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唐国安和清华学校的创立

2009-05-27 |

唐绍明(1952)

唐国安先生(18581027—1913822),字国禄,号介臣。1英文名按介臣粤语发音为KaiSen,故有开生”“开森”“介生”“介民等误称,2实际上是指介臣。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湾鸡山村(今属珠海市唐家镇)人。清末民初社会活动家、外交家、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肄业于耶鲁大学法律系。曾任上海约翰书院教席,上海《南方报》编辑、主笔,寰球中国学生会会董、《寰球中国学生报》主笔。后入清政府外务部为司员、候补主事、主事。两度出任国际禁烟会议中国代表团代表。参与庚款留美事业的筹划。历任外务部、学部属游美学务处会办(总办周自齐),清华学堂副监督、监督,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的主要兴办人之一,也是清华学校创立人之一。

19世纪70年代初,唐国安在家乡读私塾。他的族叔唐廷枢,开平煤矿、招商局的创办人,幼年与同县南屏人容闳同就读于香港玛礼逊书院(原设于澳门)。后容闳倡办赴美留学事业,多不被时人所理解,唐廷枢大力支持之,举荐同族子侄多人前往,唐国安亦在内(有谓唐国安是唐廷枢之子不确)。3唐国安以第36名排序与梁敦彦、詹天佑、容揆、唐绍仪、梁如浩、刘玉麟、梁丕旭(即梁诚)等120人入选为清政府公派留美幼童生,于1873年第二批赴美学习。120人中属广东籍者84人,占总人数的70%;属香山籍者40人,占广东籍总人数的47%?4唐国安初入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Hartford)新不列颠中学,6年后毕业,入耶鲁大学法律系,后因清政府中止留学政策,于1881年中途退学,提前回国。

唐国安回国后,曾到开平煤矿、京奉铁路等处工作。后到上海当教席,在梵王渡约翰书院任主讲,与另一留美生颜惠庆共事,从此两人建立了密切关系。两人均以中、英文见长,常活跃于沪上各社团组织。有一西人基督教青年会团体,组织过一次主题为废除外人在华治外法权的英语辩论会,设正反两方,各有两名辩论员。颜惠庆和唐国安应请,选择担任正方辩论员,主张外人在华治外法权应予废除;另两位西人担任反方辩论员,主张外人在华治外法权应予保留。评判员由一位英国律师担任。颜惠庆、唐国安代表的正方与对方进行激烈争辩,最后被判获胜。5

1905年,唐国安和颜惠庆一道为上海《南方报》(South China Journal)创编英文版,作为国人对外的喉舌。两人轮流为该版撰写针对时弊的社评,日发一篇。不久颜惠庆离去,唐国安独自负责,直到190711月报纸停办。他写社评,敢于直言正论,不畏权势,曾抨击租界工部局所置设施不利当地中国居民,所订规章有悖法理,和工部局抗衡,险些被逐出租界。但他坚不退让,表现出对同胞的一片热忱。6颜惠庆曾对《南方报》英文版作过如下评价:用英文自办日报的先驱,树立利用舆论、对外保障国家权益的楷模。7

1907年入京,初任外务部司员兼京奉铁道事。1908年秋,美国太平洋舰队访华。时值中美双方关于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谈判进行之际,清政府隆重接待之,派军机大臣、贝勒毓朗和外务部尚书梁敦彦前往厦门劳问。唐国安作为一名译员随同前往。在厦门期间,他听到当地菲律宾华侨代表对入菲境备受刁难的申诉,如入境需做眼睛检查,通不过者被逐回,致使路费付诸东流;又如,华侨回国探亲,规定期限甚短,致使许多人逾期,签证被吊销。唐国安随即带领华侨代表向毓朗禀告;次日,又陪毓朗去鼓浪屿向美领事进行交涉?11月回京,见美政府公文已到,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华侨深表感谢。8

19092月,唐国安奉命出席由中美两国发起、在上海召开的、有13国代表参加的首届万国禁烟会议”(International Opium Conference),任中国政府代表团专员(正代表)。两江总督端方为代表团团长,另有外务部左丞参上行走刘玉麟等四人为专员。会议期间计开过14次会。唐国安凭借其丰富的学识、经验和娴熟的英语,在会上回答英国代表的提问,评驳荷兰代表的提案,阐述医学在禁烟中的功能,还代表中国代表团向大会递交四个提案。在最后一天会上用英语发表长篇禁烟演说,表达中国政府要铲除鸦片祸害的决心,反映我们中国人民有一种深切而普遍的愿望,希望她(指中国)能列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取得自己的位置。9这篇演说被舆论界评为一篇有说服力的演讲(申报语),一份杰出的、逻辑性很强的报告(字林西报语);有人誉为深得亚里斯多德演说术三味10清华1911届学生、资深外交家刘师舜50年后回忆说:当年学校在工字厅举行英文演讲比赛,他就用这篇唐故校长的演说登台参赛并得了奖。11

义和团起义被镇压后,英、法、德、俄、日、美、意等14国向中国索取巨额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得白银32百多万两(合美元24百多万元),占赔款总数的8%。时值世界金价上涨,银价下跌,14个索赔国因本国货币多行金本位制,于是又在执行中横生枝节,要求将赔款由缴纳白银改按黄金计,使得中国每年至少陡增负担白银200万两以上。1904年,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奉命向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进行交涉,要求美国率先放弃黄金计赔,维持白银计价,以影响其他索赔国改变初衷。海约翰表示无意改变原议,以免开罪列强,但可考虑将美方所得赔款中超出实际赔偿多余部分退还中国。实则八国联军到处劫掠,单美军占领天津盐务局,就抢走全部白银无数,后仅追回37万余两;其他各国抢去的银两更多,未见有一国退还。12这笔巨额劫款并没有从赔款总数中减除,更何况赔款本身就是一场掠夺,一场披上条约(不平等条约)外衣的掠夺!取之本无义,何来其多余?当时就有人评说,美国退还多余之赔款,就此事来说可算正直,但说不上加惠(给中国好处),清政府后来隆重接待美舰队来访,又派唐绍仪专使赴美致谢,实属过分(汪康年语)。13 1907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纳传教士斯密士(Arthur H. Smith)、大学校长詹姆士(Edmund J. James)关于造就亲美人才,控制中国发展的建议,以获取其经济和政治的利益,经国会讨论通过,决定将多余部分庚子赔款近一千二百万美元(实数为11961131.12 美元) 退还中国, 用于遣派学生赴美游学。据后任清华校长曹云祥1926年回顾:与美方举行谈判者为驻美公使梁诚,上级领导为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和学部尚书张之洞。具体筹划者为外务部唐绍仪、周自齐、颜惠庆等;唐国安入外务部后也参与了此事的筹划。外务部梁敦彦和学部辜鸿铭则给予了支持。141908年底中美达成协议,商定从1909年起,每年用庚子赔款退款遣派100名学生赴美学习,第五年起减为每年不少于50名,依此循进,至1940年退款用完为止,期限32年。此时梁敦彦任外务尚书,代表中国政府在协议上签了字。

根据这一协议,由外务部和学部共同组建游美学务处,全面负责游学事务。(据1911年入学、后为民国实业钜子的胡光?说,他亲眼见过组建游美学务处报告的原件,初称留美,后用纸糊上,改为游美。从遣派角度看,游学似合本义;若从学生角度看,则留学似合本义。)游美学务处以外部为主导,由两部共同选派负责人。任命留美生、外务部左丞参周自齐兼任总办,加委学部丞参上行走衔;任命留日生、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兼任会办,协助总办;另一会办即由唐国安兼任,时为外务部候补主事。范、唐二人均以中西学问,均属精通,堪以派充该处会办为据,由两部奏请宣统皇帝批准。皇帝朱批:知道了,钦此。同时经奏准任命驻美使馆参赞容揆为驻美学生监督。据游美学务处《任事人员名衔薪水数目清单》显示:周自齐、范源濂每月只在学务处支半薪,分别为250两和200两,唐国安则支全薪400两? 15 事实上周自齐在外务部还有许多工作,如19108月随军机大臣、贝勒载洵赴日本、美国考察海军,于是以公务过忙、无法分身为由,推荐颜惠庆接替自己为游美学务处代理总办。从颜惠庆自述看,总办工作要求每星期用两天时间去清华园上班。当时交通不便,出西直门就骑毛驴抄近道,三小时的路程一小时可到。16又,胡光?在回忆录中,称唐国安的职务为坐办,是常川驻校办公坐办可能即由坐堂办公而来)。于此可见,唐国安担负了游美学务处的日常领导工作。胡光?还认为周、范、唐三公搭配得非常恰当17

游美学务处成立后,头一件事是考选学生,径送赴美,后来就称这样选派出国的学生为直接留美生19098月在北京史家胡同开考,周、范、唐为主考官。考试内容分国文、英文两部,前者由学部出题、判卷,后者由美国驻华使馆出题、判卷。报名630人,从中录取唐悦良、梅贻琦、金邦正、秉志、张准等47名,由唐国安亲自护送出国。10月,他们从上海乘船远渡太平洋,再坐火车横跨北美洲,行期20余日,到达目的地士皮令飞鲁”(Springfield,今译春田)。这时各校皆已开学多日,而学生虽说均按第一格(高等科)录取,实则程度不一,难以统一入学。唐国安和容揆对学生一一甄别,程度高者就近进入孖沙照实省”(Massachusetts,今译马萨诸塞州)各大学就读,程度稍差者利用这段时间补习功课,准备升学。他们还亲往各校考察学生安置情况,直见所有教授、管理诸法,均甚相合,诸生皆安心向学,这才放心。18 第一批护送成功,为以后护送开辟了门路。第二年3月,两部正式向宣统皇帝奏请任命范源濂、唐国安为游美学务处会办时,已将唐国安官衔由外务部候补主事升为主事19

19107月第二次在学部考选学生,录取赵元任、张彭春、钱崇澍、竺可桢、胡适、庄俊等70,8月出国。19116月第三次在清华园考选,从上年备取生中甄别录取姜立夫(时名姜蒋佐)、陈长蘅、梅光迪、陆懋德、虞振镛、章元善等63名,7月出国;同时,遵梁敦彦命,从19113月清华学堂录取的第二格(中等科)学生中甄别录取幼年生12名,作为特选游美生,于19148月保送出国读中学。这是游美学务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径送赴美的直接留美生。第三、四次考选时清华学堂已经成立,并且招有新生,但是当年选送缺额正多,于是照老办法继续派直接留美生。20 这四批学生,又因他们在录取后还需经过品学甄别,又名甄别生,按冯友兰说法,统可称之为清华史前期学生。由于考选程序严格,所取学生皆聪颖,基础较好,赴美后学有所成,回国后服务于学术界、教育界、实业界、法政界,多为专业硕彦,社会栋梁。游美学务处还用部分庚款退款津贴部分自费留美生499,其他官费生73人,21他们也多取得学业上的成就。尤可称道者,这几类学生当中,曹云祥、梅贻琦后来掌管清华,蒋梦麟、胡适、马寅初掌管北大,竺可桢掌管浙大,何廉、方显廷执教南开,邹秉文掌管东南大学,胡敦复掌管大同大学,袁同礼掌管北京图书馆等,又陆续聘请了大批有成就的留学生回国任教。他们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推动留学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游美学务处积极筹办肄业馆,为学生赴美前在国内做好学习准备。馆址选在北京西北郊之王府旧园——清华园。1909年冬招标兴工,对园内主要建筑工字厅进行修葺;又在其东侧修建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如清华学堂二院三院等;在东北隅建洋教习住宅。计划1910年底竣工(实于1911年初建成)。为使教学工作走上正规,也使那些毕业后未能出国的学生有个正式学历,经向皇帝奏准,将原定短期培训性质的肄业馆改办成一所正规的留美预备学校,取名清华学堂,实行高、中两科四四制,制定章程,聘请中外教习,招收新生。1911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3月,为学堂举行招生考试,地点设在学部,录取各省保送生184人,北京考生141(第二格即中等科生),加上上年留美备取生143人,共468人,成了清华学堂第一批学生。宣统三年四月初一(1911429)开学,宣告清华学堂正式成立。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兼任学堂监督,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兼任学堂副监督。

由于清华学堂是在清皇室的监管下成立的,举凡校址选定、负责人任命、学制设置等大事均须奏请皇帝批准,它实际上是一所皇家储才学校,22 曾用过清华帝国学堂的名称(见之学堂英文公章“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显然,清政府想通过它培养效忠清皇室的人才。陈岱孙说,它学术地位说不上,但社会上很有名气。美国政府则想把它办成一所美国学校,培养对美亲善人士。当时留学日本很是风行,留日生人数甚众,美国感到不安,想急起直追。惨痛的现实是:不堪忍受巨额赔款负担的中国老百姓,在皇权和列强的双重压迫下,正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清华毕竟是建立在中国土地上的学校,23 内忧外患频仍,世界潮流激荡,青年学子受此刺激,民族意识、民主意识大为昂进,对学校多有反思。在此后的年代里,称清华为赔款学校者有之,为国耻学校者有之,为中国战败纪念碑者有之(《清华年报》语),称清华为买办学校者亦有之(北大学生语)。学生们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不交学膳费、毕业送出国)读书学习,诚感国耻之赐(《清华年报》语),常怀惭愧之心(梁实秋语),抱定既享特别权利,当负特别义务之信念(《清华年报》语),爱国爱民观念油然而生(陈鹤琴语),决心立志成材,报答国恩(汤佩松语)。这一思想,见诸于早期清华学生的回忆录中,几乎是一种普遍的认识。24

1911年初,唐国安在积极筹办学堂成立的同时,还奉外务部命,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为出席第二届万国禁烟会议作准备。第二届万国禁烟会议原定19109月在荷兰海牙召开,后推至1911年底。唐国安1911年初在美国,可能与该禁烟会议有关。学堂开办不久,诸事繁多,周自齐又将于6月随军机大臣、贝勒载淙赴英参加英皇乔治五世加冕典礼,校务亟需唐国安回国接应。这可从1911320日外务部丞参(可能是施肇基,1910年为外务部右丞参,1911年升任左丞参)致驻美公使张荫棠(任期1909-1913)的电报中得到佐证:

海牙禁烟开会有期,拟派介臣会同办理。学堂开办伊始,子??(按:周自齐字)不日赴英,尤须接洽一切。可否转饬介臣,先由欧洲回国。25

唐国安随即奉命回国,抓紧学堂开办初期各项工作,选送了第三批游美学务处直接留美生。新学期很快过去?8月,新学年开学。周自齐、唐国安打算实行他们从国外考察带回的新计划,进行一番创业。26此时教务长胡敦复辞职,学堂改聘张伯苓为教务长。10月,武昌起义爆发。多数学生请假回家,学堂经费也因袁世凯将庚款退款拿去发了军饷而无着,学堂只好于11月停课,宣布关闭。同月,周自齐应袁世凯之召出任度支部(财政部)侍郎;12月,又和范源濂一起参加了南北议和北方代表唐绍仪的庞大代表团为成员,赴上海开会。唐国安则奉外务部命,按原定计划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会同国际知名医学专家伍连德博士,于12月赴荷兰海牙参加第二届万国禁烟会议。会上正式形成了世界禁毒公约。代表团团长原为驻英大使刘玉麟,后改为驻德公使梁诚。梁、唐、伍在会上通力合作,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被赞为殚精竭虑,为国谋利,奇劳懋著,不辱使命27

历史进到1912年,中国发生了巨变。1月,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清帝逊位。3月,袁世凯掌权,唐绍仪出任第一届内阁总理,组织内阁。清廷重臣纷纷摇身而为民国高官。清华学堂也受到很大影响。周自齐被袁世凯派往山东任山东省都督兼民政长,后出任数届内阁的交通、农商、财政等部的总长,成了交通系三首领之一。范源濂则出任内阁教育部次长,后被任命过六届教育部总长(两届未就)。颜惠庆也在外交部当上次长,后来当了总长,代理过总理。教务长张伯苓则早在武昌起义后即已自动辞职,回到天津南开。唐国安2月从海牙归来,学堂领导人只剩下了他一个。按私谊,唐国安和唐绍仪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又是同事,还是同宗同辈的叔伯兄弟,要想在唐绍仪内阁政府中谋个一官半职,不无可能。但他留在了清华,独自主持校务,28积极筹备复校。4月聘周诒春为教务长。51日清华学堂正式复学。他除因筹备复校有功外,还因出席海牙会议的成功受到上级器重,随即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监督。29

唐国安主持清华学堂工作后,立志整顿校务。第一件事,523日,呈请外交部将游美学务处撤销,获准。此前,招生、国内准备、遣派、留学监督等工作,沿袭学务处设立时的作法和《清华学堂章程》(191129日修订)规定:招生工作由游美学务处负责,国内准备由清华学堂负责,派往美国游学由游美学务处负责,留学监督由驻美学生监督处负责。又据《游美学务处暂行章程》(1909914)规定:游美预备学堂和驻美监督二机构统归游美学务处领导。随着学堂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分治的作法不利于学堂的发展。将游美学务处撤消后,游学工作全部职责统归学堂统一领导,从此改变了分治状况。范源濂曾回忆道:从前办学校,怕的是上司发生问题。30现在减少了上面的领导层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司问题的发生。又据《校史》(1931)称:唐、周二校长任内,外部至(注:原文如此,疑为之误)非事事过问,不过居于顾问地位而已,故当时校长权限极大。31这在学校创建时期尤显必要,也为学校日后独立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这样说,独立发展条件的逐步形成,正是由游美学务处撤消始。

第二件事,19121017日呈报外交部,将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获准。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他们着手总结年来办学经验,对原有章程进行了修订,主要之点如下:

改革学制。原本《清华学堂章程》(19112)四四制(高等科四年、中等科四年),19119月改行三五制(高等科三年、中等科五年),这顺应了外交部素来的主张,即招收年纪比较轻的学生,在国内授以美国式教育,赴美学习时便可驾轻就熟,故将教学重心下移。这也和当时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教育体制即高等学堂三年、中等学堂五年相一致。但实行中遭到学生反对,认为这样做是把清华程度改低了。1912年清华学堂复学,校领导考虑了各方面意见,重新将三五制改回四四制。进而加大高等科力度,充实教学内容,实行文(文法)实(理工)分班,并规定了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原定注重专业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这样把教学重心上移,从发展看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档次。

改革招生。辛亥革命爆发前,游美学务处有过四次径送赴美的招生(含甄别)(19098月?19107月?19116月两次)和一次清华学堂招生(19113)。那时招生办法有一缺点,即高、中分科不甚明确。四批径送赴美招生中,除第二批明确只招第一格(高等科)、第四批明确特选幼年生外,其余两批都是一、二格混合招,考生依程度而定高、中等。那么高、中等的界限在哪里呢?据陈鹤琴回忆:实际上是由招生年龄来制约的,规定年龄12—14报中等科,15—18报高等科,在各自年龄段内择优录取(第一格不限额,第二格限额)。32 这种学程(即分科程度)的不确定、不规范,自然会给办学带来许多困难。再有一个缺点是,每批招考,无论高等科或中等科,都分两路进行:一路在北京由学部招考在京的各省籍考生,二路委托各省提学使或教育司在当地对考生进行初试,录取后送北京复试。招考层次过多,同样存在不确定、不规范问题。此后则改为:一、只招中等科一年级新生;高等科按年级招收少量插班生,而且只限在北京(清华园)、上海、汉口、广州四地招考。二、各省招考,须按学校统一要求进行,录取后直送学校,无须再在北京进行复试。这些措施见于《北京清华学校近章》。它促使招生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大大有利于学校发展。

坚持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原本在《清华学堂章程》中,已规定本学堂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这一方针后经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做演讲,引《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加以阐述,归纳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了清华的校训。此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方针的落实,着力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规定举凡学生操行、留级退学、应考补考、级长和室长人选、违纪行为等,须报告校长,校长亲自处理。33唐国安还十分重视学生体育,以期造就学生健全的体魄,1912年成立体育部,这在国内学校也属首倡,开日后清华重视体育风气之先。34

唐国安力图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水平,提高学校档次。几年下来,中等科(高小程度入学)毕业可达到美国高中一二年级水平,高等科毕业可达到美国大学一二年级水平。清华学校实际上已办成相当于美国的初级大学(Junior College)。学生赴美后,可直接插入大学三四年级。如陈鹤琴1911年入清华高等科,1914年毕业,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该校第一个来自清华的学生,插入二年级;第三年,该校对清华有所了解了,来了第二个清华学生,就让插入三年级。35潘光旦1914年入清华中等科,1922年毕业,入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插入三年级,一学期下来,教务长对他说:对不起,你应该念四年级。36上大学的期限得到缩短,就为早日进入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创造了条件。以上这些措施,在1914年补充修订的《北京清华学校近章》中得到体现和完善。37

第三件事是解决经费困难问题。虽说学校有庚子赔款退款支撑,但草创时期问题很多,并非件件落实,唐国安不得不为经费问题付出极大精力。

一,理顺退款来源。退款来源原本有二:一是从各省所分担之庚子赔款中按比例上缴学部,再由学部交度支部(财政部),再转拨外务部(外交部),再转至清华。程序过多,其弊端可想而知。为解决这一问题,经校领导多方努力,终于从1911年起,改为各省将款直接缴到度支部,然后下拨,无须学部转手。当然,款到度支部后也并非事事顺遂,实际上常被挪用。二是从上海海关交付美国赔款中,按比例扣出一部分作为留学经费上缴度支部,再由度支部向学校拨付,再转驻美学生监督处。为减少周折,经交涉后从1911年正月起,改由上海海关直接承担清华驻美学生监督处经费(主要是留学生在美期间全部费用),具体作法是每年上海海关收到款项后,报告度支部,再按度支部指令拨付,余额退缴度支部,而不用全部上缴度支部,再由度支部拨付驻美监督处。38

二,解决经费拖欠。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挪走美国退还的赔款,接济兵饷,学校断炊,情况十分严重。唐国安四处奔走,向上级催款,向华俄、华比银行借款。民国元年(1912)822日向外交部上报称:

惟上年光复(注:指辛亥革命)以来,财政困难几有应接不暇之势,本堂[若]未到窘急地步,断不向该户(注:指财政部)催收。今秋季学期已届,而美国聘来之教习,支薪必须应期。全堂上课之学生膳费,不容少缓。重以游美之学费月余三万金,汇期已过,若再拖延,学生固不免有解散之虞,学堂亦将有停办之势。堂中洋教习十八员若按定合同索取薪金,不特应付为难,且与国体有损。国安焦烁万分,屡从借款着想,四出磋商,乃无一路应手,旁皇无措计,惟有吁恳我总、次长大力维持,咨明财政部将所欠本学堂之款二十余万两,迅予拨发,以济急需,实纫公谊。39

窘急之状,跃然纸上。

三,确立专款专用。为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经费被挪用问题,必须申明这笔美国退款和清华的关系,强调专款只能专用,不应列入国家经常收入中随意挪用。他在民国二年(1913)七月十四日给外交部的报告中写道:

美旗银行要求到期偿还美金三十八万五千元,为数颇钜华比、华俄两银行借款共计公砝平银七万三千两,卡利基借款美金二十万两并各利息,(必须偿还)。今夏派生赴美川资各费以及本堂暨游美学务经费,经此次派生后尚有游美学务之增加经费。以上种种,或为契约所关,或属事在必行,即应行之,退还之赔款六十余万美金全数到校,窃尚有不敷之虞也。”“查美邦所退之赔款原备充派游美经费之用,曾经前外务部与驻京美使商定有案,其与国家经常收入可以挪移用途者迥然不同。此款之不能绳以普通规则,自在 钧部洞察之中。国安为遵照成案,维持与国信用起见,特将美款与本校之关系详细缕陈,如何之处,伏释 钧部核办示遵,实为公便。40

经费问题经过多年努力,渠道逐步理顺,拖欠得到偿还,专款得以专用,危机总算渡过,为学校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保证。唐国安在这方面付出的辛劳,当时即得到肯定。《清华学校纪略》(1917)写道:时政府停解赔款,校费无所从出,校长唐君,奔走筹措,勉力支持,劳苦过甚,又逾年(1913)以心疾死,全校惜之,为立纪念碑于校内。41

第四,扩展校园。清华园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清皇家园林群,和近春园、畅春园、郎润园、蔚秀园、鸣鹤园、镜春园等多为道光皇帝给予各王子、公主的赐园,与圆明园毗邻。义和团起义被八国联军镇压后,清华园曾因园主五王子奕?之子载濂纵容义和团在园中设坛,而被内务府没收,后虽归还,但在拨给清华办学之前只是一座废园。清华园西侧毗连近春园,近据专家考证,是道光皇帝四弟绵忻的赐园,至同治年间,为重修圆明园而被拆毁。42又,近春园西侧为长春园旧址,分北、中、南三段:北段为从近春园进入长春园之复道,中段土名水磨村,南段土名黄木厂;这片地段正好是清华园内两条主河的上游流经地。唐国安为图学校长远发展计,抓住清帝逊位的时机,在1913年春,向政府申请将近春园并入校址,获准。后为解决园内水系畅流问题,再次请政府将黄木厂等地段划拨学校圈管,于是年冬获准,不幸此时他已去世。两次共扩充面积480亩,在原有450亩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加上前后陆续购进周边地合计200余亩,学校规模已近1200亩,统称清华园。如此维持将近20年,为清华学校发展成清华大学准备了条件。

第五件事,为清华学校选定继任人。唐国安正当准备一展鸿图之际,不幸于1913年春发现自己患有心病,即心脏病。发病三次,时好时坏,虽勉力支撑,但病情日益加剧。去世前回顾道:一年之间,精力耗于教务者半,耗于款务者亦半,心劳力绌,所幸得到得力助手周诒春副校长的支持和分担。唐国安有一个侄子叫唐孟伦,初任游美学务处英文副文案,后任清华学校庶务主任,也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在校内同级同辈众多人才中,周诒春早为唐国安所赏识。为免因病给工作带来影响,他毅然于民国二年(1913)821日向外务部递交自请免官的报告,提出因病辞职,荐贤自代全文如下:

为呈请事:窃国安以谫陋之才,荷蒙钧部委以本校校长之职。视事以来,时虞陨越。乃学风之嚣张,今非昔比;学款之支绌,罗掘俱穷。一年之间,精力耗于教务者半,耗于款务者亦半。入春以后,陡患心疾,比时旋轻旋重,方冀霍然,讵料渐入膏肓,势将不起。校长职务重要,未可一日虚席,谨恳 钧部免官,另委贤员担任。惟国安有不得已于言者:查有留美文科硕士周诒春,老成练达,学识兼优,自充任副校长以来,苦心孤诣,劳怨弗辞。国安虽病,该副校长兼理一切,颇能措置裕如。若以之升任校长,必能胜任愉快。以任免之权操自本 钧部,本不容他人置喙,而荐贤之忱,发于寸衷,实未敢安诸缄默。所有国安病势沉笃,敬谨辞职,并荐贤自代。各缘由理合具呈,伏乞监核施行。谨呈 外交部总、次长43

因病自请免官,正式推荐当时正护送学生赴美的周诒春副校长继任校长,表现了他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负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远大的眼光。这是他为清华做的最后一件事。可是未等报告批复,第二天下午,即因心脏病迸发,不幸与世长辞,享年54岁。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后事实证明,周诒春不负众望,继承了他的遗愿,使学校进入发展时期,建筑及学科各方面,均顺次发展”(1925—1926《清华历史》),后人常以唐、周校长指代清华早期工作。44

唐国安一生,以其中西博识,致力于教育、外交、新闻工作和社会活动,均极具开拓性,成绩卓著。晚年主持游美学务工作和清华学校工作,使得容闳倡导而后中断近30年的留美教育事业得以恢复,进而开创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留美教育事业的新局面。台湾学者林子勋赞评他的工作,无疑从事容闳教育计划之复活和延续45作为清末民初留美教育事业的承前启后人,他在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唐国安自幼接受西方教育,信奉基督教,毕生和洋务打交道,却不改对祖国的忠诚。他晚年虽为政府官员,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工作在民间,较能体察百姓的疾苦,较少官气。他是一位实干家,一贯忠于职守,忠于教育事业,勤奋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思想开明,待人诚恳,爱护学生,受到师生们的敬重。《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史稿》说他对学生品格十分注意,常与学生接触,认得的学生很多,称他开了管理学生行为的端绪46陈鹤琴在《我的半生》中写道:他是一个基督徒,待人非常恳挚,办事非常热心,视学生如子弟,看同事如朋友,可惜做了(校长)不久,就得病去世了,我们都觉得很悲痛,好像失掉了一个可爱的慈母。47台湾近代史学者苏云峰称他和另两位早期清华校长周诒春、曹云祥,都是热爱国家的鼓励体育、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主张与学生沟通,开放言路,所以颇受学生欢迎。48

唐国安去世后,学校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很多,外国朋友不少。美国代理公使、美国驻汕头领事、青年会代表、学校教职工代表均躬身临吊。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也派了代表前来致祭。49民国国史馆在他去世后不久撰写了《唐国安先生传略》,将他生平事迹宣付国史,赞誉他:

若先生者,乃真耶教之信徒,社会之义士,而中华民国之忠仆也!其赤诚为国大公无我之行,载之口碑,必能使四百兆同胞永矢勿忘吾中华民国有唐氏第一人!(旅华西人与诸唐氏多所交际,称先生为唐氏第一,唐绍仪君为唐氏第二,唐元湛君为唐氏第三)50

为缅怀他建校业绩,学校特铸造一块铜纪念牌,悬挂在工字厅入门东正壁上,凡进入工字厅的人都能看到它,纪念他。这是清华园内第一次为已故校长立纪念物。惜乎时光流逝,不知何时被摘,后人已无复瞻仰矣。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波涛一浪追逐一浪。为社会进步做过贡献的人,历史应该不会把他遗忘。

200012

*(本文撰写过程曾得到清华大学档案馆陈秉中、颜宁枫,国家图书馆梁爱民、王,全国政协文史办潘志军,珠海市政协唐榕达、梁振兴等同志的支持协助,并得到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史研究室黄延复、孙敦恒教授的指导,谨致衷心谢意!)

注释

[1] 唐有淦、唐仕进:《唐国安》,载《珠海人物传》(下册)第51页,珠海市政协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 椿:《清华教育政策的进步》,载《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以下简称《选编》)(一),第27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鹤琴:《我的半生》第49页,岳麓书社,1998年;

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第254—255页,台湾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

[3] 2 之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第20

[4] 3,第26

[5] 颜惠庆:《自传》,载台湾《传记文学》第18卷第4期第16

[6] 严 桢:《唐国安先生传略》,载台湾《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第15辑第279页,国史馆编印,1996

[7] 5,第17

[8] 毓 朗:《日记》,见《述德笔记》,载《晚清民初政坛百态》第24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9] 唐国安:《万国禁烟会上的演说》,载《清末民初的禁烟运动和万国禁烟会》第110页,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10] 6,第279

[11] 刘师舜:《五十年的一点小小回忆》,载《老清华的故事》第224页,江苏文艺出版社

[12] 王树槐:《庚子赔款》第271页,台

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1974

[13] 12,第289

[14] 曹云祥:《清华学校之过去现在及将来》,载《选编》(一)第36—37

[15] 《游美学务处任事人员名衔薪水数目清单》,载《选编》(一)第118

[16] 550

[17]胡光?:《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第76页,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总经销,19927

[18] 《外务部会奏第一次遣派学生到美入学情形》(1909),载《选编》(一)第131—132

[19] 《外务部递片奏折》,1910311日,载《选编》(一)第7—8

[20] 17,第77—81

[21] 12316

[22] 《禁烟会各国代表衔名》,见《字林西报》注释(3),963—64

[23] 陶葆楷:《旧清华杂忆》,载《世纪清华》第40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24] 《清华年报》(1925—1926)、《清华年刊》,1927年,载《选编》(一)第35页,第272

[25] 清华大学档案1—1—4

[26] 《清华略览》(1923),载《选编》(一)第27

[27] 6280

[28]《校史》,1931年,载《选编》(一)第45

[29],同6280

3[0] 范源濂:《清华创办之情形》,见《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史稿》第20页,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史编写组编著,中华书局,1981

[31] 2848

[32] 2之陈鹤琴:《我的半生》第48

[33] 《北京清华学校近章》,1914年,载《选编》(一)第166—168

[34]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史稿》,1981年,第40

[35] 3267—68

[36] 潘光旦:《谈留美生活》,载《中和位育》第9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7] 33,载《选编》(一)第159—168

[38] 清华大学档案1—1—2

[39] 38

[40] 38

[41] 转引自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第259

[42] 刘桂生:《清华园溯源》,载《清华校友通讯》复2期,1980年;

黄延复:《清华园史新证》,载清华《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二辑,1993年;

罗 森:《杂忆清华园》,载清华《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七辑,2001

[43] 清华大学档案1—1—4

[44] 2848

[45] 3259

[46] 3435

[47] 3249

[48] 苏云峰:《曹云祥:清华改制升大和教授治校的奠基人》,载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史人物论文集》第577页,1993

[49] 6278

[50] 6280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