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毕生致力于翻译工作,在国内外出版《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莎士比亚选集》《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约翰•克里斯托夫》等中、英、法文学作品120余部,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2014年获翻译界最高奖项——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了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农历年初,96岁的许渊冲先生做客央视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和董卿的一席对谈感动了很多观众,为他圈粉无数。尤其是当谈到他大学时期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恋,在节目中朗读林徽因的《别丢下》时,许渊冲先生声泪俱下。在不久前出版的自传《梦与真——许渊冲自述》中,许先生也谈到了这段大学情缘,以下内容由澎湃新闻经该书出版方河南文艺出版社授权发布。
翻译家许渊冲追忆往事,曾用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
我在中学时代,来往的都是男同学。小学如涂茀生、薛蕃荣,初中一年级如欧阳谧、廖延雄,二年级如爱好集邮的同学,三年级如同寝室的盛思和、王树椒,到高中毕业时就是上一章提到的文、法、理、工、农、医“六路大军”。入大学后,才开始和女同学有接触。
我感到和女同学在一起,有和男同学在一起感受不到的乐趣,我想,应该扩大交游的圈子了。
我们看到远处西山灯火,同学周基坤问我读过林徽因的诗句“一样是隔山灯火”没有。那时林徽因正在为联大盖新校舍,我只读过徐志摩为林徽因写的《偶然》,没有读过林徽因写的“一样是隔山灯火”。周基坤告诉我,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经过他的故乡,看见远山的灯火,就写了一首《别丢掉》,全诗如下: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持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问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是爱情,是友情?从“你需要保持着那真”看,爱情的可能性更大。“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什么话?是情话吗?如果不是,山谷留有回音又有什么意思?这样朦胧的诗句,表示朦胧的感情,译成英文,寄给一个朦胧的意中人,不也很美吗?
Don’t cast away
This handful of passion of a bygone day,
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Beneath the cool and tranquil fountain
At dead of night
In pine-clad mountain,
As vague as sigh: you
Should ever be true.
The moon is still as bright,
Beyond the hills twinkles the same light.
The sky besprinkled with star on star,
But I cannot see where you are..
You’d seem,
Hanging above like a dream,
To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r word,
But its echo is heard
And buried, though unseen,
Deep, deep in the ravine.
还有一种可能,山谷中留下回音的,就是徐志摩写的那首《偶然》。现在把《偶然》原诗和译文抄录于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I am a cloud in the blue sky,
Casting by chance my shadow from on high
On the waves in your heart. You need feel nor cheer
Nor surprise, for at a glimpse it will disappear.
On a dark night at sea we met,
You have your end and I have mine.
Haply you may remember or forget
The exchange of glances that shine.
自然,我的意中人和林徽因不同,她是一片云彩,投影在我的波心,她不会讶异,我怎能不欢喜?我们相逢在白天的课堂,有共同的学习方向,她可能不记得我转瞬消失的踪影,我怎能忘记她眼中放出的光芒?1939年7月12日,我把这两首译诗和一封英文信放到女生宿舍信箱里。记得有一次钱锺书先生讲课时碰到my mind to 中没有动词,周基坤提出这个问题,钱先生说是 to前面省略了verb to be。我为了表现自己学了立刻会用,就在信上写了一句 my mind to make your acquaintance(我一心想和你交朋友)。不料后来周基坤一查书,发现原文是I made up my mind to,我真是弄巧成拙了。
说来也巧,我在我们的老师,也是钱锺书先生的老师,吴宓教授的日记中发现了对我意中人的记载。他1940年8月7日的日记中写道:“前数日,于城门遇周颜玉,着橙红色衣,盛施脂粉,圆晶轻小,如樱桃正熟,偕其未婚夫行。今又遇于凤翥街口。着月色衫,斜垂红带,淡施脂粉。另有一种清艳飘洒之致。与其夫购晨餐杂品。宓深感其美云。”原来她已订婚,我自然是“求之不得”了。几十年后我的译诗出版,寄了一本给她。她从台湾回信,谈起当年往事,她说吴宓先生还请她吃过饭,不过她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比当年吴先生还老。但是在我心中,她怎么会老呢?
现在,我把她给我的两封回信抄录于后。对我而言,这简直是难得的历史文物了。
第一封信,1993年10月20日寄自台北市牯岭街94号7F。
渊冲学长:
拜读大札,的确十分意外。半世纪未通音讯的老同学突然来信,真使我惊讶。看了那篇访问,知道你杰出的成就,非常敬佩。那也是我们联大的光荣。如果你明年能来台北开会,我们在台校友定会竭诚欢迎。希望来台之前早日通知我。
外子正弼早已退休,在家养病,因年事已高,老人病缠身,我也是发苍苍、视茫茫的老妇,恐怕你已认不出来了。人生短促,转眼已迈入老年。五十几年的光阴飞也似的溜走了。
祝
健康快乐,并问候
学长夫人好
周颜玉1993.10.20
第二封信,1999年1月8日寄自台北县新店市玫瑰路47巷3号7F。
渊冲学长:
前几天去牯岭街开信箱,收到你的信和大作(文学翻译),谢谢,我会慢慢拜读。因为搬家,旧址我已很久不去,搬来新店郊区,很少去台北,因此迟至今天才回信,非常抱歉。
我是1938年读外文系,1940年已转入社会系。吴宓老师的《西洋文学史》我只读了一学期。我记得有一次因为下雨我弄脏了他的笔记本,我吓坏了,同学告诉我吴老师很爱清洁,他会骂人。结果还好,他只微笑不说话,我松了一口气。
1942年我毕业后随正弼去了成都,随后正弼去美国受训,我一人带着一个小男孩住在一位联大同系同学家。这位社会系的同学告诉我他见到吴宓老师,吴老师要他约我去看他,他请我们三人吃晚饭……我在联大时,从未单独见过他,也未曾说过一句话,我也不是出色的好学生,蒙他台(抬)爱,受宠若惊。
最近我没照片,下次定会寄一张给你,不过白发老妇,请不要吓倒。祝健康快乐,并问候教授夫人好。
周颜玉1999.1. 8
《梦与真——许渊冲自述》,许渊冲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