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气象台

2009-01-01 |

□本刊记者 刘旭红整理

清华气象台位于清华校园西北隅化学馆附近的一片绿草地上,建成于1931年5月,是清华理学院的重要设施之一,原 属地学系。气象学原 为地学系下的一科,因为按照规定要有实习,最初在校园西北隅(今气象台附近)设有气象园进行实测。为了安置测风仪和观察气象,1929年秋,学校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座气象台。黄厦千先生曾撰文解释了建设气象台的初衷,“盖因空气为地球三大境界之一,完备之地学系不可不有气象学程。空言气象而无实测以助研究,又难免流于理化无实验、工艺无实习之弊也。”

气象台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呈八角形,台的内部直径计24英尺,高五层,内有螺旋钢梯,每层各15英尺,最下一层建于土山内,是当时校园最高的建筑。

气象台内设测气压、风、温湿度、降水量等的仪器,后又添置了赤道望远镜等当时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

气象台建成后,从1932年元旦正式开始了观测,观测人员轮流观测,从不间断。每天按时报告本地直接观测所得之气压、气温、湿度、风、云、降水量、能见度、天气状况等各一次,并在图书馆前公布本地观测所得的外埠各地天气状况,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此外,气象台内部还特别装设了无线电,逐日收听远东各地同时间的气象报告。并于1933年起,开始编印测得的本地纪录报告,每三个月一册,定名《气象季刊》,分别向国内及世界各国气象机关交换。

抗日战争时期,气象台被日军作为豢养军马、军犬的场所,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 址复校,在理学院正式成立气象系。气象台在废墟中重建,再次成为气象系教学和实习的基地。

1952年院系调整时,清华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气象台长期弃置不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北京,气象台变得更加破败、荒凉。

1997年开始,学科尚不完善的清华大学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开始改变“无法无天”(法律和天文)的局面。随着天体物理学科的一步步建成,气象台也得到了她现在的名字:清华大学天文台。

新天文台的外观由建筑系关肇邺院士修复设计,在天文圆顶下面、原气象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加上白色八角形的外观,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同时还在新天文台的可转动的圆顶中安装了一台40cm的天文望远镜,用作天文教学,普及天文知识时使用。

经过改造,破旧不堪的气象台重新焕发了光彩。

《清华人》2009-1期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