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学生培养规模和格局稳定 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清华大学“十五”期间成就介绍(之二)

2007-11-01 |

不拘一格,吸纳优质生源

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本科招生人数和生源质量保持稳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理科前十名70%以上选择清华,录取分数线一直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多名国际数学、物理、信息学等奥林匹克竞赛的金银牌得主被保送进入清华学习。

清华大学从1985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学生,自此逐年增长,到2005年共招收432人。自2004年起,在香港实行自主招生。

2005年底,在校留学生已达1,761人,是“九五”期末的3.3倍;生源国已达74个,比“九五”期末增加了25个。

创新教学体系和方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001级起全面实施、调整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搭建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并重的基础教育平台,强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学科交叉,强调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

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树立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建成一批具有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深层次地完成教学中坚力量的新老交替,在大范围推动全校课程建设。2001年以来已立项建设116门本科精品课程,已有32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47门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涉及26个院系53门课程。

探索因材施教新模式 使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优良环境。1998年开办“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2003年开办“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人文学院2005年按“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两大类招生。设立主、辅修制度,设置经济学等第二学士学位、辅修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实施“SRT计划” 1996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旨在通过早期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2005年,已设立SRT项目3,800多个,8,400多名学生参加。目前,40%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过SRT项目。

进行外语强化训练 2004年开始举办“大一外语强化训练暨外语文化活动月”,全校3,200名非英语专业大一本科学生参加,近百名中外教师和百余名中外志愿者指导,形成一种高强度、趣味性、浸泡式、互动型的全新外语学习方式。

设新生研讨课 2003年开始设立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由知名教授面向大一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目前,已开设近240门次课程,100多位知名教授参加,近4,000名学生选修。

积极加强教材建设 按照研究型教学理念推进教材建设,承担国家、部委(市)、学校三级规划教材及教学软件项目共计400余项,是清华历史上承担该类项目最多的时期。出版了一批富有时代感的新教材,在人才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中,获一等奖11项,二等奖17项。

实施暑期专业实践计划 1985年创立三学期制,在5周的夏季学期系统安排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理工科专业以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研究训练、工程实践、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为主;文科专业以社会调查、教学实践、专题研究、社会实践等方式为主。2005年暑期,4,000多名本科生走出校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践活动。

优化教学资源环境,构建教学保障体系

加强教学实验室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进一步整合教学实验资源,不断改善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初步形成一个分布共享式实践教学平台,成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实现全程教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 依托校园网构建信息化教务数据中心,建立先进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类学生的一体化注册和学籍管理,全数字化办理迎新和离校手续,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在高校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完善“清华网络学堂” 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育和自主学习理念,进一步完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清华网络学堂”,提供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有力支持。目前上网课程资源超过3,000门,师生讨论文章超过13万篇,访问量逾520万次。

科学规范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2004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行网上评估,学生畅所欲言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每年通过网络向学生收集25万多张评估问卷,覆盖2,700门课程。

丰硕的教学成果

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其中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20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

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6项,其中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19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

以创新为主线,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紧密围绕国家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丰富培养类别,提高培养质量。高水平导师队伍不断壮大,进一步明确基于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培博士生的理念,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截至20059月,共授予学位总数达34,816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4,969人、硕士学位29,847人。目前在学研究生总数为18,443人,其中博士生4,997人、学历教育硕士生8550人、非学历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4896人。

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学术型学位体系 目前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0个;形成了涵盖理、工、文、史、哲、法、经济、管理、教育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学术型学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单一到多个学科领域不断发展,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可授予9个专业学位。截至20059月,已授予专业学位7,148人,在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近7,000人。

共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由清华大学与深圳市合作创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2001年建院以来,累计培养各类学研究生3,500余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生1,723人。2005年底,共有在校生1,59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152人。

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 调动一大批科研骨干教师投入研究生课程建设,推进研究型教学,着力培养研究能力,注重综合素质训练。2002年以来,共立项建设211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带动了研究生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5年间,共有13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

实施“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 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体验国际知名大学的教学模式,推动研究生课程建设。目前共资助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密执根大学等学校的100余名学者开设短期课程,深受广大研究生的欢迎。

设立“博士生科研创新基金” 支持博士生自己提出的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目前共有92个项目获得资助,部分项目取得了值得关注的成果。

设立“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 2001年设立,资助博士生走出国门、参加所在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以各种方式获得资助、出席国际会议的研究生超过1,000人次,其中获得该项基金资助者为270名。

举办“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2002年开办,统一组织全校博士生以院系为单位开展短期、集中式的学术交流,成为博士生培养的必修环节。4年来共举办107期,博士生参加达9,276人次,学术报告总数达5,491个。

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 20043月开始举办学科交叉型的学术沙龙,已累计举办47期,邀请嘉宾137人次,参与研究生3,318人次,有力地促进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自由学术交流,营造开放的校园学术氛围。

博士生高水平研究成果显著 2005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七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共评出591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校入选53篇,并列全国高校第一。一批优秀博士生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获得国际学术奖项。

增强继续教育的发展活力

规范教育培训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2002年成立教育培训管理处,加强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实体学院的建设,实行行政管理与办学培训机构的分离。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发展。依托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雄厚的科研实力、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合作关系,形成高层次、多学科、多形式、高质量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教育培训人数稳步上升。

相关新闻

  • 312007.10
  • 282024.06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贯通式培养的前提是个性化培养”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心中,这届学生有点特殊,他们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四年前的2020年1月,教育部宣布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时,李俊峰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此后,他深度参与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整体设计。与多数试点高校不同,清华在一开始就没有限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而是设计了理工衔接类专业,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五大书院,将强基生的培养统一纳入...

  • 282024.03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月26日,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建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丘成桐致辞丘成桐...

  • 102024.01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办公室本就不大,四处堆满的书籍更是占据了房间的大半空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办公室时,竟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正在“书堆”中伏案工作的朱邦芬。“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做学问。”他说。清华大学给了朱邦芬一个适于做学问的“小环境”。作为物理学家的他,这些年主持清华物理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理念,同样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来物理学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小环境”。2023年4月,...

  • 282024.05

    尤山度: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

    尤山度(Józsa Sándor),匈牙利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匈牙利罗兰大学中国系名誉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的研究和传播,代表著作有《汉语课本》《毛泽东诗词二十一首》《中国与奥匈帝国》等,2023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尤山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匈文化交流、增进中匈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作出了贡献。

  • 042024.06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有利学者培养科研品味的环境尚待形成

    时下,随着2024年春季学期进入尾声,一批年轻学子即将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进入科研岗位。同时,有更多年轻学子会在不久后开启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些科研领域、选择何种科研课题,最终能否形成、又会形成怎样的科研风格?“这些都与学者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学术品味有直接关系。”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表示。年来,朱邦芬一直在提...

  • 012007.11
  • 042024.01

    李俊峰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0讲:“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

    2023年12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教授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50场活动,以“‘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讲座,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秘书长唐杰出席本次活动。16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李俊峰主讲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推出“强基计划”改革基础学科招生,选拔有志...

  • 072024.05

    共谋发展,展望未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落幕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泥沙数字厅召开。会议汇聚了众多水利行业的杰出校友和专家学者,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水利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会议由清华大学水利系安雪晖教授主持。

  • 262024.04

    电子工程系举办因材施教特色培养项目捐赠仪式

    4月23日下午,电子工程系因材施教特色培养项目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馆举行。捐赠企业代表暨清华大学电子系2004级校友、北京鉴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单羿,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集团CHO王海军,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副系主任李懋坤,电子院副院长金娜,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苏郁松等出席了捐赠仪式。李懋坤主持捐赠仪式。捐赠仪式现场单羿在致辞中回顾了自身在清华求学期间在企业实践的经历与感悟,产学...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