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同志很少为人题字,写碑文更少。但是为吴晗、袁震夫妇题写碑文,他很快就答应了,并且对碑文的排列写法提出了很具体的建议,题字书写更是十分认真。吴晗和袁震都在1969年相继离开人间,时隔35年,朱镕基为什么会给他们夫妇题写碑文呢?我认为有三个理由:他们都从清华大学毕业;都是饱经历史磨难,仍为人民披肝沥胆的忠义之士;都是忧国忧民、正直无私的时代之子。
吴晗18岁离开义乌老家,在杭州之江大学读了一年预科,之江大学停办后,他考入上海中国公学社会历史系。读了两年,又于1930年跑到北京,以文史满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之后求学、教书、写文章,和闻一多、李公朴一起为民主自由而战斗。解放后他被任命为北京市副市长,直到文化大革命,因写作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首当其冲被诬陷,于1969年命丧文字狱。在几十年中,他除1946年6月西南联大从昆明迁回北京的假期间,回义乌老家四天外,一别故乡42年,连父母过世都没有回家奔丧。但他终究是个孝子,除了事后尽力弥补,还有一个强烈的心愿,就是希望身后能陪伴父母。他的这个遗愿在他被迫害离开人世35年后,终于在形式上实现了。
朱镕基同志题词后,义乌市有关部门和领导专门选定了拟作为公园的虎山修建吴晗墓。虎山是座石山,距已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吴晗故居约一公里,虎山脚下是新建的金塘公路,直通金华市和省会杭州市,交通十分方便。虎山有土层覆盖的地方大多种有橘树、松树。修建绿化后的虎山将是迅猛发展的义乌的又一个新景点。
在虎山南侧山脚下,紧靠金塘公路,依山有两条青石台阶山路,从左右两个路口,顺着山坡蜿蜒而上,左路邻近吴晗墓园不远处,一座邓小平同志题字的“晗亭”青石亭竖立路边,亭周石凳可供人们休息,近旁一片竹林有高风亮节寓意。顺阶而上就是花砖铺成的墓地小广场。在小广场和墓地相连的中部,迎面竖立的黑花岗石墓碑写着:“吴晗袁震之墓 朱镕基题,公元二○○五年冬至立”。墓碑顶部雕刻着一本翻开的花岗石大书。
吴晗、袁震墓的左侧,竖立一块大青石,上刻有吴晗生平。文字由《吴晗传》作者、原《求是》杂志副总编苏双碧先生撰写。大概是设计和选材上的问题,相比之下,此碑过大,显得不太协调。墓的后面,其右侧是吴晗父母吴闻斋、蒋三荫之墓。吴晗父母墓碑的正文是1952年沈钧儒先生手书的。当时,沈钧儒先生是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吴晗是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北京市主委。他们经常一起开会。沈老德高望重,写得一手好字,他一口答应为吴晗父母题写碑文,并很快写好。吴晗在北京,工作忙加上路途远,就把碑文寄给上海的胞弟吴春曦,最后由吴春曦夫人叶美英专程去义乌,刻碑移坟,将吴闻斋夫妇的墓合葬在虎山西侧的一个石岗上。经半个世纪风雨,吴闻斋墓的青石墓碑已开始剥落,义乌市有关部门遂建议,借此迁坟至虎山南侧与吴晗墓会合的机会,将原墓碑改换成自然石,碑按原字体重新雕刻。这样,吴闻斋、蒋三荫的墓碑就换成了现在古龙形自然石碑。碑后增刻了几行字:“吴闻斋 一八七八年农历七月十四日生,一九三四年病逝。蒋三荫一八八八年农历十二月初十生,一九四九年病逝。”后排左侧是吴春曦、叶美英的合葬墓,墓碑也是采用自然石。碑文由吴晗学生85岁高龄的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友仁先生题写。碑后面刻着吴春曦与叶美英生平。
朱镕基题写吴晗袁震之墓的碑文之前,建议将原吴晗亲属们送去的横写格式原稿(吴晗袁震暨女儿吴小彦之墓),改为竖写格式,并且不把女儿同列其上。这个建议大家都认为有道理,并一致同意。
前面说,吴晗希望身后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现在只是形式上实现了。原因是吴晗墓并没有吴晗的骨灰。吴晗、袁震是1979年9月14日在北京平反昭雪的,党中央、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但是他的骨灰千寻万找至今未见下落。安放在八宝山公墓灵堂里的,只是吴晗的一副眼镜、一支钢笔。义乌的吴晗墓期待着知情者提供吴晗骨灰的下落。大家盼望着有朝一日,让吴晗先生真正落叶归根。(吴昆)
转自 金华新闻网 2006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