尤其从不为自己的事情给学校、给他人添麻烦。我最后一次见到老师是2018年,因为招聘没有面试的地方而去找老师借了个会议室。那天和老师聊了很久,他仍像往常一样跟我讲他最新的研究方向,聊同学们的成长近况。我却未曾发现,老师已经重病在身,才做过大手术,本不该如此长时间谈话的。后来我才知道,老师在医院都是睡的走廊,他不愿意麻烦学校,从未开口请谁帮过忙。

曾老师的务实、精进和律己,均可为我们毕生学习的榜样。

尾声 再说一声老师您好

在跟随老师读书前,我是个非常自负又急躁的人,但老师的人格涵养、治学精神深深地改变了我。

尽管知道无法做到老师那么卓越,我还是会不断提醒自己:要写报告,自己写,不要假手于人;要做项目,动脑想,不要因循守旧;要带队伍,用心爱,不要厚此薄彼;要出成绩,看长远,不要急于求成。

这些年从北京到重庆,又从重庆到成都,虽然无甚成就,唯可以自豪的是大家都认为你还算个正派的人。

其实,我知道,这一切距离恩师的修为都还差的很远。可惜天妒英才,让这样一位好老师在56岁的年龄就因病离世,我们再也无法聆听他的教诲,追随他的步伐了。我们这些学生为老师共同筹设了曾攀奖学金,也仅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恩师深深的怀念。

曾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三年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似乎仍在眼前。在这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好想再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好!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尊敬的“师父”曾攀老师。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