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追寻大师的西南联大足迹:陈寅恪女儿回滇,刘文典之子陪同

2017-10-19 | 来源 云南网2017-10-15 18 |

“从1938年那个春天起,我们全家就经常听父亲提西南联大,我们一直都想来看看,现在终于来了,虽然父亲早已远去……”南湖之畔,细雨如诉,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博物馆,米寿高龄的陈流求神情肃穆,如是感言。

与80岁的三妹陈美延一道,姐俩带着女儿女婿,在刘文典先生之子刘平章帮助下,首次从成都、广州、上海等城市“回”滇,于昆明、蒙自两地追寻父亲陈寅恪当年足迹。10月13日,这份漫长达80年的夙愿得偿后,一行7人踏上去往桂林的火车,继续追寻陈寅恪夫人唐筼的足迹。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先生于广州辞世,11月21日,夫人追随而去,恍惚已48周年。后人此行,便是一份沉重又深情的缅怀。

陈流求(左)、陈美延(中)和刘平章在西南联大“教室”外合影

这是陈寅恪后人首次“组团”到云南,之前只有大女儿陈流求夫妇于1999年来过。如今,三姐妹皆已耄耋,需专人陪护,即便这次终于成行,定居香港的二妹陈小彭依然抱憾,因为其子无法请假随行。

10月10日下午3时,一行人来到云南师范大学内的西南联大博物馆。先参观恢复重建的“原教室”,一排排全是联大学生们标配的“火腿凳”,吸引众人纷纷落座找感觉。讲解员领唱《西南联大校歌》,不少人都能踩着节奏跟着哼唱。

陈寅恪为女儿取名流求和小彭,因为当时台湾、澎湖被日本侵占,他要女儿铭记国耻。三女儿的名字是祖父陈三立取的,“美延”典出《荀子》“得众动天,美意延年”。

多年以后,陈美延愈发有感于三人名字中寄寓了父母长辈对世事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对自己的关爱,更饱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时,陈流求、陈美延陷入回忆。

大师之谊

“我父亲刘文典和陈寅恪伯伯关系匪浅,我们两家是世交。”八旬高龄的刘平章陪着陈流求、陈美延姐妹蹒跚缓步于西南联大博物馆,述说着往事。

在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刘文典最服陈寅恪,按其说法是“十二万分佩服”。刘文典具备阅读英、日、德等外语的能力,而陈寅恪精通达20余种语言。“陈先生连波斯文、突厥文都会,跟他比,我还差得远呢!”刘文典曾说。

1931年8月,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文典邀“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为入学考试出题。结果,一道题目引发轩然大波,让二人皆面临巨大压力。

那是一道对联题,上联“孙行者”,标准答案为“胡适之”,无一人答对。贬之者认为,在当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时代背景下,竟用这种复古的“下流玩意儿”来考大学生,简直是“开历史倒车”和“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异议与批评”。

刘文典绝对支持陈寅恪,但也如实将种种责难反馈给陈寅恪。陈寅恪虽以“流俗之讥笑”视之,却不得不发表多篇文章进行阐释,甚至30多年后,还撰写过一篇《附记》继续补充说明当年所出题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38年4月,陈寅恪数经辗转,抵达蒙自南湖畔西南联大分校,入住作为教授宿舍的哥胪士洋行。彼时,刘文典及部分教授已先期抵达。在这里,二位皆留下不少诗作,成为这次后人追寻大师足迹时热议的话题。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这首陈寅恪的《蒙自南湖》流传甚广,刘文典曾手录赠予一位云南学者。后又作《滇越道中和寅恪》与之酬唱,诗中感叹“新梦迷离思旧梦,故乡沦落况他乡”。

及至1943年7月,正式确认清华不再续聘刘文典,陈寅恪立即找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力荐。于是,云南教育史上拥有了刘文典这位国学大师,他执教云大达15年,这也是他传奇人生的最后一程。

颠沛人生

昆明翠湖畔青云街靛花巷三号院曾是陈寅恪故居,如今这里是高档小区。得到这个消息,陈流求只能放弃寻访念头。

陈寅恪自幼体弱多病,1937年为父亲陈三立治丧期间,47岁的陈寅恪右眼视力急剧下降,诊断为视网膜脱落。由于不愿呆在已沦陷的北平,且手术后不可能有稍微稳定一些的长时间疗养,更无法正常用眼致力于教学和研究,考虑再三,陈寅恪决定放弃治疗,任凭右眼失明。7年后,独力难支的左眼也完全丧失功能。

陈美延回忆,那是1945年春节期间,抗日战场捷报频传,家里却被悲伤笼罩,父亲也空前的悲伤。但很快,陈寅恪便振作起来,摸索着纸张试着写字,两年后又恢复讲课。甚至还开始了《柳如是别转》的写作。

这部80万字的巨著,耗费了陈寅恪人生最后岁月中尚能艰难工作的整整10年。所需史料素材除部分由学生搜寻提供外,全部来自于陈寅恪胸中储备,写作方式则由其口述,助手负责记录。

在讲解员引导下,众人来到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名录前,陈流求用昏花的眼神努力找到了陈寅恪和刘文典的名字。

一些往事

2010年4月,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合著的《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出版。虽早已有多部陈寅恪的传记或相关作品,三姐妹的这本书依然以其最真实、最丰富的历史和人生细节,引起了读者和学界的关注。

比如,关于陈寅恪来到西南联大的路线。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博物馆参观时,讲解员说:联大师生入滇共分三路,一是“湘黔滇旅行团”,徒步3500华里,经三省陆路到云南,二是延湘桂公路,从长沙,到桂林、转越南,再乘火车走滇越铁路来滇;三则是坐火车到广州,经香港,到越南,再走滇越铁路到昆明,而陈寅恪先生走的是第三路。

“唉,不是。”听到这里,陈流求立即轻声打断。

“因为我母亲家乡在桂林,所以我们一家是先从长沙到桂林,再经梧州到香港。由于母亲有心脏病,我们就留在了香港,父亲只身取道越南,然后到蒙自。”老人善意地纠正,“我父亲其实是先出发的,没跟那三路人一起。”

在昆明、蒙自参观完两处联大博物馆后,流求、美延两姐妹拿出多本关于父亲的回忆录,签名赠给相关学者和陪同人员。退休前,她们一个在成都当医生,一个在中山大学教化学,全家无一人从事文史或文学工作。“我们不会写文章,这也算不上什么文学作品。”两姐妹非常谦逊。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