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青年闻一多的一封家书(下)

2019-08-20 | 马金祥 |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01月08日 |

1899年11月24日,闻一多诞生在湖北省浠水县望天湖畔闻家新屋。他的族名“家骅”,念新式学堂时学名“闻多”,读清华高等科时改名为“闻一多”。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里有自办的私塾名曰“绵葛轩”。他的始祖文良辅,与文天祥同宗同族,文天祥兵败后遭牵连被捕,押解到浠水,为了逃避追捕,把“文”姓改为“闻”。他的父亲闻廷政,是清末秀才,在乡间私塾从事教育工作。其弟闻家驷曾回忆说,“我们家庭比较早地接受了新时代潮流的影响,在辛亥革命前夕就能阅读到《东方杂志》和《新民丛报》之类的书刊”。童年的闻一多,与其他的同龄孩子不大一样,他不爱追逐打闹,爱埋头苦读,几乎嗜书成性。

1912年,才14岁的闻一多考入了清华学校。清华的学制是8年,其中中等科4年、高等科4年。学习8年后,全部资送美国留学。正常情况下,闻一多在清华应该是8年,但他在进入清华第二年因为英文跟不上留了一级,后来毕业前因为闹学潮又留了一级,前后一共是10年。在中等科学习阶段,闻一多的视野还比较狭小,被动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到高等科时期,他不再被动,常常以学校主人翁的姿态和时代青年的面貌,敢于大胆地说话做事了。他常常提笔发表评论、针砭时弊,组织社团活动,争取民主权利;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声援高校教师斗争的罢考行动。

青年闻一多观察问题的视角是站在知识分子角度的,客观、理性多于激情,其思考大多是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自然流露。从闻一多青年时代所写的文章和他发表的演讲中,能很强烈地感觉到,青年闻一多是一个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并且不偏激。在青年闻一多的思想里,一个学生,在课业之外,还要有其对社会的责任,这才是闻一多思想的底色。

闻一多的一生,其主要的贡献应该说是他的诗歌和学术研究。他与徐志摩、饶梦侃等人大力倡导格律诗,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早期新诗领域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对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都有所涉猎,也都有不菲的成就。他的这两部分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即早年在清华读书和中年在西南联大教书。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独裁,黑暗腐败,忍无可忍,最终拍案而起,发表演说和杂文猛烈抨击时弊,谴责黑暗,积极投入反对专制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发动内战,他立即发出反对内战的强烈呼声,依然站在了和平民主运动的最前列。在斗争中他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决走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最后血洒昆明湖之滨,英勇地倒在了为实现新中国而奋斗的道路上。闻一多有着一颗炙热的爱国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可以说,如果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闻一多是有代表性的。他的代表性体现在他的复杂性上。他曾经和他所处的时代发生过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他和他的时代共同造成的。他本来是一个对政治生活没有兴趣的人,但最终却为政治所缠绕,以致在很多人的眼中,他已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而是一个战士。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闻一多,真正的闻一多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难以和他所处的时代完全达成同一的人。虽然他20世纪上半叶就已辞世,但从初生到他最终的结局中,人们仍不难看出,一个生活在当时的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全部人生。他拍案而起,反独裁、反内战、争民主,一身正气,惨遭特务杀害,壮烈殉难。

闻一多去世的时候还不足48岁。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备受广大人民和学者称赞。梁实秋说,“闻一多短短的一生,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抵是平静安定的,他过的是诗人与学者的生活,但是对日抗战的爆发对于他是一个转折点,他到了昆明之后似乎是变了一个人,于诗人学者之外又成了当时一般时髦人士所谓的‘斗士’。”巴金先生说,“民族的良心,青年的挚友,一多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光辉的榜样。”

1948年7月15日,病重的朱自清坚持参加了闻一多死难两周年纪念会,他用低沉的语调报告了《闻一多全集》编辑和出版情况,“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是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郭沫若称赞道,“他眼光犀利,立说新颖而翔实,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闻一多先生的大才未尽,实在是一件千古的恨事。”

青年是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动力之源。近现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指引着一代代中国青年走上追寻强国之梦的道路,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为之流血牺牲。闻一多和像闻一多一样的仁人志士们,他们为中国历史的进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将自己的荣辱与民族存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的民主、繁荣奋斗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索,至今仍有巨大的时代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关新闻

  • 172023.11

    跟随闻一多和穆旦去西南联大

    “很多同学犹豫不决,恰好学校当局请了两位名人来讲演,一位是省主席张治中先生,他是反对迁移的;另一位是陈诚将军。他给同学们痛快淋漓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同时征引了郭沫若周恩来陈独秀等对于青年责任的意见。而他的结论是:学校应当迁移”

  • 062021.12

    107岁马识途再出新书!学巴金说真话书写《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年逾百岁的革命家、文学家马识途,在中国当代文学圈是公认的传奇人物。近一两年,他先是拿出《夜谭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推出根据80多年前在西南联大上课聆听的唐兰、陈梦家等名师课堂笔记写成的《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四川人民出版社),成为文坛佳话。马老(马万梅供图)2021年,又一本马老的书即将与大家见面——人物回忆录《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即将由人民出版社推出。早在2016年,...

  • 122018.01

    横看成岭侧成峰——与西南联大有关的几部小说剪影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许多大学都有着流亡的经历。至今能够搜集整理出来的史料甚微,仍需有识者继续努力。在文学领域,诗歌、散文、小说均不乏对战时大学岁月的吟....

  • 112019.09

    赵捷民:回忆西南联大

    1938年至1940年,我曾在西南联大历史系读书。1940年我从联大毕业后,又在昆明教书,一直与西南联大师生有着联系和接触,西南联大的往事深深地印在我....

  • 272023.12

    暮年梁启超

    2023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梁启超是大变革时代的启蒙者,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他的家风学风深深影响子女,成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俊彦”的家族传奇。他只活到56岁,人们在怀念时不免感叹,“正写到最佳状态、写到兴头上的梁启超的突然弃世,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大损失。”梁启超的最后三年,遗憾颇多,他曾打算把全部主张堂堂正正著出一两部书来,却终究没有实现。若不是“国忧家难,重重叠叠...

  • 122013.04
  • 022011.08
  • 202019.08

    青年闻一多的一封家书(上)

    闻一多的这封家书,写于五四运动后不久。1919年5月17日,他给父母写信,信中表明了他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并描述了当时清华学生游行示威和罢课的情形。此时....

  • 112021.10

    闻一多致梁实秋便笺浅释

    稍具现代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闻一多(1899—1946)与梁实秋(1903—1987)在清华学堂学生时代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以此为起点,二人的事迹、行迹多有重合和交集,并保持了长期的友谊。梁实秋先生之女梁文蔷所著《春华秋实——梁实秋幼女忆往昔》“家中新发现的闻一多海外遗痕”一节,刊出闻一多先生致梁实秋手书便笺一页,为此前所未见。现将便笺稍加释读,请方家教正。

  • 202019.08

    王康与闻一多

    今年是闻一多诞辰120周年,本文记叙了王康与闻一多交往过程和为其立传的始末,以资纪念。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