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我们要干一个样给他们看”——季羡林与乔冠华留学德国

2014-08-05 |

○卞毓方

1935831日,作为清华与德国方面签定的交换研究生,季羡林偕乔冠华同车赴德。

是年,季羡林24岁,乔冠华22岁,论年龄,季羡林是兄长;然而,论学籍,乔冠华却比季羡林高一级,是学长;论身材,也比季羡林高半个头,乔一米八三,季一米七二;论经历,更比季羡林丰富多姿,乔冠华是心怀大志、不按常规出牌的激进分子,光中学就被开除过三次,大学,他先读国文,后转哲学,一度和老乡兼革命家的胡鼎新(乔木)走得很近,毕业后东渡扶桑,入东京帝国大学深造哲学,终因赤色嫌疑而遭“驱逐出境”。季羡林乃老实巴交之人,中学、大学,一贯死读书本,毕业后回济南教了一年高中,如是而已。

说到德文,则是季羡林的强项,君到德国去,要说德国话,季羡林在清华念的就是德文专业,当然得天独厚。但到了德国才知道,他在清华学的是哑巴德语,比乔冠华强也强不到哪儿去,两个留学生,一对难兄难弟,不得不先到柏林大学作德语强化补习。

那一阵子,两人一起用餐,一起上学,一起游玩,一起访友,有时甚至在一起睡,亲密无间,几乎形影不离。

季羡林1935919号的日记有如下记载:

我前天把表送去修理,昨天同乔找错了地方。但他居然认为是他自己的票,表当然拿不到。今天又去,仍然找不到。过午又去,他才说票恐怕不是他的。我只好去找汪,他陪我到去过的那个铺子,一拿就拿出来。

这番话,我初读时,把文中的“他”理解为乔,因此怎么也搞不懂下文的“票”是什么意思,后来查季先生的《留德十年》,才弄清这个“他”,指店铺的老板,“票”,指店铺开的收条。

106号记:“起来吃了点东西就去访乔,同赴Schoneberg,访马耸云,到了稍坐便同去Wannsee(婉湖)去玩。Wannsee是一个大湖,四周树木,如一列青山,湖里白帆船来往,水极清,景极美。中有一半岛,礼拜堂尖顶露于群树上,宛如北海白塔,东北望如西湖。今天天色阴沉欲雨,人极少,走在湖边的大松林里,踏着柔软的土,恍如置身深山中,想不到柏林会有这样好的地方。”青春作伴,异域妙景,宛然画图中。

1019号记:

“又回乔处,正在吃着面包的时候,马来了,我们一齐吃,吃完了,又开始闲谈起来,我们谈到国事,我觉得中国唯一出路是解放农民平均地产,但实行起来却也不容易,因为中国人坏,无论什么到他手里都会变样的。”

1020号记:

“回到乔处闲谈,一会儿赵九章也去了,又大谈起来,大体谈的范围不出中国农村经济问题,非常痛快淋漓,一直谈到十一点半我才回家。”

诸如此类,还有好几处。对于季羡林,这是一个开拓性的话题,他虽然是农村出身,但六岁就离开了,对于农村的实际状况,农民的艰难困苦,不甚了了。季羡林从前考虑得最多的,不外是文学啦、家庭啦、个人出路啦等等,迨至到了国外,国家背景立刻凸现出来,他也把眼光投注到国事。

1025号记:

“十二点出去,外面正下着濛濛的细雨,在附近等到了乔,回去吃饭。吃完了又到乔处,照例吃糖读杜诗--杜诗真有不可及的地方,那种雄健的魄力实在惊人。”

1029号记:

“吃过晚饭后,又照例同马到乔处闲谈,一谈谈到十一点,才回家,在柏林居然找到能在一起谈话的人,也不容易。”

“同声好相应,同心自相求。”这是要引乔为知己的了!

大学时期,两人既非同系,又非老乡,绝无来往。但乔冠华往清华园一站,那鹤立鸡群、踌躇满志的形象,却是深深镌刻在季羡林的心上。晚年,季羡林在《留德十年》中回忆:“在校时,他经常腋下夹一册又厚又大的德文版黑格尔全集,昂首阔步,旁若无人,徜徉于清华园中。”如今,在柏林,季羡林和乔冠华朝夕相处,认识得以具体而深入,他在1011号的日记中写道:“乔人还不坏,唯好大言,对别人还可以,对我大可不必,因为你有多大本事,我一眼就看透了。”

“人还不坏,好大言”,应该说是很准确的。乔冠华天生狂放,恃才傲物,尝言“天下文章李、杜、乔!”--不知道他当季羡林的面说过这句话没有?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乔冠华一生得力于他的这种气质,也吃亏于他的这种气质。玩“穿越”的读者,此处可听到他1971年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仰天大笑,彼时他是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全世界聚焦的红色英雄;也可听到1953年李克农在朝鲜停战谈判中对他的忠告:“你眼里没有几个人,要吃大亏的。”至于说“你有多大本事,我一眼就看透了”,则未必,恐怕更多还是季羡林的自我感觉。

补习班结束,根据德方指派,季羡林去了哥廷根大学,乔冠华去了图宾根大学。去了以后学什么,季羡林一开始犹豫不决,一会儿想研究德国文学批评,一会儿想研究中国历史,一会儿又想读希腊、拉丁文,换来换去,足足耽误了半年,最后才锁定梵文为钻研方向;乔冠华不存在选择,他攻读的是轻车熟路的哲学。

分手前的1030日,季羡林在日记中叙述:

“同马、赵回到乔处已经九点,又开起座谈会来。从单人起,一直谈到中国文人的气节,谈到十二点才分手,可说痛快淋漓之至。这是在柏林最后的一夜,最后的一次畅谈,我仍然说,在柏林愚妄氛围中,能得到这样的谈友,也真算不坏了。”

到达哥廷根的当天,季羡林的耳边还回响着乔冠华的临别赠言,日记说:“到了德国后,看到许多离奇古怪的留学生(笔者注:多为国民党的官二代),他们简直不念书,昨天乔对我说:‘我们要干一个样给他们看。'真的,我们要干一个样给他们看。他们不但空空如也,且骄气凌人,非常令人讨厌,非干一个样不行,不然简直辜负了这两年时光,也对不住自己。”

三天后,季羡林接到乔冠华托人捎来的信,告诉他在图宾根的待遇,德方只管房钱和饭钱,其余自理。乔冠华不在乎,他有家庭后盾。季羡林不行,幸亏哥廷根方面还好,经费按事先商量好的数字拨给。19351214日,季羡林接到乔冠华寄来的《大公报》文学副刊,大为感慨,“好久没读中国文艺了,”他说,“现在一读到,有说不出的味道。”礼尚往来吧,尔后,季羡林将国内储安平几次邮来的《文学时代》,也都转寄给了乔冠华。193663号的日记又记:“早晨作梵文习题,写给叔父一封信。十二点到邮政局去,寄十马克给冠华。”不知这十马克是什么意思,是还旧账?是资助?存疑。

1937219日,季羡林接到乔冠华邮来的一张明信片,告知已完成博士考试(其实只是完成论文)。这真是奇迹!到德国,满打满算才一年半,简直不可思议!季羡林想替朋友高兴,却又高兴不起来,他有点吃醋?是,也不完全是。

次晚,他借日记表露:“这两天是我思想最痛苦的时候,我自己很清楚,我生平最大的缺点,就是一种Inferiority complex (自卑)。我总觉得我应该比别人强,应该比别人先走一着。倘若别人比我先走了,我就不痛快。昨天听到X作了考试,心里就立刻不安起了。倘若我这样骗,也可以骗到手,但自己又不。然而别人骗到了,却又不痛快,这矛盾我不能解决。其实一个考试也算不了什么,我自己所要的是真学问,是历史上的地位,然而话虽这样说,心里终于仍然不痛快,于是就来了彷徨,我要随波合流骗一骗回国呢?还是立稳脚跟求真学问达到自己的梦呢?最后终于还是第二个占了胜,于是心境泰然,到现在我才知道成圣成贤全在一念,然而这一念却并不容易得到啊!”

乔冠华的博士论文,研讨的还是他在清华业已驾轻就熟的庄子。季羡林认定此举是糊弄洋人,骗取学位。此说,也有一定道理。但季羡林不知道,在图宾根大学,乔冠华不光继续攻读哲学,还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军事科学、欧洲战争史,以及军事地理的研究,值此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他一颗骚动的心,已经听到了大时代的呼唤,他要抓紧时间,结束在异域的学业,回国参加伟大而神圣的抗日战争!

19371118日,乔冠华到哥廷根看望季羡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季羡林的留德日记中。返回图宾根,未久,他就像当年胡适那样,等不及拿博士证书,就取道巴黎,踏上了归国的长途。不同的是,胡适是为了就北大教授的高位,乔冠华是为了投身革命洪流。当是之时,季羡林显得进退两难。一方面“恨不能立刻飞回故国,在那一个大生命里活一活,不管这生命带我到死或生”;“一走到街上,我仿佛看到每个人脸上都有一个大问号,问我为什么不回国去打日本。我简直恨不能地上生个洞钻了进去了事”;一方面又认识到自己不是搞政治活动的料,自己的长处只是钻研学问,自己的报国之志只能通过学术来实现。“古人说:‘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并不是怕死,实在也应该考量考量,让这一个死来得有意义。”

两位好友,因志尚不同,从此走上了不同道路,但是,他们做出的斐然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我们要干一个样给他们看”,我想,他们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转自《文汇报》201485

相关新闻

  • 302021.12

    赛司塔:两盆花——一个留学生的清华回忆

    我们与人交朋友,旅游,亲近大自然,养宠物,散步,培养许多爱好,以填补人生的孤独。也许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花在如何认识孤独以及如何处理孤独上。我们的人生也许是由我们理解和定义的孤独来定义的。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这种孤独,但有时孤独也可能会变得可怕。

  • 192019.04

    清华“飞班”,有啥不一样?

    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不穿军装,他们和所有的清华学子一样,上课、自习、参加校歌赛、组织学生节……穿上戎装,他们就变了一个样,少了懒觉,多了....

  • 232018.08

    “晒晒”季羡林的大学成绩单,看看85年前的清华校园什么样

    80多年前的清华校园是什么样的?当年的大学生活和今天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同?这些答案可以在当年的清华学子、日后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日记里管窥。

  • 072024.04

    我的1979——从预备留学德国到加入清华79级

    我有幸在1978年被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录取,并被推荐公费留学,但是阴差阳错,我与留德的同学们分道扬镳并回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加入79级无91班继续学习五年,在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毕业。

  • 042004.06
  • 262016.02

    我们今天要弦歌在一堂

    二十五年前的那个金秋,因为获赠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份礼物,我们的人生便由此不同。心中呼喊:清华,我们来了!

  • 312022.03

    胡宏扬:清华人应该扎根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胡宏扬,安徽庐江人,计算机系2010级硕士校友。2013年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项目前往安徽省马鞍山市工作。历任马鞍山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鞍山市科技局办公室副主任,博望区博望镇党委副书记,博望区新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等职,现任共青团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原来在中国还有这么贫困的一群人胡宏扬与基层的故事,要从一次社会实践说起。学生时代的胡宏扬,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理工男。从本科到硕士...

  • 162021.06

    一个清华学生对何兆武先生的追忆

    2021年5月28日,何兆武先生以高龄辞世,报道中有说享年100岁的,也有说享年99岁的,前者说的是虚岁,后者说的是周岁,当然都对。这让我想起28年前我初入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读书时,程钢老师转述的何先生本人对于年龄的一个说法。某一次,有人问何先生的年龄,他说自己是69岁半。何先生生于1921年9月14日,到今年9月14日就满100周岁了,如果按照何先生的思路推想,他可能会说自己活了99岁半。99岁半的何先生以他对史学理论的...

  • 032009.02

    一个清华学子的大爱情怀

    在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一位清华杰出校友的代表——海南电网公司总经理尹炼。

  • 292016.04

    郝景芳:论一个清华学渣的自我修养

    2016年雨果奖各项提名名单于当地时间4月26日公布。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折叠北京》(Folding Beijing)入围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Baidu
sogou
Baidu
sogou