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森(1960)
作者曾于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撰写《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园规划沿革(1911—1981)》一文。该文发表在《新建筑》杂志1984年第四期。1995年指导魏篙川同志撰写硕士论文《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园规划与建设研究》。200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庆,特撰《杂议清华园》短文,对解放前清华园建设有关史料拾遗补阙,以志纪念。
近春园并非毁于兵火,主要是为了重修圆明园而被清政府拆光的。
过去见之于某些文献资料、石刻碑文,认为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园内的荒岛(今称近春园)是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时殃及战火,近春园内所有房屋化为灰烬,从而“沦为荒岛”的①。此论值得商榷。
近春园的前身熙春园,始建于康熙年间,乾隆三十二年建成御园②,乾隆四十七年,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更名为万春园)、熙春园与春熙院并称五园③。嘉庆七年春熙院赐予庄敬固伦公主④,道光二年熙春园赐予惇亲王绵恺⑤。道光年间熙春园又划分为两部分,东部仍称为熙春园(咸丰年间更名为清华园),西部命名为近春园。近春园极盛时规模不详,今档案称园内地亩二顷六十亩五分⑥。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八月二十二日至八月二十四日连续三日劫掠圆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静明园(今玉泉山),同时联军焚烧圆明园与海淀村,九月初五、初六联军再次焚掠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今香山)⑦。
同治拟重修圆明园时,对遗址进行了勘查,虽然中间经过了13年风雨摧残,藏舟坞、长春园之海岳开襟、万春园大宫门、正觉寺等建筑物皆保存尚好。⑧
同治十二年八月以颐养两太后为辞,命内务府修治圆明园。时值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库空虚,重修圆明园殿宇三千余间,款料俱缺,其补救办法之一就是拆移藏舟坞、三山及近春园以充建材之需。据中国历史档案馆编审清代档案史料《圆明园》一书记载:“同治十二年十一月经内务府奏准为各处供梁需用木植,拆卸圆明园藏舟坞四座,近春园空闲园寓二百余间及三山坍塌殿宇木植”。⑨ 史料统计,拆用近春园旧木料檐柱341根,金柱299根,檐椽3631根,各类筒瓦73000件,各类板瓦120800件,各类条石总计132丈。以上建材分别用于“天地一家春”“清夏堂”“圆明园大宫门”“勤政殿”等重要殿宇的修复工程之中⑩。又据史料记载,近春园历经修缮总计建房260余间。依据上述拆移檐柱341根计,每间檐柱两根,则拆房170余间,考虑到拆移过程木植朽坏剔除,则其拆房数必远非170余间。根据上述文献史料及
实际拆移材料史实,可以推断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之役后至同治十二年的13年间,近春园基本保存完好,因此可以说明,近春园并非毁于兵火,主要是为了重修圆明园而被清政府拆光的。
请参阅本刊第二辑(1993)黄延复《清华园史新证》之三 (编者注)
①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P.22:“自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近春园亦全坏。”P.28:“园内建筑,受英法联军(民国纪元前五十二年,清咸丰十年)火圆明园之波及,焚毁一空。”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圆明园》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P.1660
③同②P.1665
④同②P.2
⑤同②P.2,P.486,P.674,P.991
⑥同②P.1666
⑦同②P.574
⑧《刘敦桢文集》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1
《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P.298
⑨同②P.1677
⑩同②P.357—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