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西南联大师生与旧书

2017-09-06 | 龙美光 | 来源 云南日报2017-09-01 |

早在1947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十周年校庆时,曾任联大三常委之一的蒋梦麟先生就说:“西南联大由三校合作了八年,有始有终,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可纪念的一章。”

西南联大在滇八年,先后走出了一大批名流巨匠,铸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不朽的教育丰碑。回眸西南联大前后九年的办学史,时值物资紧缺,又屡遭日机轰炸,生活困苦不堪,但师生们精诚合作,共克时艰,结茅立舍,弦歌不辍,其在战火硝烟中仍然坚持读书问学的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1938年,国难当头,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在长沙无法安定下来,只好南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北大两所大学在艰苦南迁的同时,也不忘把西南联大最重要的资产——图书,想办法带进昆明。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劫后残存的少量图书也来到昆明。加上迁昆途中联大教授经过广州、香港时向外订购的图书和斯坦福大学、康乃尔大学有关教授捐赠的图书,联大已拥有了在战时相对可观的藏书。此外,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和北平图书馆迁昆后,联大又与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样,联大图书馆已成为这所临时大学的学术心脏,学生们白天在铁皮屋顶的教室里上课,挤灰色瓦顶的图书馆,晚上才回到房间睡觉。即便到了晚上,有一半的人还在图书馆或上茶馆学习。

联大图书馆尽管在当时已算是藏书丰富,但相对师生强烈的读书需求,仍显得十分不足。于是,旧书店、旧书摊成为联大人对书籍进行补给和调剂图书资源的重要平台。联大人在这里淘书,也在这里出售和交换旧书。

昆明翠湖边的青云街上,有一家飘零小商店,其女主人系贵州籍联大外文系学生卢绍华(1944年应征赴缅甸从军)的母亲、联大吴宓教授挚友、著名女作家卢葆华,即专售联大教授寄售之物件,其中包括一些二手书。于是,冯至、汪曾祺等等师生,都成为青云街、文明街一带旧书摊上、旧书店中的常客。

冯至说:“值得怀念的是青云街的一个旧书店,它并没有什么珍本奇书,但我在那里买了几本书,对我很有意义。1942年3月17日的日记:‘卖旧书130元,买《圣经辞源》20元’;1943年6月26日的日记:‘购《清六家诗钞》’。……在我购买《清六家诗钞》的前两天,我6月24日的日记写道:‘欲买杜少陵诗已售出,知为丁名楠购去。’25日的日记:‘丁名楠持来杜少陵诗相让,盛情可感。’这可能是我在24日以前就看到了杜少陵诗,由于袋里的钱不够没有买,再去时书已卖出,当时遇到丁名楠的一位同学,他把丁名楠买去的事告诉了我,又把我没有买到的事告诉丁名楠。在书籍非常缺乏的时期,丁名楠肯把刚买到的书让给我,真是盛情可感,同时我也要感谢那位传递消息的好心人。”

贺祥麟撰文称:“大学时代我入了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文明路的好些家旧书店,尤使我极端爱慕,流连忘返。”方龄贵回忆,有时在书店或旧书摊上偶尔发现了自己需要的参考书,节衣缩食设法把它买下,如获至宝;也有时是老同学毕业离校前出让旧书而买下的。谁手头有了参考书,便非同小可,熟人中相约排定时间,轮流阅读,做笔记。无怪乎有的同学说:“在联大‘书成了罕见的难求之物’了。”汪曾祺则津津乐道:“昆明的旧书店集中在文明街,街北头路西,有几家旧书店。我们和这几家旧书店的关系,不是去买书,倒是常去卖书。这几家旧书店的老板和伙计对于书都不大内行,只要是稍为整齐一点的书,古今中外,文法理工都要,而且收购的价钱不低。尤其是工具书,拿去,当时就付钱。我在西南联大时,时常断顿,有时日高不起,拥被坠卧。朱德熙看我到快十一点钟还不露面,便知道我午饭还没有着落,于是挟了一本英文字典,走进来,推推我:‘起来起来,去吃饭!’到了文明街,出脱了字典,两个人便可以吃一顿破酥包子或两碗焖鸡米线,还可以喝二两酒。”

汪曾祺称,工具书里最走俏的是《辞源》。有一个同学发现一家书店的《辞源》的收售价比原价要高出不少,而拐角的商务印书馆的书架就有几十本崭新的《辞源》,于是以原价买到,转身即以高价卖给旧书店。他这种搬运工作干了好几次。

能淘书还能藉此小赚一笔,自是难得的雅致。然而,尽管旧书摊旧书肆满足了这么多师生的爱书欲,二手书籍的缺乏仍是当时最为尴尬的现实。1942年,王力教授在《中央周刊》发文称:“现在后方的书籍实在少得可惊。西书固然买不着,中文书籍可读的也缺乏得很。新书固然不多,木版的线装书却更难找。譬如要买一部《十三经注疏》,就要看你的命运!近来更有令人伤心的现象,连好些的中英文字典都缺货了。”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王力完成了上下两册《中国现代语法》的写作,并在西南联大和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很多师生也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绩。

在物质极为匮乏、物价一再暴涨的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人以求知若渴的执着,乐观豁达地沉湎在书山之中看世界,又走出书斋以自己的实际努力改变现状,最终作出了令后人高山仰止的巨大成就。正如联大学生王育清1940年所说:“联大学生口号,每作豪语,谓我辈前途甚光明,目下虽苦亦乐也。”


相关新闻

  • 102022.05

    “我信奉的还是这几句古话”——追忆潘际銮院士

    不论做任何事情,我以为作怪的主要是金钱名利。 ——潘际銮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12019.02

    玩物非丧志,方寸集千秋 ——西南联大与集邮

    “邮人爱邮事,同气乃相求。玩物非丧志,方寸集千秋。”

  • 172023.11

    跟随闻一多和穆旦去西南联大

    “很多同学犹豫不决,恰好学校当局请了两位名人来讲演,一位是省主席张治中先生,他是反对迁移的;另一位是陈诚将军。他给同学们痛快淋漓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同时征引了郭沫若周恩来陈独秀等对于青年责任的意见。而他的结论是:学校应当迁移”

  • 082008.01
  • 112012.12

    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育——张友仁

    我生于1923年,1942年1月在浙江省黄岩县立中学高中部毕业。当时,由浙江省教育厅派官员到浙江黄岩灵石举行全省高中毕业生的会考,我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

  • 052021.08

    不到最后一日 弦歌不辍|父亲赵瑞蕻笔下的西南联大

    在这本书里,父亲引经据典,反复举例、论述,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和后人什么是西南联大的精神,这样的学校为什么行。我作为后代深受其影响,小时是熏陶,后来是有意吸纳,现在是自觉传承。

  • 062016.09

    燃灯者:《海滨感旧集》及其他

    郑朝宗(1912-1998),福建福州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英国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回国担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专于....

  • 072021.09

    朱自清先生代理清华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事迹一则

    近日“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与时代”展览在深圳博物馆开展,展览以著名学者容庚(1894—1983)先生的学术和收藏历程为主要线索,旨在“揭示以金石学为代表的传统学问如何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发展生存,时代风气和学人的学术之间又是如何呼应和互为表里”(展览策展人、深圳博物馆李飞博士语)。展览的第三单元“学术交游”部分,公布了朱自清(1898—1948)先生致容庚信札一通,有助于深化对朱自清代理清华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活...

  • 292021.11

    一封写自三十一年前的信

    11月10日,立冬三天,天空呈现大片的蓝。突然收到一条陌生微信:“我是周伯昆,我父亲是您父亲的好友周定一,请与我联系,谢谢!”周定一,我敬仰的大名啊,他是父亲在西南联大的同学,我曾随穆旦研究者李方拜访过他,至今还记得简朴公寓窗外可以俯瞰二环路上的车流。当老人一听说我父母的名字,那样惊喜的眼神,很快拿出一张老照片,给我指哪个是我爸,哪个是他。我一直遗憾没能最后送他老人一程,这下好了,和他的孩子联系上了。“您好!很希望和周叔叔的孩子们认识,见过令尊一面,非常敬仰。”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