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应致力于培养凭科学发现著称于世,或以思想影响国人的学界名流。“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本文讲述的是几则令人记忆深刻的“清华旧影”,将这几则旧事连接起来,可以形成对早期清华的一番印象。
“不过他终于来了”
1931年4月,南京政府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教育主任吴南轩,任命为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长(有人形容为“超擢”)。此前,清华校长为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罗家伦。可大约因为年轻(任职时31岁),行事有些严厉,遭到一些学生反对,教师中也有反响。罗家伦自觉,自行辞职了之。
吴南轩应当为南京政府信任的人物无疑,可是他的到来,却惹起了一轮又一轮风波,这也许是南京政府未能预料的。据亲历此事的冯友兰回忆:“大概南京的人和吴南轩本人都以为原先罗家伦能顺利地接收了清华,吴南轩为什么不可以?”现在有什么不同呢?“在一九二八年,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受到人民拥护的,罗家伦是乘北伐之余威,打着革命的旗帜,进入清华的。罗家伦本人在当时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是后进,不能说有什么威信,但是作为五四运动的一个学生领袖,他还不失为一个全国皆知的名人。可是一九三三年(按:这里冯友兰误记了,应当是1931年)就不同了。……北伐的余威没有了,革命的旗帜也不能号召了。而吴南轩本人确实是无名之辈,不过他终于来了。”
由此看来,当时的大学(更遑论清华大学),校长并非政府指派个谁来都能当的。除去社会各方势力支持,自己的个人声望和学界地位,也非常重要。吴南轩,虽然有美国心理学教育博士学位,可在当时“确实是无名之辈”,来接收清华,资望就欠缺多了。
“不过他终于来了。”冯友兰这句话有些意味。因为吴南轩几乎从进清华的那天起,就很不安宁。
张继向学生道歉
据当时参加吴南轩就职典礼的学生回忆和当时报刊报道,在当天,清华大学学生就给吴南轩等人上了一课。
吴南轩的就职典礼,由国民党中央委员、西山会议派“元老”张继监誓。这位老先生到场,却给吴南轩开了个不大好的头。张继上台后,先大放一通厥词。他说,清华时间上已有20年了,有这么考究的房子,这样好的设备,一年花了这么多钱,却没有造就出什么杰出人才。接下来问:试看我们的中央委员中,各部部长中,有哪一个是从清华毕业出来的?这且不算,他还带有挑战性地说:在座各位,如有勇气的,请起来与兄弟讨论一番。
不料话音未落,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张人杰立即站了起来。他不卑不亢,向张继提出三点质询:一、此次就职典礼,本校时间定在十时,为何张委员你十时四十五分才到?二、张委员所言人才,不知是按什么标准?如果按学识、专长和成就来说,清华的毕业生中,却不能说没有。张人杰接下来列举了科学、技术、工程、建筑等各方面杰出知名人士的一长串名单,然后说:就连孙中山先生陵墓的建筑图案,不也是清华毕业生设计的吗?其他如教育界闻人胡适以及南开、燕京两校教授,也多为清华毕业者(按:胡适此前似与清华无干。当时报刊报道如此)。如果人才是指党棍和政客官僚,清华却没有一个。或许是这一点招致张委员的轻视吧?三、张委员也是人,为什么与你谈话,还需要勇气,难道张委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张人杰话音未落,全场掌声雷动。这掌声,“鼓”得张继满脸通红。可张继倒还是多有历练者,在这样情况下,他立即向学生道歉,承认自己“失言”,给自己寻着一下台的阶梯。
潘光旦堵“后门”
潘光旦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他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并兼教务长等职,任职期间,他先后两次遇见今之谓“走后门”事,均被其挡驾,值得略加记述。
能走和敢走清华大学“后门”,当然不会是一般人物。第一次,时间大约在1936年。其时,担任安徽省主席并于前一年被国民政府授予二级上将的刘镇华,写一信,让自己的秘书长交给清华教务长潘光旦,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来校旁听”。潘光旦的当面回答十分有名:“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话说得意满理正,这省主席的面子没法给的。潘光旦后来言及此为:以词折服。
有关清华大学旧事甚多,可对笔者而言,这几桩旧事却意味深长。这也许是我们翻阅、借鉴历史的意义所在——以上列举的几桩清华旧事可以为证。(杨建民)
转自《人民政协报》2013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