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水利工程专家、西南联大校友杨新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杨新民,1924年生,江苏无锡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工学院。曾作为翻译官参加远征军。西南联大结束后转入清华继续就读。毕业后在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工作,曾任总工程师、副院长。
杨新民
联大求学
1924年6月,杨新民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普通家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上海沦陷,刚刚初中毕业的杨新民便随家人逃难到重庆。高中毕业后,杨新民报考了西南联大,被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录取,但因身体欠佳未能到校上学,于1942年才到校就读。自此,18岁的杨新民辞别家人,前往昆明开始历时四年的求学生涯。
杨新民高中毕业照
在联大,杨新民受到了全新的学习风气的感染。杨新民说,自己大一时曾因打球耽误学习,导致微积分考试没有及格。但教微积分的理学院算学系主任赵访熊教授在课堂上并没有点名批评他,而是意味深长地说:“有的学生还想念电机系,微积分不及格怎么学电机系?微积分不及格,到二年级微分方程、高等微积分还怎么念?”
“有些教授,不点名批评,只告诉你道理。微积分对电机系很重要,一般的系你60分就及格了,如果要念电机系或者物理系,就得70分才算及格,不到70分的话将来什么都不好念。老师就把这道理告诉我,也不批评我,所以我就赶紧念,考试成绩都能过去了。好多老师教课都特别有意思,也不批评你,也不责备你,就开导你,告诉你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学习。”杨新民说。
正是这样的引导和循循善诱,让杨新民不仅获得学业上的指引,也使他形成了以后对待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
西南联大的学生社团活动一直丰富多彩。在联大,杨新民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在漫画社团,他参加创作有关时事的漫画、编办壁报;在歌咏队,他与同学一起唱针砭时弊的《茶馆小调》《古怪歌》;在铁马体育会,他和同学一起锻炼身体、组织活动。在这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下,杨新民收获了良师益友,拥有了极为充实的大学生活。条件越是艰苦,他的内心越加坚强乐观,学习也越发刻苦努力。
投笔从军
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妄图打通从中国到越南的陆上交通线。12月2日,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威胁贵阳,昆明、重庆均受震动。
在危急存亡之际,西南联大学生踊跃报名从军。1944年底,杨新民跟随同学一起报名投军。在译员训练班接受培训后,杨新民被征调到抗日前线担任翻译官,负责翻译战术、军用文件和资料,并翻译从美国运来的一些新式武器的操作方法。抗战胜利后,他回校复学。
从军后返校后的杨新民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在新校舍东北角竖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纪念碑背面为“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录”,上面镌刻着834名联大从军同学的名字。2015年,杨新民回访西南联大旧址,他细细端详从军学生题名碑,在上面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段忘却不了的历史,承载了抗日战争时期骨肉分离的亲情,解放战争前期的艰难国情,也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回忆联大岁月,杨新民校友深情地说。
杨新民在从军学生题名碑前
投身国家建设
杨新民校友说:“告别了无法割舍的西南联大,迎来了重生的水木清华。”西南联大结束后,杨新民随清华大学复员北返并转入清华土木系就读。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工作,主持、参与了北京十三陵水库、沙场水库、金海湖水库、京密引水渠等水利工程,为水利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还参加了北京什刹海游泳场的设计,由他设计的儿童蘑菇喷水池,由于充满童真童趣,给许多孩子带来无限的欢乐,成了一代人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由杨新民设计的北京什刹海蘑菇喷水池
改革开放后,杨新民又积极参与筹建水利设计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系统的管理体系,为北京城市水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积极参加中国援建突尼斯的水利项目,成绩斐然,受到突尼斯总统的接见和肯定。
杨新民在西南联大原教室
回忆抗战时期的昆明岁月,杨新民校友最难忘的是西南联大校歌,他充满感情地颂赞了联大校歌的爱国强音。
杨新民口述道:“我非常欣赏联大校歌,它用‘满江红’的调,这让人会有很多联想。因为那时候外(敌入)侵,要保家卫国。日本人侵略中国,我们必须自强、必须坚强、必须奋起,来把日本鬼子打走。教育要始终不断、继续下去。”
他爱校歌,也用一生诠释和践行了这首校歌。他年少离家,前往西南联大求学,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乐观向上、刻苦学习。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从军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他始终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勇毅前行,书写了西南联大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篇章。
【杨新民校友口述采访手记】
2015年11月12日、2021年6月15日,在昆明、在北京,杨新民校友两次接受了我们的口述采访。
在昆明,他的女儿杨晓东陪同他回到西南联大旧址参观,以遂这位91岁的西南联大老校友重访母校旧址的心愿。为此,他们一家特意把宾馆订在联大旧址附近。这样,每天都能来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
回访旧址的那天,当他在联大原教室里见到悬挂着的校歌,不禁动情地唱起来,满眼泛着泪光。行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暨国立昆明师范学院革命烈士纪念碑”,一见到碑上“钟泉周”三个字,便激动地说:“钟泉周大哥是我们铁马体育会的老大哥。……当时只觉得他特别热情,特别亲切,没想到他是一位党员!更没想到他后来成了烈士!”他注视着碑上27位烈士的名字,带着全家深深三鞠躬。
让杨老最激动的,还是在“从军学生题名录”中找到了自己和既是同学又是战友的傅书逷、刘金铎、余煜华三位好友的名字。他说,那时他还在就读三年级,虽不在征兵之列,也同样和四年级学生一起弃笔从戎,奔赴战场,直到抗战胜利。
在北京,一见到西南联大博物馆的年轻人,杨老就像见到许久未见的亲人一般,亲切地询问博物馆和大家的近况。
接受口述采访时,杨新民校友愉快地回忆起在联大求学的日子。提起联大求学之苦、生活之难、从军之险,他却总能从乐观、幽默的角度讲出来。谈到有意思的事情,自己先开怀大笑起来。他那爽朗的笑声、飞扬的神采,让人久久难忘。
谈起联大的教授,杨新民校友眼里流露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在他眼中,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为人处世的领路人。
杨新民校友的口述极为流利,可见西南联大的往事早已深深地印刻在心中。他说,联大精神就是“刚毅坚卓”。他的一生亦如他所坚信的联大精神一样,乐观、奋进、勇毅、坚强。
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杨新民校友以及和他一样的广大联大校友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行各业所作的贡献,他们的爱国精神将永远启示与激励来者。
杨新民校友,我们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