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广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兼美术教育家,1896年出生于吉林市郊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关广志自幼酷爱绘画,从沈阳美专毕业后,转赴上海和北京学习。1931年至1934年曾留学英国,是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最早的中国留学生,专攻水彩、水粉和版画。英伦三岛的优美风光和浓郁的艺术氛围并没有留住这位身高一米八六,头发自来卷,英俊威武的东北大汉,牵动他的心的是当时仍处在灾难中的祖国。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的关广志带着大量的英国画册、画具,和当时中国还未曾有的铜版画机器回国了。归国后的关广志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很快就成了中国早期水彩代表性人物,19世纪30年代,他与也曾留学英国的李剑晨在中国水彩画坛并称双雄,有“南李北关”之誉。关广志的绘画融贯中西,既有西方艺术的精髓,又蕴涵着东方艺术的神韵,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其作品大多流传到国外,成为国际上知名的中国风景建筑画家。关广志曾先后在解放前的燕京大学、国立艺专、辅仁大学,解放后的北京大学、北京建筑专科学校、清华大学任教,惠及学子无数,古元、张启人、彦涵等中国著名画家,也都曾经受过关广志的培养和指导,是公认的现代美术教育家。
北海的五龙亭
1952年初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1953年夏,北京建筑专科学校二年级27名专科生并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关广志与北京建筑专科学校的另三位教师也一同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被聘为教授,开始了他在清华大学的教书岁月。
清华大学建筑系在建立之初,参照的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 (Ecole des Beaux Arts)和德国格罗比乌斯(Prof. Walter Gropius)所创造的包豪斯(Bauhaus)的方法,强调建筑师的艺术素养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筑系的创始人梁思成先生曾说:“建筑师的知识领域要很宽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最根本的是他应是一位有文化素养的综合艺术家。”(1)因此,建筑系建系伊始就特别注意建筑与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的联系,强调建筑专业的师生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重视对艺术人才的引进,从1946年建系至1953年的短短七年间就聚集了林徽因、李宗津、李斛、高庄、常沙娜、吴冠中等一批当时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关广志的调入进一步充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绘画力量,加上后来成为水彩画界代表人物的华宜玉、傅尚媛、郭德庵等人,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水彩画的辉煌成就埋下了种子。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建筑是建筑学专业师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担负着传授这一技能的教师,不论原来是学什么专业出身,自己首先要精通水彩风景建筑画的表现。应该说当时建筑系的美术教师在画水彩画,尤其是画水彩建筑画方面都是半路出家:高庄、郭德庵搞雕塑,李宗津、李斛、吴冠中、华宜玉、傅尚媛擅长油画。只有关广志是专攻水彩画、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艺术家,水彩风景建筑画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上世纪50年代正值其创作盛期,画价已高达400元人民币!
香山琉璃塔
建筑专业的美术教学不同于艺术院校的美术教学:建筑美术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建筑师而不是单纯的画家,它旨在培养建筑师在构思、造型、美感、形式感、空间想象和表现手段语言工具等方面的能力,使建筑专业的学生在收集素材、设计效果图、加强建筑与环境表现等艺术创造活动中更具专业特色;另外,建筑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几乎没有进行过正式的绘画专业训练,与艺术院校的学生相比基础相对较弱。这些特殊性和客观情况要求出身于艺术院校的老师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建筑专业对美术教学的需要。关广志便是我国较早探索建筑专业美术教育并取得成功的先驱之一。先生生性敦厚,不善言辞。在教学中,他回答学生的问题时精辟、简洁,更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他往往是边示范边讲解,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又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强调学生要在用眼睛观察事物,用头脑理解事物基础上,再用手表现事物;作画时要把看到的自然和理智的自然,把现实的自然和头脑中的自然融合在一起。
关广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水彩画的材料特点和表现对象的需要,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表现建筑的“留空填色,分次完成”的作画方法。他每次作画之前必认真观察对象,用心揣摩,精心布局画中的一草一木。起稿时,把物象的轮廓起得细致入微,一丝不苟,确信把各部位的关系都已交待明确之后,才动手着色。这种严谨的作画方法易于初学者接受,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事物时能够顺利地理清头绪,树立自信。从那个时期学生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先生的绘画方法对建筑系师生的影响。
北京中山公园
关广志先生在孜孜不倦的耕耘中,把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印象主义的艺术特色同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版画艺术融会在一起,运用在描绘古建筑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他的建筑水彩画,一是强调表现建筑物的结构严谨、规矩;二是强调用色彩表现光影对照的鲜明、强烈;三是强调艺术本体语言的运用,点、线、面的表现坚实有力、生动准确;四是强调对建筑物神韵、意境的体现,使建筑主体置于协调的幽美环境之中。他的作品格调清新、色彩明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体现了古建筑的庄重与沧桑,又不失水彩艺术的特色,深受建筑系师生的喜爱,1954年,关广志先生被调入北京文史馆,结束了他的任教岁月,从此再也没能重返他钟爱的讲堂。1958年他因患癌症治疗无效逝世,时年62岁。关广志先生虽然在清华大学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给建筑系的师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著名水彩风景古建筑画家华宜玉先生曾经与关先生同台执教,她在回忆先生时说:“‘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艺术语言,画我想画的’能成为我在水彩画创作上的准则,确实是来自关先生的教诲”。(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美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水彩风景画家刘凤兰先生说:“关先生的学识和艺术上的成就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学院(系)的师生,据说当年先生讲课时,老师们甚至在教室门外偷听,足见其在老师心中的地位。”(杨付恒)
注释:
(1)赵炳时 陈衍庆编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系)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年9月, 第22页。
(2)转引自袁振藻编著:《中国水彩画史》,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年9月,第34页。
转自 《中国美术馆》 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