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在《科学》杂志上读到一篇论文,这篇文章专门讨论“五次方程的不可解”问题,题目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出身的熊庆来被这篇论文吸引,越看越高兴,便问周围同事:“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无人回答。熊庆来再问:“这人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还是无人回答。过了一会儿,一位江苏籍的教师忽然想起他弟弟有个同学叫华罗庚,拿过杂志一看,果然是“华罗庚”三个字,便说:“这个华罗庚哪里是在什么大学教书!他只读过初中,听说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当时,年方20岁的华罗庚在一所中学当会计,仅初中学历。但这位数学青年的低学历,没有抵挡住熊教授的爱才之心,他当即决定聘请华罗庚前往清华大学算学系担任资料员,月薪40元,希望能为华罗庚的数学兴趣提供优越的发展平台。熊庆来每每遇到难解的题目,便会大声喊道:“华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道题目怎样解?”
此后5年时间里,华罗庚果然连续发表了十几篇数学论文。入清华大学后第二年,华罗庚升为助教;第四年升为教员,给一年级学生上微积分课。1936年,华罗庚得到中华文学教育基金会乙种资助金1200美金,赴英国剑桥留学深造一年。再后来的故事,或许不需要再说了。
显然,若无熊庆来先生的鼎力相助,破格提携华罗庚,想必华罗庚的人生轨迹是不可能得到如此大的改变的。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中学会计,要想进入中国数学的最高殿堂——清华大学算学系,再得到公费留学机会,难度几如登天。由此看来,没有熊庆来,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华罗庚。
熊庆来慧眼识人才,不仅仅成就了华罗庚的数学事业,更重要的是华罗庚在发挥其个人数学特长的同时,也为提高中国现代数学的层次与整体水平作出了贡献。人尽其才,不仅仅是为了其个人的价值实现;重视人才,就是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尊重。
1920年至1930年之间,不少青年像华罗庚这样得到著名学者相助,比如,梁漱溟执教北大哲学讲席(梁漱溟北大未考上蔡元培力聘),小学生沈从文执教上海公学(徐志摩推荐、胡适聘沈从文任讲师),无学位的陈寅恪进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梁启超力荐),中学毕业的钱穆入燕京执教(顾颉刚推荐)。
今天,我们还能为奇异之才的成长提供一条快速通道吗?当鲜花已开,再给予阳光雨露,只能是锦上添花而已。唯有识英才于未显处,助幼苗于初长时,才是为教之道、为教之难矣。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裴毅然)
转自 中国教育报 200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