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校史连载之十三 五十年代教学改革中的清华

2008-08-01 |

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我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顺应这一变革,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基本结束以后,清华大学和兄弟院校开始了以“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建立新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求的教学模式。经­过这次改革,清华大学逐步地改造为实行苏联五年制教育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为清华进入新历史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结束,新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国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为了顺应这一变革,在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基本结束以后,清华大学围绕如何加快建设好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全国其他高等学校一起立即开始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以“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为主要内容,“从教育思想、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制度到教学方法的全面的系统的改革。”至1955年底,大部分专业是在学习苏联高等学校全部教学过程中“过了河”,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开拓适应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学习苏联经­验进行教学改革,在当时有其特定含义。是指以苏联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为蓝本,建立新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求的教学模式。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的任务,及各类高等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改变原­有系科,重新设置专业;实施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苏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学习苏联教学法,开展教学研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和聘请苏联专家讲学等。
教学改革全面展开

在这次全国范围内的学苏教学改革中,清华大学坚持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广大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改革,学校的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教学和育人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学生生产实习

专业设置上,院系调整前,清华大学各院系不设专业,实行“通才教育”(自由教育),重视外语、基础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一、二、三年级重在学习基础理论,四年级着重学习专门知识。院系调整后,根据国家建设需要,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有计划、分专业培养技术人才。专业是培养规格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反映了专门人才的业务范围和工作方向。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15种,1957年扩大到323种。其中,1952年清华设置32个专业、18个专修科。由于此后几年陆续有专业调出以及校内调整,1956年底,全校设置25个专业。至1959年,又增至32个。这一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使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总体上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急需的人才。但比起英美高等学校的系科,这些专业业务范围狭窄,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础理论;某些专业面过窄,少数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对专业口径,也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学制也进行了调整。解放前,清华大学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学苏”后,取消学分制,实行学年制。学生在修业期间必须按照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和通过每学年所规定的学习课程和教学环节,不能自由选课,一般也不能转系或转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某些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发挥。教学改革之初,清华大学学制为4年,而从苏联引进的教学课程和内容是5年制,学生学习负担过重。1953331,蒋南翔在《向习仲勋、杨秀峰、中宣部、北京市委并中央的报告》中,“希望即把清华大学的学制改为五年制”。531,蒋南翔再次向中央报告,“请求把清华大学的学制从今年起改为五年制”。蒋南翔指出:“现在我国高等工业学校的学制一般为四年,根据苏联的经­验,要培养具有高度质量的工程师,四年的学习期限是不够的;将来我国高等工业学校的学制,必须学习苏联的榜样,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渐改为五年制。同时现在就须选定适当学校,首先典型试验,以便及早取得创办五年制高等工业学校的经­验,将来好向其他学校推广。清华大学过去的基础较好,同时又靠近中央的领导,是具有较好条件来试办‘五年制’的学校之一。” 6月,中央文教委员会和高等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延长学制,先行将本科改为五年制,规定修业时间为五年(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制为六年)。从此至1958年,清华大学本科学制为五年,1955年创建的新技术专业学制为五年半。
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从1952年秋起,全国高等学校学习苏联,开始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19521027,高等教育部就试行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发文指出:“为了配合祖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到来,有计划地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彻底改革旧教育,制订全国高等学校各专业统一的教学计划,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之一。”19521955年间,高等教育部先后组织制订和颁布本科及专科教学计划193种。在教学改革中,清华大学将修订教学计划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环节。教学计划是按照所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目标来制订的,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修业年限。2、教学学历表、学时分配,每学期上课时间、寒暑假时间、考试时间、实习与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时间、毕业时间等。3、教学进程计划等。当年,清华大学参照苏联高等工业学校五年制教学计划,制定了本校各专业教学计划。1953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特点是:1、加强基础课,课程体系明确划分为基础理论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确定了讲课、辅导(习题课)、实验、考试考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建立了新的教学秩序。3、增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程。
1954年,清华全校21个专业都有了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成为工程师为目标,明确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工程教育,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技术训练,以便加强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尤其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把生产实习列入教学计划,作为一项教学环节,是对旧中国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当时,学习苏联经­验拟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指导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的进行,培养人的过程比较规范。但当时也存在统得太死、单一计划的缺陷,并且硬性机械地要求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造成在教学工作上的忙乱状态,集中表现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1955312召开的清华大学第17次校务会议着重讨论了这一问题,决议指出要“把克服长期存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看作是学校能否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干部人物的重要关键之一。”会后,按照“提高质量,保证学时”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改进教学环节,克服超学时现象,学生负担过重的情况渐趋好转。19576月,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都改为指定性文件,由学校参照部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自行制订。学校可针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教学的灵活性。
课程教学方面,解放前,没有划一的大纲,课程讲授内容、方法因人而异。学习苏联后,各门课程都制订有教学大纲并规定基本教学内容,是一次大的转变。院系调整后,全校课程设置分为四种类型。1、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哲学、中国革命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等)、体育、外语等。2、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3、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有»­法几何与工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电工基础、电子学等。4、专业课程。长期以来,这四类课程构成了清华大学本科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建设成为清华教学的基本建设之一。
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措施是选用苏联教材。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统一组织全国高校教材的编译工作,在大量引进苏联教材的基础上,首先·­译出版了一、二年级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教材。19521954年间,清华一共开出和准备了110门新课,136门课程中除了俄文、中国建筑史等六门课外,都采用了苏联教材或根据苏联教材编写的讲义。据1954年统计,按清华五年制教学计划,应开课388门,使用中译本苏联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155种,俄文版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162种,其中只有一门课采用的是中国自编教材。对于没有教科书和参考书的课程,学校组织编写讲义66种,完全没有教材的只有5门课程,占1.3%。随着对学习苏联经­验的认识不断深化,从1956年起,高等学校教材工作重点由·­译苏联教材转向我国高校自编。据1957年初步统计,高校自编讲义达3400种。19521960年期间,清华共·­译出版了各类教材(主要是苏联教材)90余种,出版了各类自编教材30余种。
为了更好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国家确定俄文为“第一外语”,1952年清华大学掀起了俄文阅读速成学习的高潮。开始时由一部分教师组织成一个速成工程俄文试验班,接着便是全校学习,效果很好。后来,清华首创的专业俄文阅读速成法被广泛推广,全国各高校掀起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教学研究组织的设立也是学习苏联教学经­验之一,清华早在19519月便开始设立教学研究指导组(简称教研组),1952年又建立专业教研组,并于19533月召开第二次教学研究会,讨论教研组建设和制订教研组工作计划。1952年院系调整后,全校设立38个教研组,其中公共教研组7个,各系教研组30个。随着学校发展,教研组数量逐渐增加。1954年全校教研组有46个,1955年达到48个,1956年增至65个。教研组的设立,为保证教学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落实,形成了教学队伍和展开教学的研讨,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从此,清华大学逐步形成了学校、系和教研组的三级管理体制,教研组不仅承担教学工作的组织,而且是科研、行政管理单位。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派出大批专家帮助新生的共和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其中包括参与高等院校。清华自1952年度起开始聘请苏联专家,至19608月先后共聘请了苏联专家62位,其中10位是通过二机部聘请的,8位是与北京大学等其他单位合聘的。这些专家总共讲授课程114门,帮助建立和扩充实验室72个,重点培养本校教师518人,外校进修教师611人,听专家课的总人数(包括企业部门旁听的)达4000余人。他们在帮助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指导建立实验室和科研、培养年轻教师等方面,为清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2年开始的教学改革始终抓住教学培养这一中心环节展开,涉及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乃至与教学相关的其他方面,是新中国建立新的高等教育的全面探索。1956年高等教育部在高等学校院长和教务长会议上指出:按照当前一般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可以说,教学改革的要求已经­基本上达到了。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在这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始终积极地开展并注意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反对形式主义,防止保守,也防止冒进。19533月,蒋南翔在全校教师党、团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求学习苏联,不能满足在形式上,不能满足于简单地抄­袭,要用思想,要开动脑筋,”“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偷懒。”8月,蒋南翔在第五次教学研究会上作报告,强调要“正确地学习苏联,稳步前进,”他指出“在学习苏联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和本国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防止冒进,也防止保守。”“所谓‘冒进’,就是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不估计客观条件,去做不可能达到的事情。所谓‘保守’,就是有可能做到的事情不努力去做,停滞不前,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适应国家的需要。” 1956年蒋南翔再次强调“反对只是简单抄­袭苏联现成作法而自己不假思索和具体分析的那种学习态度,主张研究我们国家和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把苏联经­验同我们的实际情况适当地结合起来。”
学习苏联的同时,蒋南翔还强调要博采众长,注意学习英美。蒋南翔校长指出“我们学习苏联,绝不是说就要完全拒绝学习英美有用的东西,相反,我们是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吸收一切国家有用的东西。”1956830,蒋南翔等人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再次提出“向苏联先进经­验学习,同时也要向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用的东西。”“例如英美高等学校所通行的自由选课制度,我们也可以批判地加以吸收。”“过去对于吸收和学习英美或其他资产阶级国家的有用的东西,曾有重视不够的地方,应该克服这种缺点。”

正由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使得清华在学苏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一些偏差、困难和缺点,但总体而言,学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清华在学苏过程中,认真学习其先进经­验,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和教学水平,重视教学工作和健全教学组织的落实,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在教材中反映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显著提高。这一时期的清华学生的素质和表现获得了社会的认同,一些企业部门负责人对清华学生的审查意见认为,清华同学均已具有一定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系四年级学生在毕业实习中,为沈阳第一机床厂、上海柴油机厂等单位完成200余项中等复杂程度的技术设计工作。而在以前,这些工作要在学生大学毕业后,经­过相当时期的见习才能独立完成。
­过几年教学改革,清华的教学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蒋南翔校长在第十次教学研究会上总结说:“三年来我们学校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彻底改革了;我们的教学质量显著地提高了;我们教师的队伍扩大了,水平提高了;全校工作人员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了;我校和兄弟学校、产业部门、中国科学院的互助合作关系也发展和加强了;——所有这些变化,就使得我们清华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苏联的教育教学有可取之处,加速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对于清华大学取得的成绩,高等教育部给予充分肯定:“清华大学两年来的工作是有显著成绩的。首先是通过各种方式在全校师生员工中进行政治工作,加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学校中的思想阵地。同时积极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创造专业俄文速成学习办法,根据我国工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并参照苏联五年制高等工业学校的教学要求,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各课程的教学大纲,采用了苏联教材,建立并逐渐健全了教研组的工作,全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苏联整套的先进教学制度及教学方法。正确地执行了关于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培养了一批新的师资。努力贯彻毛主席‘三好’的号召,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改进行政工作,开展对外服务工作。清华大学已从过去抄­袭英美资产阶级教育制度的旧型大学,逐步地改造为实行苏联五年制教育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清华大学一直比较注重合理地学习国外的办学经­验和学术思想,从早年清华学校独立办大学教育,到办国学研究院,到建设新的院系,以及50年代学习苏联经­验的教学改革,都是始终注意“中西荟萃”和“洋为中用”、消化吸收并有所创新,努力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上往前进。
         (校史研究室供稿)
(《清华人》2008-4期)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