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蒋南翔故居:继往开来绘蓝图

2007-12-14 |

史 轩

新林院2号

  195211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蒋南翔出任我校校长。到清华工作后,他居住在新林院2号,这里见证了他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人才、为清华发展辛勤工作的历程。

  清华园里又读书

  蒋南翔 (1913 10~19885),江苏宜兴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教育家。1932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蒋南翔投身革命,长期从事青年工作,1952年到 1966年受命担任解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

  1952年底,39岁的蒋南翔迈进了熟悉的清华园,开始了他从事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光辉历程。在欢迎会上,蒋南翔深情地说:清华大学是我的母校,在1932年到1937年期间,我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正是在这个强敌压境、我们祖国处在风雨飘摇的困难时期,我在这里开始了革命活动,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现在有机会再回到母校服务,我感到非常高兴。

  1952年至1958年,蒋南翔一直住在清静宜人的新林院2号。这是座一层西式花园别墅住宅,坐落在新林院住宅区最北端。院外有个圆形花坛,一条甬路从院门直通屋前,院内松树围墙、绿草如茵,中间一株松树,东边一丛翠竹在风中摇曳。一天晚上,北京市委领导刘仁同志来到蒋南翔家中商讨工作。公事谈毕,一出房门,清新的空气伴着花木的芬芳扑面而来,刘仁脱口而出: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

  在新林院2号,蒋南翔又认认真真做了一回学生。为了把清华建设成一流的多科性工业大学,蒋南翔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曾赴东北考察,了解国家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增加业务知识,学中文出身的他下决心对自己进行改装。人们常常看到他提着书包走进教室,和大学生们一道听高等数学、听苏联专家巴巴诺夫的普通物理。当时蒋南翔还兼任北京市和中央的工作,每天处理完校内外的公务,往往已是深夜。他揉揉疲倦的双眼,拿出书本,在灯下一笔一划做习题。他系统地听了各个专业的基本知识介绍,介绍到哪个专业,就到哪个专业的有关实验室参观,还选择一些实验亲自操作训练。为了建设新兴学科专业,他大量阅读了介绍新兴学科的书籍。

  忘我工作结硕果

  在清华工作期间,蒋南翔坚持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要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他重视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陆续在清华创建了原子能、无线电、自动控制等一批新技术专业和学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使清华自身的发展迈向了新的高度。

  蒋南翔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兴办高水平大学和培养人才的道路。在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他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造性举措和有独特见解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培养出的学生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要求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提出从觉悟高、学习好的学生党团员中挑选学生政治工作干部,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195312月间,从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了25名政治辅导员,在蒋南翔家里召开了辅导员第一次会议,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年轻时担任一些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今后一生的工作都会有好处。这就像唱京戏要从小训练,科班出身一样。”50多年来,政治辅导员制度在清华仍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林院2号是蒋南翔的生活寓所,更是他工作的场所。蒋南翔十分重视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亲自给教师开设哲学课。工作繁忙时,晚上开会往往要到午夜。碰上第二天要上讲台,就得连夜备课,这里的灯光彻夜不熄。蒋南翔在清华求学时就喜爱长跑,住在这里后在新林院旁边的操场上,人们常常看到他跑步的矫健身姿。

  蒋南翔没有节假日休息的概念,在身兼数职、公务繁忙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学校情况、处理问题,他固定在星期天晚上召开学校主要领导干部会,会议室就在新林院2号西边的大房间。沉浸在工作中的蒋南翔没有留意时间的飞逝,工作结束时往往已是凌晨,他还关切地对秘书说早点睡吧。人们深深为他勤奋工作的干劲和只争朝夕的精神所感动。

蒋南翔在清华大学做校长13年半,在他的领导下,清华的办学规模与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66年,在校本科生规模超过万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并取得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同时学校面貌大为改观,校园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13.87公顷增加到212.5公顷,建筑面积由10万平方米增加到43万平方米。

(转自清华新闻网)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