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中的教员合影,前排从左到右: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
王国维生命的最后岁月是在清华园里度过的,他在清华园里仅仅生活了两年,但他的学术研究给清华国学院带来的却是20世纪最具现代性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思想;他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遗产。
王国维为什么选择就职于清华大学,其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当年的一些书信往来,为读者介绍王国维就聘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历史细节。
寻一个宁静的治学之所
关于王国维如何就聘于国学院,学术界常见说法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来自王国维学生赵万里。赵万里在《王静安先生年谱》中写道:“正月,先生召至使馆,面奉谕旨命就清华研究院之聘”。有人曾经说,在王先生家看到了溥仪的这道圣旨“很工整,红字。”根据这一记载,似乎王国维之所以能就聘于清华国学院,完全是因为面奉谕旨,是遵照溥仪的意愿而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记载,他出京潜入天津张园的时间为1925年2月23日,此时的溥仪已被废除了“皇帝”的尊号,不存在“奉谕旨”一说。而且,按照时间顺序推断,清华下聘书(即十二月)的时间,距溥仪进驻使馆的时间很接近,可以想象,对于刚刚迁出紫禁城的溥仪来说,自己前途未知,千头万绪,能顾及的精力有限,因此这种解释比较牵强。
第二种说法是胡适推荐。曹云祥校长求贤心切,按本校聘教员的惯例,给王国维送上了校方统一印制的印刷品聘书并请胡适代转。信及聘书如下:
静庵先生大鉴:
前奉聘书,因系印刷品,表明本校聘请教员事同一律,所以先填送览。
兹以添注涂改,殊欠敬意,特另缮一份,肃函奉送。
敬祈察存
专泐顺颂
道安
附聘书一件
曹云祥谨启
十二月三十一日
(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
另外,王国维给朋友的信件《致蒋汝藻》(1925年3月25日)中,有一段关于就聘清华国学院前的内心状态的表述,信中记载:孟蘋吾兄有道:
数月以来,忧惶忙迫,殆无可语。直至上月,始得休息。现主人在津,进退绰绰,所不足者钱耳。然困穷至此,而中间派别意见排挤倾轧,乃与承平时无异。故弟与上月中已决就清华学校之聘,全家亦往清华园,离此人海,计亦良得。数月不亲书卷,直觉心思散漫,会须收召魂魄,重理旧业耳。
弟维顿首三月二日
信中王国维为何忧惶忙迫?对于中间派别的排挤倾轧,王国维是怎样一种态度与应对?这些权利纷争与王国维最终决定就聘国学院之间是有直接关系的吗?这封信件中,王国维表达了他当时的一种心态。
那一时期,正是冯玉祥“逼宫”,溥仪带着一批支持者逃离紫禁城,可以肯定的是,信中所描述的“数月以来,忧惶忙迫,殆无可语。直至上月,始得休息。”就是指的此事。接下来他表述,经济上的穷困已至此,但是小朝廷派别间的相互排挤倾轧斗争,与从前没有两样。文字间流露出王国维此时内心世界对这种态势与现状已有一种强烈的反感。他想远离纷争,他需要内心的宁静,远离政治漩涡,而信中的“故弟与上月中已决就清华学校之聘,全家亦往清华园,离此人海,计亦良得。”正是表达了他的内心所望。“数月不亲书卷,直觉心思散漫,会须收召魂魄,重理旧业耳。”他要继续他所钟爱的专业学习研究,潜心向学。
淡泊名利的王国维本是位学者,而非政治官场之人。能触动他内心、促使他最终决定来清华国学院的原因,是清华学校是一个宁静治学之所,这里可以让他长久纷扰的内心得以平复。王国维决定来清华,当然不是溥仪的一纸诏书所能决定的。
胡适的鼎力推荐
王国维能够得以顺利进入清华,胡适的鼎力推荐功不可没。
胡适与王国维的治学背景不同,但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彼此欣赏。尤其是胡适,他最看重王国维的考据。
1923年,胡适在为《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日译本作序时,写道:“近人对于元人的曲子和戏曲,明、清人的杂剧、传奇,也都有相当的鉴赏与提倡。最大的成绩自然是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曲录》等书。”同时他在这年的2月10日又写了《读王国维先生的〈曲录〉》的书评文章,以表示对王国维曲学研究的肯定。
直到胡适的晚年,他还保留着对王国维的特殊印象,他对助手胡颂平说:王国维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少年时用德国叔本华的哲学来解释《红楼梦》,他后来的成就,完全是罗振玉给他训练成功的。当然也要靠他自己的天分和功力。
1924年,清华学校欲“改办大学”,同时设立研究院。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于1924年2月22日致函胡适,说聘请“先生担任筹备大学顾问”。同时,又动员胡适出任筹建中的清华研究院院长(职位同各系科主任)。胡适推辞不就院长(后改为吴宓任主任),但建议曹校长,应采用宋、元书院的导师制,并吸取外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的学位论文的专题研究法。胡适还向曹校长推荐了四位导师人选: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赵元任。后因章太炎不就,而改聘陈寅恪(由吴宓推荐)。
1924年12月8日,胡适陪同曹云祥校长拜访了王国维,第二天,曹云祥在致胡适的信中这样写道:
适之先生台鉴:
昨承偕访王静庵先生,晤谈之后,曷胜钦佩。敝校拟添设研究院,即请王君为该院院长。兹将致王君一函并聘书送请察阅,如蒙同意,即祈转致,并恳玉成是荷。
此颂
道安
曹云祥谨启十二月九日
(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
现存胡适给王国维的两封信,可见胡适本人对此事的投入,尤其是他自己从学术着眼,也希望王氏“宜为学术计,不宜拘泥小节”的那份诚意。静庵先生:
手示敬悉。顷已打电话给曹君,转达尊意了。一星期考虑的话,自当敬遵先生之命。但曹君说,先生到校后,一切行动均极自由;先生所虑(据吴雨僧君说)不能时常往来清室一层,殊为过虑。鄙意亦以为先生宜为学术计,不宜拘泥小节,甚盼先生早日决定,以慰一班学子的期望。日内稍忙,明日或能来奉访。匆匆,即送起居佳胜。
适之上一四,二,十三
(1925年2月13日)(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
最终,正是由于当时时局的内困与外患,以及胡适的诚意和曹校长的善待感动了王国维。于是,他决定亲自到清华研究院去看一看,并最终就聘于清华国学院。至此,清华园里多了一位名师,清华学子获得了一代国学大师的教诲。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