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钱锺书谈饮食之道

2017-08-25 | 庞惊涛 | 来源 《中华读书报》2017年6月28日 |

如果给钱锺书追加一个“吃货”的身份,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赞成,多少人反对。

《槐聚诗存》中,他自我解嘲说“不好茶酒而好鱼肉”,并坦承自己“居然食相偏宜肉”;在另一首长序四言诗里,他不惜引经据典,申说作为一个“吃货”的最高境界:有面包一方,羊一肩,酒一瓯,更得美姝偕焉,即处荒烟蔓草而南面王不与易也。

想来他对这种境界是心折的,所以他在诗中写:勿求酒美,愿得羊肥。自己不能免俗,愿意酒肉同嗜,食色兼赅,和东坡一样不癯不俗。给钱诗作注解的学者柴立中说:这几句戏言中见作者好尚。

杨绛在生活中的证明,更能说明钱锺书的“吃货”基因实在是其来有自:“锺书是爱吃的……我家那时的阿姨不擅做菜。锺书和我常带了女儿出去吃馆子,在城里一处一处吃。……上随便什么馆子,他总能点到好菜。他总能选择。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他和女儿在这方面都擅长。”

这倒让人想起钱杨二人留英时一次为“吃”而搬家的轶事:钱锺书和杨绛在英国留学时,受不了房东的粗劣饮食而搬了家,两人计划自己开火,绝不搭灶。迁居后的第一个早晨,钱锺书亲自做了奶茶和烤面包端到杨绛床前,让杨绛大为意外进而惊喜感动。

这大约是钱锺书有文字记录的不多的一次饮食操持。以吃货的标准来评判,“不善做饮食”固然是钱锺书的一个短处,但并不妨碍他偶尔为之,好与不好并不重要。由此也可见他不是教条的腐儒,并不太拿“君子远庖厨”这样的圣人之训当一回事。他的好处在于善吃兼而善写善思:《管锥编》中很多饮食之道的精微之述和宏敞之论便是明证。这些述论稍加条分缕析,即可见出钱锺书本人对美食旁涉之广、致力之专和思虑之深。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钱锺书的“吃货”身份,比及一般就吃而吃的“吃货”来,确乎高明了很多。

作为一个“吃货”,钱锺书首先要为人的饮食之好找到历史的“理论依据”,并批判和嘲笑那些附加在饮食本能之上的虚妄之说。

他说“惟食忘忧”,固然是从俗谚中来,但显然准备好了为这一谚助威加火的历史铺陈。他借张问陶“切身经济是加餐”一句,说明它洞达世情,所以“有待之身,口腹犹累”;他借李渔之口,说:长吁短叹、不言不语都做得来,那不茶不饭四个字却有些难;他举《红楼梦》“凡歇落处,每用吃饭”这句话,说明饮食“大道存焉”,乃生命所须,饮食之欲更大于男女之欲;他引但丁名句“饥饿之力胜于悲痛”,质疑那些因为悲痛或者忧愁而不思饭食的虚妄之说。

基于这个“切身经济”,他认为嵇康在《养生论》中所称述的“曾子衔哀,七日不饥”,不过是嵇康“欲成己说,不惜过信古书,亦通人之蔽耳。”儒者叶适怀疑这个事不确实,这个怀疑实则也是钱本人的怀疑吧,所以他递进解说:唯有食庶得以忧,无食则不暇他忧而唯食是忧矣。这意思再为醒豁不过:只有吃饱了才有精力去忧愁,没有吃的是无暇去忧愁的,这种情况下,他唯一需要忧愁的就是解决吃的问题。这和当下“吃货”所谓“只有吃饱了才有精力减肥”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对于佛教徒不食荤腥的戒律,他是怎么看的呢?他认为梁武帝“断肉制令”,不过是“王法助佛法张目”,注定“人定难胜天性”。从人的天性来推求,一些出家的俗僧,出家等于就业,事佛即为谋生,开始并不是都有求大法之心、修苦行之节,所以背地里还是要吃肉,只是做得很隐蔽,僧人们要“崎岖覆藏”,这让他想起吴地民间流传的“僧徒于溺器中炖肉”的旧谑,真真苦了这些出家的僧人们。

至于那些居家的信士、即居士们,跟着僧徒们不吃荤腥,就显得可笑了。断肉之令,并非为他们所制,他们跟着断肉,完全是“引绳自缚”,完了还要自欺欺人,或是称自己吃的肉实际不是肉,或者说口中有肉而心中无肉。所以钱锺书更赞赏鲁智深这样的“花和尚”:不忌荤酒,甚么浑清白酒、牛肉狗肉,但有便吃。虽然“有坏清规”,但率真不失本色,宁愿破戒,也不愿自欺。

当然,更笑的,是那些精致的肉样素食,如素鱼、素火腿、素肘子、素鸡、素鸭等,“清斋茹素,而务烹调之佳,偿口腹之馋,于守戒中逞欲,更添一重公案。”清诗人赵翼嘲讽这些精致的肉样素食者如同那些虽然没有嫁的寡妇,其心未必净,“招之仍可入洞房。”钱锺书说,奉佛者而嗜此,难免会受到“心未必净”的讥嘲,所以,他认为后世断肉,不过是“诡论陋习”,“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尝其肉”,更是迂腐之谈,大可矫正而力除之。

佛门如此,道家也未必清静。钱锺书对那些所谓清虚不纳烟火的道士们为口舌而忙、为开荤食肉而找借口的行为,也施之以一贯的嘲讽,认为那些妄说“令人绝倒”。对此,他自然也免不了一番广引博征。道家所谓“弃五谷、吞日精、餐六气”,或如《真诰·稽神枢》之三所载微子“服雾法”,是一家之偏说,不可孤用。《抱朴子》内篇《杂应》早言辟谷以求“肠中清”之难,这倒是可以移来为今天民间的“辟谷热”降一降温。此外,道家所谓的“玉署三牲”为神仙所享,奉道者可以不忌,这也不过是道士欲开荤食肉的借口而已。

如此看来,佛道两宗关于不食荤腥的戒律其实是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自然难以得到普遍的拥护和遵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佛道之间的攻击,不过五十步笑百步,大哥笑二哥,“脸上麻子,一样多矣!”

钱锺书爬梳故旧,在《管锥编》中反复述论饮食之道,当然不仅仅有它的学术价值,更有一个实际的贡献,那就是为一些传统饮食寻根溯源、发秘探幽。

“(唐)新进士重樱桃宴。”虽只廖廖数字,但细加考察,则不难通过一道饮食发现别具特色的唐代进士宴文化。新科进士借助宴会抒发登科及第的喜悦之情,并答谢座主,联络同年,结交权贵,构建私人社交圈,乳酪和樱桃借此完成一次完美的结合。樱桃宴作为一种风尚,在进士宴中以主角身份出现并显赫一时,自然有它特殊的时代寓意。因此,我们需要从唐代民族饮食特性来考察乳酪拌樱桃的成因。

作为游牧民族的主食,乳酪显然有很浓厚的北方基因,进入内地民族后,成为饮料和各种食品的制作辅材,这个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它和樱桃的组合,可理解为北人和南人在饮食风尚上的融合。据《唐樜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所载,可为我们略窥唐代进士樱桃宴之盛:“时京国樱桃初出,虽贵达未适口,而覃山积铺席,复和以糖酪者,人享蛮榼一小盎,亦不啻数升。”据说乾符年间,有一个名为刘覃的新进士,财力雄厚,买下了京城中所有的樱桃,让大家都来品尝。乳酪和樱桃,两个当时饮食中的珍品的组合,对于上流社会这般文人墨客、公卿百僚是有致命的吸引力的,难怪皇帝也会将赏赐百官樱桃作为特殊的恩遇。

糖酪和樱桃,一个胡食,一个汉果,这样的搭配,绝非偶然,背后自有其民族大融合的政治属性。唐代宗室后裔李直方仿贡士之品第果实,他推樱桃为第三,在绿李(象征李唐长盛不衰)、楞梨(楞梨谐嫩李,寓意唐朝永远年轻)之后,抛开前两个果实的政治寓意,樱桃实居第一。他这样将樱桃与进士(贡士)比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樱桃在唐人饮食、果品中的地位,同时也标举了樱桃在唐代社会、礼仪层面上的价值。

更为有趣的是,钱锺书还饶有兴致地考证时人怎样吃这道美食的。宋徽宗《南歌子》:更将乳酪拌樱桃,要共那人一递一匙抄。不知道宋徽宗这首词是不是在五国城回忆当皇帝时的神仙日子写的,乳酪拌樱桃在其时其境遇下,充满了强烈的家国之思,那一递一匙抄,真有一唱三叹的悲婉。又:《广记》卷二八五《鼎师》:即令以银甕荐一斗,鼎师以匙抄之。从两个“抄”字,钱锺书总结说:北宋上承唐风,而南宋全从北俗矣。“抄”,谓以匕、杓之类盛取,像极了今人吃甜点。

乳酪拌樱桃,在时下虽然已有各种甜品、蛋糕种类的演化,但大抵没有跳出唐习的根本。足见美食一旦和文化攀上亲缘,便有了洞穿时代的生命力。

美食和皇权结合,更能使咸鱼翻身。陈宣帝偏嗜乌贼,遂使乌贼自南朝而后成为珍错异味。钱锺书所据是陈宣帝的《敕禁海际捕鱼沪业》这道敕书:“智禅师请禁海际捕渔沪业,此江苦无乌贼珍味,宜依所请,永为福地。”如果海际产乌贼,想来陈宣帝是希望捕采供食的。扶持宣帝上位的权臣徐陵有《谢敕赍乌贼启》二句谓:变逯庸臣,伏增铭悚。意思是说,陈宣帝赏赐给他乌贼,他表示铭感和惊恐。这有点像唐皇向臣僚赏赐樱桃的意味,乌贼能跻身四大海产并成为美食滥觞于日常饮用,当和陈宣帝当年之偏嗜有很大关系。

然而,一些上古、中古时代的饮食风尚,并非都能够如同乳酪拌樱桃和乌贼一样被今天这个时代理解和接受,它们和那个历史时代一起消退。如《食檄》所列品目,太半某未达而不敢尝,钱锺书知道的,如“蒸鱼鸡豚,色如玳瑁,骨解肉离”,已失饪乏味。袁枚记:《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二十余种,眉公、笠翁亦有陈言。曾亲试之,皆阏于鼻而蛰于口。至于《周礼》《齐民要术》、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东京梦华录》所记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识其名。又见古人刻书内,有蒙古、女真、维吾尔、回回食物单,思之亦不能入口。这些饮食,未能如奶酪那样,被内地民族广泛接受。

张俊为了迎接宋高宗亲幸宅邸,大费帑工成就的张家御宴,历来被美食者所夸赞和艳羡,但钱锺书却不以为然,以为其中一些饮食“耳闻已作恶欲哇矣”。张俊所呈菜单中,“脯腊一行”有“妳房”,又“下酒”有“妳房签”,即动物乳房也,如猪羊等动物。考及西方风俗,钱锺书发现,猪羊妳房乃中西古人以为玉食者。他曾经将这一发现告诉朋友,朋友打断他说,你快别说了,这个东西听到就作呕。猪羊乳在今天也多作边厨废料舍弃,谁知道在南宋时,还会成为贡呈皇帝的御食呢?饮食流变之可见一斑!

考证面食之来历和演变,也是钱锺书一功。他通过考证庾阐《恶饼赋》和傅玄《七谟》诸文,证明今天的面食,正是魏晋之后所称汤煮或油炸的“猫耳朵”、油稣的“牛舌饼”等,是当时“豚耳狗舌”之类的形象称谓。正如饺子原名“角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州桥夜市》所云“水晶角儿”“煎角子”,《聊斋志异》卷八《司文郎》亦云“水角”,取其像兽角,犹粽子一名“角黍”也。

然而,所谓饮食之道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道理”或者“道术”呢?藉由钱锺书的爬梳,我们不难董理一二。

饮食的政治之道。上述唐皇赏赐樱桃、陈宣帝赏赐乌贼,都算饮食作为政治手腕的一个例证。在《吃饭》这篇杂文里,钱锺书劈刀入骨,直击饮食的政治本相:《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孟子曾赞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为“圣之和者”,这里的文字也许有些错简。其实呢,允许人赤条条相对的柳下惠,该算是个放“任”主义者。而伊尹倒当得起“和”字——这个“和”字,当然还带些下厨上灶、调和五味的涵义。

这还没完,且看他继续往深处砍:《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份;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借口,彷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饮食的为人之道。施一饭招恩,吝一饭招怨。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并不鲜见。典型的要数中山君。《战国策·中山策》记中山君宴请都城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在分羊羹的时候,中山君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没有分给司马子期。司马子期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去了,还游说楚王派兵攻打中山国。于是,楚攻中山,中山君逃亡,有两个人提着武器跟在他身后扈从。中山君便问,你们两个怎么愿意跟着我?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又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是您赏给他饭吃他才活了下来,他临死的时候对我们说:以后中山君但凡有什么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而死。因此,我们是来为您效命的。中山君长叹一声,感慨道: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国,却也因为一口饭食得到了两个勇士。

饮食的哲学之道。对美食美器的看法,钱锺书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昭明太子《七契》、曹植《七启》、张协《七命》皆说食而兼说食器,举凡“商王之箸、帝辛之杯”,无不在适口充肠之余而复寓目赏心。或说美食美器相得益彰,或说美器能掩盖粗食之不足。杜甫《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倾银注玉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则反其道而谓恶器无损于美食,美食即使放在粗糙之食具里,也不能掩盖它的香气和光辉;又,曹植《乐府诗》:“金樽玉杯,不能使薄酒更厚。”则谓美器无补于恶食。而李太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筋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则认为人有心事,美食美器不过唐捐虚设而已。这样的损益辩证,隐含着钱锺书关于“相反而复相成”这一深刻的哲学思考。陈子谦认为,一部《管锥编》告诉我们:事理、艺理,人心、文心,也都“无往不在”地存在着这个“相反相成”的现象。通过对美食美器的梳理,我们现在似乎可以为它加上一个“食理”和“吃心”了!

饮食的学问之道。钱锺书以为,学问著述之事比蜜蜂采花酿蜜,似始于张墦《易集解序》中的“蜜蜂以兼采为味”这一句。《全宋文》卷一七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亦云:窃惟绩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故能绚素有章,甘腧本质。西方也有类似之比,古希腊文学家、古罗马大诗人、哲学家、修辞学者皆以蜜蜂吮英咀华、滋味遍尝而取精而用弘作比,或教训子侄和弟子博群书、广学问。在一个有着博雅食趣的“吃货”看来,蜜蜂的广采群芳,适可以成就独特的蜜味,以“吃货”比蜜蜂,可算雅正。蜜蜂采花酿蜜以比学问著述,则可算饮食的又一贡献。

现在,我们似乎可以说,钱锺书确乎是一个高水平、高等级的“吃货”了。

鉴于钱锺书海量的中文和外文笔记尚未被更多人知晓,我们实难推测,他那些随心随性的笔记里,是否也将如《管锥编》一样,隐藏着丰富的饮食高谈和趣闻。尽管杨绛在《我们仨》中有对钱锺书好吃的记录,但作为钱锺书本人究竟喜欢吃什么,在他的著作中却鲜有流露。《管锥编》中谈“古代食谱”一条,钱锺书非常难得地回忆了儿时无锡家乡的美食,或许是钱锺书真性情流露的一次例外:

蜀庖入宋仍尚“甘甜之和”……吴烹亦好“甘甜之和”,吴慈鹤《凤巢山樵求是二录》卷二《金衢花猪,盐渍其蹄,吴庖和蜜煮之》七古所咏,即其一例。吾邑尤甚,忆儿时筵席盛馔有“蜜汁火腿”、“冰糖肘子”,今已浑忘作何味,去乡四十余年,并久不闻此名色矣。

钱锺书写作《管锥编》的年代,十年文革尚未结束,物质稀缺,肉类按量供应,蜜汁火腿、冰糖肘子这类美食,对大多数人来说,自然只能是想象。此时跳出“古代食谱”而追忆儿时美食,或许钱锺书的本意并不在于美食,而在于对一个时代的追忆。读此段,每同读“梦饭不饱”一段,嬉笑之余,不免继之以心酸。


相关新闻

  • 292013.01
  • 132008.10
  • 042022.01

    钱锺书谈落泪之学问

    哭泣,人生中,不多见也不少见。可要说其中多少含义,想来一般人不会过于深究的。钱锺书先生博览群籍,《管锥编》中,有关“泪”的种种情状,一一呈现,读来让人很是惊奇。

  • 052018.01

    汪曾祺与钱锺书

    汪曾祺在一篇回忆西南联大同学的散文中说:西南联大的“几个研究生被人称为‘无锡学派’,无锡学派即钱锺书学派,其特点是学贯中西,博闻强记”(《未尽才——故....

  • 102020.10

    夏鼐与钱锺书的交往点滴

    夏鼐阅读钱锺书的著作,更多是在精神层面“接触”钱锺书,二人的直接交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共事。钱锺书(右)与夏鼐在近代中国的学术谱系上,钱锺书与夏鼐属于同时代人。二人同庚,且生活经历颇有相似之...

  • 032019.04

    钱锺书与清华间谍案

    一直以来,钱锺书与清华间谍案之间的历史迷雾让很多人分不清其中的来龙去脉。近日,谢泳在新著《钱锺书交游考》中,有长文专门谈论钱锺书在清华间谍案中的来龙去....

  • 212018.12

    琐忆钱锺书先生

    1998年12月19日,我国著名学者、作家钱锺书先生与世长辞。20年来,虽斯人已逝,但其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仍为学者的案头书,其长篇小说《围城》则吸引....

  • 112017.07

    王元化与钱锺书

    王元化和钱锺书交往绵长。1981年,王元化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评议组成员,与王元化同时被聘的还有王力、王瑶、王季思、吕叔湘、朱东润、李荣、吴....

  • 222016.11

    夫唱妇随——钱锺书和杨绛的两则故事

    “夫唱妇随”的钱锺书和杨绛先生,他们以自己绚丽的一生向我们昭示:中国文化道德传统,完全可以融入在新道德之中。

  • 042018.12

    杨绛:钱锺书是怎样读书的

    本文是杨绛为《钱锺书手稿集》写的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大师是如何做学问的。在钱锺书天才光环的背后,是超出常人的勤奋。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