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大学的建筑

2014-08-22 |

孟凡茂(1979 自动化)

  清华大学是我国的著名学府,而校园建筑之美也与学校的声望相得益彰,堪称双璧。清华大学的前身是1 9 1 1 年建起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之初,清政府把位于圆明园遗址东侧的皇室花园清华园作为校园,当时清华园的主要建筑是以工字殿为主体的清式庭院建筑群,就是现在的工字厅。1 9 1 4 年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规划校园,在工字厅的东面和北面设计新建筑群,就是后来被称为清华四大建筑的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这组建筑群可以说是把美国的校园建筑搬到了清华园,其建筑风格是西欧文艺复兴风格,而作为清华大学的象征性建筑的大礼堂最具代表性。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校园扩建,扩建图书馆,新建生物馆、化学馆、气象台等建筑。建国后又有两次大规模的扩建,一次是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以主楼为中心的校园新区建设,以及一批仿古大屋顶建筑;一次是八十年代以来的校园远景规划性扩建。如图书馆新馆、建筑馆等一批现代化建筑。经过八十多年的规划和建设,清华大学的校园拥有了中国传统、西方古典、苏式风格、现代特色的建筑群,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古今兼容,把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融于一处。而且,对于每个建筑物个体来讲,都称得上是建筑精品,各个建筑群之间在衔接与照应上也堪称范例。

  建于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功能,体现不同风格的建筑,或以丘陵林木相隔,或以渠池桥路相连,更体现出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特色。当我们登上闻亭,东望绿树掩映中的大礼堂,红墙如幕,穹顶接天;西望波光云影中的水木清华,楹联照水,亭台入画,怎能不使人赞叹这里把天然造化与人工设计的双美归于一致呢!也自然使人感到惊诧,东西方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通过一泓池水一片林木的过渡,竟呈现出如此美妙的景象。孟子曾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完美的建筑必然在人们的心中产生共鸣,人类对美的鉴赏是相通的,并不因东西方的地理位置、中外的文化差异而受到阻隔。

  对于在原有建筑基础上的扩建,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工程是值得称道的。扩建既保持了与原有建筑风格的和谐,又表现出建筑师的匠心独运。何以达到如此境界,有三点是值得建筑业界记取的。其一是发挥建筑师的创造才能。图书馆始建于1 9 1 7 年,已经两次扩建。第一次在三十年代,选用建筑大 师杨廷宝先生的设计方案,并由杨先生主其事。第二次在八十年代,由关肇邺教授设计,用关先生的话说是,“追求美好,不讲新奇”。而此思想在新馆的设计和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今的图书馆,一二期天衣无缝,二三期珠联璧合,三部分既合而为一体,又体现了设计者的追求和特点。其二是民主作风。三十年代的扩建方案是从十多位中外建筑师的方案中评选出的。而八十年代的扩建设计,主管部门尊重建筑师的创造,不用长官意志来评判建筑作品或以个人偏好干涉建筑设计。第三是设计建设人员的水平。清华大学拥有堪称国际水准的建筑设计人才,他们具有完美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业务水平,不为金钱利诱而放弃职业道德,不去迎合时尚而违反设计原则。清华园的建筑规划,应该说不仅给国内的校园建设提供了范例,也可使中小城市的改扩建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清华园正在蓬勃发展。如今,东部新区的新建筑群已经初具规模。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清华大学的建筑会更具特色,更臻完美。清华大学总是以其完备的教学设备,高超的教学水平接纳五洲学子,自然也以美好的建筑,幽雅的环境迎接八方友朋。

   

原载《人民日报》1997727

相关新闻

Baidu
sogou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