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魏庆芃:关于清华食堂的零星记忆

2017-03-29 | 魏庆芃(1992级热能) | 来源 微信公号“THU毕业廿年”2017-03-20 |

一晃毕业二十年,学校已是焕然一新。民以食为天,刚刚关闭的“小桥烧烤”,引发了当前校园中很多同学一抒情怀。老校友们也是热爱清华美食的,不过再回到学校,恐怕也寻不到当年一日三餐的食堂了,而在校的年轻人们除了每日穿梭于紫荆、桃李、芝兰、玉树等新食堂外,还对追寻那些消失的食堂却情有独钟。前两天毕业二十周年公众号推出一篇回忆清华园食堂的文章,也勾起了我的零星记忆。

清华的食堂是有编号的,非常的理工。

一员工,也就是教工一食堂,坐落于荷塘东北角,后改为工会俱乐部,成为老师们周末跳舞休息的场所。在一员工的东北侧扩建了荷园餐厅,一层仍是教工食堂,二层则为餐厅。荷园一直生意兴隆,大约是沾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的光吧,不过那里的菜确实价格便宜量又足,深受师生喜爱。大约2002年,曾经有人为了出名把一个爆炸物扔到了荷园教工食堂里,幸好没有造成大的破坏。

二员工,也就是教工二食堂,位于学校西区,从西湖游泳池路口向南200米,正对的那个建筑就是,现在叫做寓园,因为周围的楼叫做一公寓、二公寓等N公寓。小时候家住在二员工旁边的西八楼,二员工的酱肘子和小笼包简直就是世间最美味的东西了。

三员工,在92年的时候还在,后来建设西区大食堂,也就是俗称“万人”、学名“观畴园”的时候给拆掉了。三员工和四食堂、五食堂、六食堂等构成一个“口”字,三员工坐落于西侧,是个规模较小的食堂。因为三员工的桌椅是活动的,因此很多学生活动、舞会之类的就在三员工举行了。

四食堂比较重要,它是“口”字的北边,也就是现在清青永和的那个位置。我们进来念书的时候,必须去指定的食堂就餐,用指定食堂的饭票,我们就被指定到了四食堂。四食堂的特点很简单,就是男生多,几乎全是男生,一到中午吃饭,黑压压的上千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挤在窗口前,为的是能打上份有肉的菜。四食堂我认为是当时最好的食堂,原因很简单,饭给的多,而且菜里面有很多酱油,保证小伙子们可以把半斤米饭或者馒头都吃下去。四食堂也是最早开设小炒的食堂之一,当然只有在有女同学来访的时候才舍得去排一份小炒,1.2元的滑熘里脊是最好的礼物。九十年代中期四食堂被拆了之后,所有的师傅都到了新开的十五食堂,饭菜依然好吃,依然负责供应那周边的三千多壮小伙子的饮食;后来紫荆学生公寓建成,没有超市,于是非典那年十五食堂改建为超市,师傅们也就分散到了各个食堂。值得一提的是,四食堂的堂长、后来当了十五食堂的堂长,是位精干的女同志,她还当选过学校的劳动模范,在十五食堂的时候她首创了“两个半份”可以拼起来,受到同学们的极大欢迎。再后来,好像去了桃李三层当经理了,也就退休了。

五食堂是个小食堂,主要是供应1-4号楼的研究生们,因此价格要贵一些。五食堂印象不深了,大概是去的少的缘故。六食堂则是“口”字的南边,也就是现在清青咖啡的那个位置。因为新斋也就是现在人文社科学院的办公楼,以前住的是女本科生和女研究生,因此六食堂是女生食堂。九十年代初是个剧变的时代,92年入校的时候是指定食堂、指定食堂的饭票,因为是计划经济。后来鼓励食堂之间竞争,于是可以随便去各个食堂吃饭了,我们也有幸去过几次六食堂,不过好像都是我们这样的男生蜂拥而至,也没有见到几个女生。

女生们主要都在七食堂。七食堂坐落于学校南北主干道的东侧,6号楼和7号楼之间,现在好像改名叫做“清芬园”,中间还有一段时间改名叫做“学生风味餐厅”。七食堂的地理位置相当优越,是距离教学区较近的一个食堂,而且5、6、7、8号楼当时是清华女生楼,她们大部分去七食堂吃饭,所以,七食堂经常是人满为患。不过七食堂是蛮有改革精神的,记得曾经报道过老堂长的很多改革措施,例如,大概是93年的时候第一个在食堂里面隔出一块单独的区域做餐厅,可以点菜,可以卖啤酒饮料,生意巨火,后来各个食堂纷纷效仿。又例如七食堂第一个把四周改建为单独的厨房,制作各种风味特色饮食,现在大家还津津乐道的“七食堂的包子”、“麻辣香锅”等等,都是七食堂的招牌。

八食堂和七食堂是对称的,坐落于东大操场西侧,10号楼和11号楼之间,也就是现在的保龄球馆。八食堂的特点么,大概就是人少,基本上不用排队也不用占座。原因很简单,没有特色,女生不爱来,男生也不爱来,只有怕食堂太挤想凑合一下的来。不过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也有点问题,就是八食堂处于东操大上坡下面,车速较快,不易停留,所以一直不温不火。

九食堂一度是清华伙食很有特色的地方,并且位于东区浴室洗澡和打水的必经之路,因此生意一直很好。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女生多,5号楼的女同学们都去九食堂,也带动了周边11号楼精仪系、12号楼化工系的男生们去就餐。再后来,30号楼的修建也为九食堂带来不少人气。我自己大概从94年起扎根九食堂吃饭,一直到博士毕业。那时候很喜欢和食堂的师傅们聊天,冬天的时候就去管他们要点大葱、白菜叶子,偷偷的在30号楼宿舍里面涮火锅吃。九食堂的堂长经常会问问同学们对伙食的意见,琢磨着怎么把食堂弄好,很敬业。可惜,现在变成汽车系的实验室了。

十食堂坐落于大十字路口,生意自然不错,不过菜真的一般,糊口而已。十一食堂在Y字型的十五号楼东侧,二层小楼,现在叫做桃园了。十一食堂的特点也很鲜明:贵,但有肉,比较适合研究生的消费水平。十二食堂位于八号楼的西南侧,因为是在坡下,因此也叫地下食堂。不过那里很早就不做食堂了,开始是做舞会的场所,后来改成乒乓球馆,据说里面还有射箭的地方,门口是几家小店。现在彻底拆了,成为人文学院新建的图书馆。十三食堂是运动员食堂,也就是现在的清青快餐、清华麦当劳的那个地方,以前那里只能用体育代表队的饭票,学校运动员的伙食有那里保证,开的比较晚,保证了运动员训练之后还有肉吃。

十四食堂也就是现在的丁香园,现在的伙食很不错了,蛮有特色的。而且还出过著名的热爱学英语、考托福的“馒头僧”。当年十四食堂和十五食堂竞争的很厉害,周边几千清华男生随时处于半饥饿状态,恨不得早点下课冲向十四或者十五食堂。十四食堂似乎一直处于下风,而且还出过“银耳汤中毒”事件,不过从非典那年十五食堂改超市之后,十四食堂终于迎来出头之日。

清华有编号的食堂就到十五,这大概也是清华理工思维的一个体现。紫荆学生公寓建成后,新建的食堂不再以数字命名,紫荆和桃李是最主要的学生食堂,在东侧还有芝兰和玉树作为留学生、培训人员的食堂。再后来又把尚存的编号食堂改名,食堂的名字文绉绉的,也挺好,只是我们还是习惯的称“七食堂”、“十四”。

最后还有补几个重要的、和食堂相关的场所。一是清真食堂,原来的清真食堂坐落于新斋的北侧,也就是现在万人大食堂东侧的停车场,清真食堂不对外,后来改革了,允许他们做一些牛肉馅饼之类的对普通同学卖,那是我大学期间吃到的最香的牛肉饼了,大概是因为真是牛肉的缘故,于是也一直很羡慕。二是西大饭厅,其实西大饭厅因为防火的缘故,很早就不做食堂了,平时是羽毛球和乒乓球场地,新年的时候是著名的“西大狂欢”的场地,后来拆了建医学院了。三是著名的清东、清西,那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在八号楼的西侧开设了除食堂之外的餐饮场所,其名曰:大学生之家,卖各种风味小吃,包子、面条、馅饼,主要是因为那里开放的时间长,使得错过了食堂开放时间的莘莘学子也有吃口热饭的地方。后来在二号楼的西侧也开设了类似的场所,记得那里的桂林米粉、砂锅饭堪称一绝,以至于很多当时的清华毕业生以能每周回学校吃一顿清东或者清西的砂锅饭为人生奋斗目标。后来随着学校的建设,清东和清西都被拆除了,清东改为一片花园和小的下沉广场,而在清西的旧址上建设了现在的独峰书院那一片。记得清西刚刚被改建之后,那里开设的是哈根达斯,按现在同学们的用语是:坑爹啊……

民以食为天,清华的食堂作为一个小小的侧面,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和学校建设的发展。在CPI一路狂飙的今天,清华的食堂仍然保持着很低的价格和相当高的健康、卫生、营养水准,记得和清华的师傅、堂长和后勤的一些老师聊天的时候,他们说起来,清华的食堂得有清华的水准,我是很感动的。如果我有什么想说的,那就是要爱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这也是清华的传统。


吃遍全部食堂的豪杰还有这位同学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