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力的学术支撑体系
图书馆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年间,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不断发展。数字化学术资源显著增长,“中国科技史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等自建数字化资源已初具规模。
建成国内高校最大的镜像服务基地,不仅为清华大学,而且为全国数百所高校提供了电子资源服务,其稳定性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立网络环境下新型服务模式,开展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通过THLVRS和QuestionPoint等系统,为校内外读者提供具有本馆特色的表单咨询、在线咨询、FAQ检索、QP全球知识库检索等多种服务。
馆际互借服务显著增长,年均增长33.8%,为校内外、境内外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急需的文献。
电子资源管理和服务达国内领先水平,新开发了远程登陆访问系统,解决了本校师生从校外访问电子资源的问题;电子资源访问控制系统有效地保护了电子资源的知识产权,为国内首创。
网络化教学办公服务系统日臻完善
校园网TUNET经过建设、改造和升级,在技术和规模上得到较大发展。目前,TUNET拥有1200芯公里光纤通信基础设施,主干网速率10Gbps,出口速率2Gbps,连接185个千兆局域网、98个百兆局域网,通达193座楼宇,联网计算机40,000多台,用户43,000人。
清华大学信息门户系统、身份认证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教育技术研究与教学培训、教学资源与数字化音视资源平台建设、教学环境的规划设计及综合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多媒体教室由1999年的21间增加到203间,“十五”期间培训教师2,500多人次。
新建筑、新景观
为适应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成立校园总体规划修编专家组,邀请国际著名校园规划专家提供咨询。先后建成一批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办公建筑和紫荆学生公寓,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美术学院新教学楼
2005年竣工,占地1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根据使用功能分为A、B、C三个区。美术学院新教学楼按照交流与融合的理念,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空间模式,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体现了面向21世纪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特色。
信息科学技术大楼
2004年竣工,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设有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信息技术研究院等所属的实验室。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1,000万美元用于未来网络技术的研究。
纳米科技楼
2003年竣工,建筑面积近12,700平方米。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位于其中,拥有高等级的超净实验室、先进的微纳米制备和测试设备、优良的研究和学术交流环境。由富士康企业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先生捐资与我校共建。
第六教学楼
2003年竣工,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是我校体量最大、设施最好、教室和座位数量最多的一座教学楼。总投资1.4亿人民币,其中台湾裕元集团捐赠资金800万美元。
紫荆学生公寓区
2001~2004年分阶段建成,总建筑面积近37万平方米。其中本科生公寓14万平方米,研究生公寓7.8万平方米,留学生和继续教育学员公寓9万平方米,餐厅2.5万平方米,学生活动中心2万平方米,学生服务中心5千平方米,其它附属设施约7千平方米。
综合体育馆
2001年竣工,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设有可容纳5,000人的看台以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场地和健身房等,能满足重要体育比赛和大型集会的功能要求。
游泳馆
2001年竣工,建筑面积9,457平方米,设有游泳区和跳水区两部分,游泳区设4个浅水区泳道和3个深水区泳道,是符合国际大赛标准的游泳馆。
老年学研究中心
2003年竣工,作为离退休教职工的主要活动场所。该楼建设获得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老年学研究中心由我校1941届老学长熊知行代表杏范教育基金会捐资60万美元与学校注资共建。
“绿色大学”建设
继续围绕育人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努力实现“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用绿色校园示范熏陶人”的建设目标。
绿色教育逐步推进
自1998年开设本科生全校性必修公共基础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来,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绿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评估和处理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问题的能力。
绿色科技成果频出
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绿色能源、绿色交通、节能技术、新型材料、绿色化学与工艺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开发和对外合作。“十五”期间,承担相关科研开发项目超过100个,涉及经费超过2亿元人民币,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升级等做出了积极贡献。重大课题有:“973计划”的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863计划”的高温气冷堆氦气透平发电系统、“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产业化技术开发、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目标样车研究与开发、煤的洁净转化与发电新技术、建筑节能等。
绿色校园建设成绩斐然
5年来共种植以银杏、水杉等名贵乔木为主的高大乔木4,000余株,花灌木2万余株,增加绿化面积33.67万平米,比“九五”期间提高35.37%,木本植物品种从172种增加到392种。目前全校绿化覆盖率达57.45%,是北京市绿化覆盖率最高的大学校园之一。全校铺装2万多平米,基本实现了黄土不露天。
积极营造校园绿色文化
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绿色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和以绿色科技实践为主题的SRT项目,定期组织校内“绿色科技创新大赛”、“环保知识大赛”。学生绿色协会积极组织活动,从历时三年的废纸回收到100多个宿舍参加的绿色寝室建设再到3,000多学子参与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在同学中广泛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文化。
加强后勤建设 服务师生员工
后勤系统坚持按照“师生满意、学校满意、员工满意”的目标,努力为人才培养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生活服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支撑了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保证了学校的稳定,基本满足了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
学生住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公寓建筑面积从15万平方米增加至47万平方米。
建立并实施了以“一站式”服务为特色的新型服务模式,在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中率先建设了“我们的家园”服务网站。
新建、改建食堂38,000多平方米,改善了广大师生的就餐环境。为降低办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伙食质量,饮食中心先后创办了奶制品生产线、豆制品生产线、肉加工生产线。
接待服务的资源得到拓展、水平更上一层。“十五”期间,先后接待各种会议2200多场,其中重要会议180余场,接待国家级贵宾27次,累计接待近60万人次。自2001年以来,接待人数以年均9%的速度递增。
为了更好地保证校园供暖,结合北京市的“蓝天工程”,先后新建和扩建了燃气锅炉房,总供暖能力达到100t/h,极大地缓解了供暖热源的紧张局面。
2003年,对11万伏变电站进行增容改造,有效地缓解了学校供电能力紧张的局面。实施“科技创安工程”,根据“清华大学安全技术防范发展与规划”,积极进行全校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清华大学“十五”期间成就介绍至本期已刊载完毕)
(本文资料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本刊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