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曾率领中央访问团来到黔东南,对当地苗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考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2001年3月11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研讨会”。会上,费孝通激情未减地回忆了他赴黔东南访问的往事。
1950年,贵州境内已全部解放。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的费孝通被任命为中央访问团第三分团团长,于1950年7月率团到贵州进行了历时6个半月的访问。在访问调查中,费孝通一行足迹遍及黔东南的镇远、炉山、凯里、黄平、雷山、台江等地。在凯里县香炉山访问时,他们与当地的苗族同胞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座谈快要结束时,一位60多岁的苗族老人站起来唱了一支苗歌,老人歌唱时音调深沉激动,而很多在座的苗族同胞也都跟着流泪。有位苗胞告诉费孝通,老人唱的歌曲名叫《反歌》,反映的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张秀眉带领苗民起义的故事。《反歌》的最后唱道,张秀眉被汉官捉住后,汉官威胁张秀眉,说要把他的头颅打开,灌油火烧,问他今后还反不反。张秀眉说:“汉人欺侮我们一天,我们就反一天。”——这《反歌》从来不唱给汉人听,但在这个晚上,老人破了例,他说:“从此苗汉是一家人了,汉人不会再欺侮苗家,苗家也不会再造反,所以我要把这《反歌》唱给毛主席派来的人听。”
一唱雄鸡天下白,兄弟民族庆翻身。费孝通在访问调查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时代的变化。他在《千山万水访兄弟》这篇文章中写道:“……(我们)爬过了山,涉过了水,握着了我们民族大家庭里千万个兄弟姊妹的手。从他们兴奋鼓舞的脸,感激动人的泪,欢欣忘情的跳跃,日以继夜的歌唱里,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尽管语言不同,服装有别,尽管相隔着千山万水,尽管几千年来受尽了敌人的挑拨离间,甚至曾经流血残杀,但是,只要把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明白交代清楚,千万群众只有一个呼声:‘毛主席万岁!’”
在黔东南访问的日子里,费孝通不仅亲眼见证了少数民族同胞在政治上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历史巨变,而且他还以人类学家的独特视角考察了苗族的历史、经济生活及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费孝通认为,苗族和瑶族最先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苗族曾在湖北、湖南、江西地区建立了一个大国。费孝通通过考察和研究得出基本的历史观,认为中国地域广阔,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不是哪一个民族所能独立开发出来的,她是许多已经消失了的和现时正在发展的各民族合力开发,经数千年的艰苦奋斗,才逐步建立起这个伟大的中国来。”
贵州流传这样一句话:“苗族30年一小反,60年一大反。”这周期性的民族战争是有其经济基础的。对于苗族的经济,费孝通写道:苗家男女都热爱劳动,视劳动为光荣,不仅没土地的贫民要劳动,就是有土地的,甚至有多余土地出租的苗家,也不脱离劳动。汉族地主倚仗势力霸占田地,靠剥削过日子,生活也逐渐腐化。而苗家农民克勤克俭,虽在重重剥削和压迫之下,部分的还能劳动发家。但民族压迫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当苗家农民经济实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有力量来反抗汉族封建势力的压迫时,当地的封建势力就用“平苗乱”的口实动用官兵“征剿”。经过战争,苗族起义被镇压,土地又被霸占,这样构成了苗族经济在历史上不断遭受破坏又恢复成长的循环过程。
对于苗族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费孝通在文章中热情地赞美道:“一提到苗家,谁也不会不联想到他们美丽的服装,活跃的舞蹈,动人的歌唱。‘到处是歌声’绝不是一句过分的话。……送客出门,得唱送别歌。在路上走,唱山歌。游方的时候,唱情歌。……一唱可以唱上半天、一天甚至几天、几晚。”同时,费孝通对苗族的服饰也赞不绝口,尤其是苗族妇女“反面绣花正面看”,既不打样,又不画线,随手绣去,整齐美丽。因此,费孝通称她们是真正的“绣花英雄”。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费孝通主张文化的多元化。因此,他不但批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强迫少数民族搞同化的政策,而且也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民间文化就潜伏着受汉族文化冲击的危机,因为当时他在镇远街头就已看到不穿苗衣而改穿汉装的苗家妇女。(陆景川)
转自 中国民族报 2009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